jordandes wrote:
呵呵會自行去感染其他...(恕刪)
我們現在一般都不用「病毒」這個名詞了,
至少不會在正式場合使用。
畢竟病毒、蠕蟲、木馬之類的名詞都是上個世紀發明的,
當時的定義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電腦環境。
現在稱呼此類東西都是用「惡意程式」(malware),
頂多再依照目的性質分成 adware、spyware、botnet 等。
現代的惡意程式入侵手法眾多,
甚至不限於偽裝或找漏洞等技術層面手法,
社交工程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而且惡意程式也不僅限於電腦程式,
工業控制器的韌體也是攻擊對象。
像去年亞洲發現的一個針對處理核燃料的高速離心控制器的惡意程式,就相當離奇。
韌體惡意程式的攻擊目標都是離線的單機系統,頂多只有區域網路,一般網路攻擊行不通。
而這個惡意程式據信起源就是由社交工程植入的一個 USB 隨身碟類型惡意程式,
然後利用一個 zero day 的 printer pool 漏洞在區網蔓延,
找到目標控制器之後就感染韌體程式,使其轉速無預警降低,
造成設備的妥善率大幅下降。
整體來說需要的技術非常高,而且目標極為特定且敏感,
推測背後應該是有某西方世界強國國家機構支持。
現實世界有很多事可是比電影還要古怪,尤其是網路安全。
那些好萊屋編劇根本不懂這些,所以他們也無從想像起。
DJ RICK wrote:
我用了10多年的MA...(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