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因為工作需要,同一時間用windows和Mac已經十幾年以上,一直在看和感受windows和Mac的變化,windows的變化在硬件方面因為不同廠家有不同理念,比如Thinkpad跟東芝和dell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樣,而很多時這方向還會改變,例如dell原來是著重性價比,但幾年前曾經嘗試出精品,但很短時間又取消了,現在又嘗試更多並不以性價比作主要訴求但又不是追求極致的產品,這些改變有時做成消費者不知道該怎樣選擇,而蘋果一直有一個很清楚的方向,所以選擇產品較容易,而且長期用家對他們在產品優化方面很有信心,不像其他品牌會有種買彩票的感覺。
至於軟體方面我只能說兩家是不公平的比賽,PC的廠家太多,硬件的變化太大,做成不斷的要更新,這些問題本來不應怪到MS身上去,但作為消費者是不會理問題出在軟件還是硬件,只會在乎用的爽不爽,而現在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我一個月不開電腦,打開蘋果就可以馬上工作,但如果打開PC,可能就會卡卡的,因為在後台下載更新中,更要命的是很多時工作完了或剛要開始工作,電腦說請不要關機,更新進行中,這時只能等,而且所有用PC的人都會有的經驗就是越用越卡,又要來個從裝系統才可以正常,但也只能是兩三年內的機,之後不管怎樣也會跑得吃力。
經過多年發展,Mac機的各種支援已經很好,目前一定要用PC的情況已經很少,我日常基本上只用Mac機,PC只是作為後備機以防萬一。
因為工作和自己喜歡嘗新的原因,我目前單是Mac機就有MacBook Pro r 13和15,Air和iMac,分別在不同場合用,而現在的NMB可以把我的MacBook Pro13和Air取代了,筆記本我只要留下Pro15和NMB就可以了,之前我日常用得最多的其實是Air,就是因為它的便携和已經可以應付大部分的工作,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工作要求也是差不多,真要做重度video editing 或者3D rendering的,那應該是用工作站之類的機器,但日常有多少人真要用到?
使用體驗是沒法從規格讀出來的,單是供電變壓器蘋果的收納起來很小巧方便,PC的我還沒有見過可以跟蘋果比的,做成我基本上都會另外買其他的變壓器。
PC筆記本也有很好的產品,但不見得比蘋果更好或者更便宜,要用那種,還是親身去體驗之後再挑自己喜歡的就好了。
Beyond 緩慢 wrote:
我覺得C/P值比較...(恕刪)

louisgarneau wrote:
Kevin大太謙虛...(恕刪)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耶!1.1與1.3效能差別真的有值到8000元嗎?

hktong wrote:
,我一個月不開電腦,打開蘋果就可以馬上工作,但如果打開PC,可能就會卡卡的,因為在後台下載更新中,更要命的是很多時工作完了或剛要開始工作,電腦說請不要關機,更新進行中,這時只能等,而且所有用PC的人都會有的經驗就是越用越卡,又要來個從裝系統才可以正常,但也只能是兩三年內的機,之後不管怎樣也會跑得吃力。(恕刪)


這是我最受不了Windows 之處....
hktong wrote:
使用體驗是沒法從規格讀出來的(恕刪)

這句話很棒


hktong wrote:單是供電變壓器蘋果的收納起來很小巧方便,PC的我還沒有見過可以跟蘋果比的,做成我基本上都會另外買其他的變壓器。(恕刪)

這我有小小不同使用經驗...15" Macbook Pro/retina 那個大大的白豆腐, 還蠻令我痛恨的,插頭設計在正方形的一個角,豆腐又不輕,很容易在插上牆壁插座後因重心問題偏向下,久了容易造成插座鬆弛, 在咖啡廳原本就很多人使用而鬆弛的插座,很容易接觸不良而無法充電.

希望Apple能改善power Adaptor的設計

louisgarneau wrote:
樓上有位用過13萬...(恕刪)


正確金額是:138,000..... 現在回想,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樣的蠢事?!

富士通 Q2010,這型號在我用過那麼多部筆電後,還依然「清楚記得」

當然,當時的科技,這樣的筆電,也許真有那個價值,而且在家也有個擴充底座,也真的是蠻方便的~
為了讓效能好一點,還大費心思去弄了一顆 SSD 來使用,性能及節電真的有看到!
也為了讓在外使用時間長一點,厚、中、薄電池共計買了五顆(只有原廠可選),但奇怪的是,電池也都很快就讓蓄電力降低很多!

後面改用 AIR 2010 末低階 4GB 版後(低階真的夠用),才知道,以前真的不知道為何會花那麼多時間在這工具上?!

實際用這低階 AIR 的感受,四年四個月了,效能一樣順順順,簡單 PS、製作影片等,都是很輕鬆就搞定(雖然風扇有時會狂轉,但... 不會當機)!

所以,最後才會因為有這樣的使用者體驗,才繼續選擇一樣主打輕薄的 New MacBook....(但為保險,還是選 1.3GHz)!

註:那部 Q2010,我實在捨不得丟棄,一直連包裝、配件等,完好收藏在櫃子裡,哈!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kevin03 wrote:
註:那部 Q2010,我實在捨不得丟棄,一直連包裝、配件等,完好收藏在櫃子裡,哈!(恕刪)

有趣的經驗分享...
之前也曾對P開頭的日製美型筆電心動過...一整個設計就很日本味, 一看到那個筆電的外觀,彷彿到了日本辦公室.
後來, 放棄:
1) 她的價格/規格,實在
2) 一想到再美的外型與再優異的製造工藝, 但埋藏著Windows靈魂...就

講真的
自從有mbpr 13的存在後
mba 13幾乎都快被打扁了
兩個重量相差不多
價錢也差不多
效能差一截
續航力再換上boardwell後也差不多了
個人覺得
再過不久mba13就要被mbr取代了
這樣才會有明顯的產品區別

louisgarneau wrote:
樓上有位用過13萬...(恕刪)

我所指的暴利,單純就硬體與最終售價的比例而言,
需要OSX?大可以花40k買台i7 16gram的pc來灌
爽度破表

were303 wrote:
再過不久mba13就要被mbr取代了...(恕刪)


是啊...MBA,New MB 本來就應回歸超輕薄,續航力強的訴求...
如果又輕薄, 又有Retina, 效能又好, 續航力也讚, 哪豈不是換成13" MBPr不用混了!?
Apple不會幹這種左手打右手的蠢事吧?
s9040401 wrote:
需要OSX?大可以花40k買台i7 16gram的pc來灌...(恕刪)


某些人對黑蘋果有爽度, 但更多喜歡Apple Macbook的人不會這樣做, 因為她們要的是原汁原味(外型設計,用材, 工藝,品質),由裡至外的Macbook使用體驗以及對品牌的尊重。
Retina就是好例子.
新的 keyboard, force touch也不是黑蘋果有的....

黑蘋果應該很挑主機板,再說, 回到優化問題, Mac OS 在PC 主機板上的效能誰來tune?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