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我用的機器是 MacBook Pro 2016 15 吋。手上有一顆小米 10000 高配版,一顆小米 20000 二代。兩顆輸出都是 18W。
電源符號的意義:
白底閃電標,代表機器正在從外部電源用電,而且電池正在充電。

黑底閃電標,代表機器正在從外部電源用電,但是電池並沒有在充電。

電池沒有閃電,代表沒有外接電源。

MBP 充電規格:
這裡有 MBP 充電規格的說明
蘋果的 61W 及 87W 的充電器輸出電壓是 20.3V,電流分別是 3.0A 及 4.3A。基本上一般行動電源沒有可能達到這種輸出。
實測結果:
用 Coconut Battery 監測電池輸出電力,發現我的 MBP 15 吋在一般文書作業(獨立顯卡沒有啟動)的時候,電池用電大約是在 8~10W 之間。用 Cinebench 測試顯卡的時候,電力會輸出 22W。而在針對 CPU 做測試的時候,CPU 全速運作、風扇狂轉,電池的電力輸出會上到將近 60W。
而我使用的小米行動電源 20000 的輸出是 18W,因此在機器待機或是一般文書作業的時候可以讓機器保持滿電的狀態並維持充電。但是如果是用到獨立顯卡跟 CPU 重負荷的時候,這顆電源對機器的輸出就趕不上電池消耗的速度,電池就會慢慢地從 100% 開始往下降。
結論是,就算使用 MBP 15,若是保持電池輸出在 18W 以下的文書作業、上網、看影片等,小米那顆電源就足以充當充電器,一整天下來機器幾乎還是滿電。但如果是重負荷的工作,那這顆電源就很吃力了。13 吋雖然沒有獨立顯卡,但是讓 CPU 全速運轉的話電力消耗八成也差不多。有 13 吋機器的朋友不妨下載 Coconut Battery,然後就你日常使用的工作觀察一下電力的消耗。
做為參考,跟我這顆小米規格相近的 Asus ZenPower Ultra 電量也是將近 20000mAh,單孔輸出也是18W,售價台幣 2990。
結論:
1. ZenPower Ultra 或是小米電源 20000 (10000 高配版應該也行)這類的電源是足敷一般作業使用的,機器會認為它自己接在充電器上。但是此時電源會顯示
,表示機器認為電池沒有在充電。2. 如果在過程中有短暫遇到高耗電的作業,雖然此時電量仍會下降,但是恢復一般作業之後電量會慢慢上來(只是滿慢的)。
3. 所以最好養成隨時電量都滿的習慣,因為這些行動電源沒辦法應急(比如電量只剩 10% 又得做高耗能的工作)。
4. 如果是要用到獨立顯卡或是 CPU 重負荷的作業的話,與其去買那些更大型的行動電源,不如帶充電器。因為大型行動電源的實用性不高,不值得投資。小米電源 20000 或 ZenPower Ultra 的外型與重量已經是適合當行動電源的極限了。再大再重就沒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