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迎接即將到來的 Apple 秋季發表會之前,在今年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表搭載全新 M2 晶片的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 13 終於在台灣正式開賣,從外型上徹底跳脫經典 MacBook Air 設計的全新 MacBook Air M2,以更俐落線條且輕薄依舊的機身結構展現在世人眼前,加上銀色、星光色、太空灰與全新的午夜色配色,同樣提供優雅美觀的視覺體驗。至於全新的 M2 晶片,則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效能表現,搭配 13.6 吋的 Liquid Retina 顯示器、1080p FaceTime HD 相機、四揚聲器音響系統、支援空間音訊、ProRes 編碼與解碼引擎,以及 H.264、HEVC、ProRes 與 ProRes RAW 硬體加速等軟硬體升級,讓全新的 Apple MacBook Air M2 依舊是行動力與效能兼具的筆記型電腦。
- 外箱包裝
- 借測筆電規格
- 外箱封膜
Apple MacBook Air M2 的外盒包裝則延續過往的簡約風格設計,從外盒上的產品照片,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筆電結構上的不同,外盒後方則有這次為各位體驗的 MacBook Air 簡易的規格,本次我借測到的是升級為 16GB 統一記憶體與 1TB SSD 的機型,官方的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58,900 元,使用者在拿到筆電時,可以透過封膜上的拆封貼紙直接進行開箱作業。

箱內除 MacBook Air M2 筆電本體外,還有產品注意事項說明文件、USB-C 電源轉接器、USB-C to MagSafe 3 編織充電線等配件。
- 電源轉接器與連接線
- 編織連接線
MacBook Air M2 標準配備小型的 USB-C 電源轉接器,並附上與筆電相同色系的編織 USB-C to MagSafe 3 連接線,眼尖的各位一定跟我第一眼看到有一樣的疑問,USB-C 插頭與 MagSafe 3 插頭的配色竟然不一樣,我自己覺得這不會是設計上出錯,而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更方便的辨別接上電源轉接器與筆電上到 MagSafe 3 插孔才使用的跳色設計,雖然要花點時間習慣一下,但小細節的貼心設計倒是滿讓人感到小確幸。
- 電源轉接器
- 可折式插頭
- 插頭開啟
- 雙 USB-C 連接埠
標準配備的小型 USB-C 電源轉接器,為 35W 電壓配置,搭配可折收納式插頭設計,同樣讓使用者更便於攜帶,電源轉接器後方則有兩個 USB-C 連接埠,除可為 MacBook Air M2 進行充電外,也可同時為 iPhone、iPad 等行動裝置進行充電。
- 電源轉接器重量
- 包含連接線重量
實際測量小型的 USB-C 電源轉接器重量為 104g,加上 2 公尺的 USB-C to MagSafe 編織連接線的總重量也僅有 160g,是相當便攜的尺寸與重量配置,使用者也可選購體積較大的 67W 電源轉接器。
- 筆電上蓋
- 筆電底蓋
這次我借到的是全新的午夜色機型,這個配色是介於全黑與深藍之間,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會有不同的視覺顏色,我自己是覺得相當特別,比起太空灰配色又多了一點深邃的質感。一體成型的全鋁金屬機身,則維持 MacBook 系列筆電的用料材質,霧面質感圖層搭配鏡面的 Apple Logo 則也延續 M1 晶片版本的設計,機身底蓋也同為一體成型鋁金屬材質打造,搭配四角的螺絲孔與防滑橡膠墊,在視覺上比起 M1 版本的機種又更為簡約。
- 筆電前端
- 筆電尾端
- 右側 I/O
- 左側 I/O
全新的 MacBook Air M2 在機身結構設計上採用了前後等高的設計,相較於過去的刀鋒型設計,雖然少了一些辨識度,但機身厚度仍維持在 1.13cm,以整體的厚度來說要比 MacBook Air M1 最厚處 1.61cm 還減少了 0.48cm。MacBook Air M2 同樣維持可單指開啟的設計,在左側配上 MagSafe 3 連接埠與兩個具備完整功能的 Thunderbolt 3 連接埠,右側則有 3.5mm 耳機插孔,我自己是覺得與其保留耳機插孔,不如配置一個記憶卡讀卡機,對於主打攜帶創作的 MacBook Air M2 來說會是更為便利的選擇。
- 顯示螢幕
- FaceTime HD 相機
MacBook Air M2 與先前的 MacBook Pro 14 與 MacBook Pro 16 同樣採用窄邊框與“瀏海”的設計,這也讓顯示器從 M1 版本的 13.3 吋增加到 13.6 吋,解析度也從 2560 x 1600 稍稍增加為 2560 x 1664,顯示器類型則從原本的 Retina 改為 Liquid Retina,但 P3 廣色域與原彩顯示技術則完全相同。在顯示器正中央上方的“瀏海”處,則配置有升級為 1080p 的 FaceTime HD 相機,不過可惜的是沒有人物居中功能的支援。
- 背光巧控鍵盤
- Touch ID
- 力度觸控板
MacBook Air M2 的背光巧控鍵盤配置其實與前代類似,但將 Touch ID 改為與 MacBook Pro 14/16 相同的按鍵顆粒設計,Fn 功能按鍵也改為全高按鍵,至於鍵盤下方的力度觸控板也維持支援用力長按、加速器、感壓繪圖,以及多點觸控手勢等功能。

這邊也實際測量一下新款 Apple MacBook Air M2 的機身重量為 1.222Kg,搭配小型的 USB-C 電源轉接器與連接線的總重量則為 1.382Kg,這個重量配置甚至比不少 Windows 輕薄筆電要來得輕巧,在外出的攜帶便利性上是絕對沒有太大的問題。
- MacBook Air M2 vs M1
- MacBook Air M2 vs M1
這邊也來比較一下 MacBook Air M2 與 MacBook Air M1,從機身尺寸來看兩款 MacBook Air 並沒有太明顯的差異,主要還是在筆電收邊的設計上,MacBook Air M2 改為 MacBook Pro 14/16 圓弧收邊設計,比起 M1 較為銳利的收邊設計,在實際拿起來的手感會更為舒適,至於兩款筆電拿起來的重量我是覺得差不多,攜帶便利性來說也是大同小異,或許是長時間習慣了 MacBook Pro 14 的外型,我自己是比較偏好 MacBook Air M2 的外型設計。
- 筆電前端比較
- 筆電尾端比較
- 右側 I/O
- 左側 I/O
在機身厚度的比較上,採用經典刀鋒型設計的 MacBook Air M1 僅在筆電前端的視覺上比起 M2 版本機型要來得纖薄一些,但實際上 M2 版本機型的厚度要比起 M1 版本表現更佳,加上 M2 同樣為無散熱風扇配置,讓整體的筆電厚度設計上又更為出色一點。至於,左右兩側的 I/O 配置,MacBook Air M2 將 MagSafe 重新回歸,算是最大的差異之處,雖說先前買的 USB-C Dock 也是可以沿用,但如果不是透過連接線連接的話,就會擋住 MagSafe 的充電埠,這點倒是滿可惜的地方。
- 顯示器比較
- 巧控鍵盤與觸控板比較
顯示器部分在上方有提到過,MacBook Air M2 雖然多了瀏海的設計,但在顯示器的類型、尺寸與解析度上都做了升級,加上峰值亮度由 M1 版本機型的 400 尼特提升至 M2 版本的 500 尼特,在實際的瀏覽體驗上也有明顯的進步。最後來看到的是巧控鍵盤與力度處孔板的比較,各位應該可以明顯的看到 MacBook Air M2 在功能鍵上除了採用全高配置外,就連按鍵顆粒大小也與主要鍵盤相同,兩款巧控鍵盤的敲擊手感上,我自己是比較喜歡 M2 版本的配置,但這非常主觀各位也可以實際到直營店或展售店實際試試手感,至於下方的力度觸控板,原本 M1 版本的操作範圍就已經夠大了,沒想到 M2 版本還能有加大的空間,使用上的靈敏度則是相仿。
- 電源轉接器
- USB-C 連接埠
- 電源插頭比較
- 連接線比較
在電源轉接器部分,可以看到 MacBook Air M2 的電源轉接器在尺寸上也縮減了許多,並且額外的多了一個可供其它行動裝置充電的 USB-C 連接埠,可折式收納的電源插頭設計則是相同,不過 MacBook Air M2 的電源插頭,不像 M1 機型所附的電源轉接器,是可以更換不同國家或地區相容的插頭,雖然並非必須的配置,但還會讓人覺得有點可惜。而在轉接線部分,全新的編織轉接線改用了與筆電相同配色,並在兩個不同接頭用了跳色的設計,加上 MagSafe 的回歸與不易纏繞的特性,都是滿明顯的進步。
- 電源轉接器重量
- 包含連接線重量
- MacBook Air M1 重量
當然也不免要來實測一下 MacBook Air M1 的實機重量,透過實測可以看到筆電本體的重量為 1.266Kg,電源轉接器的重量為 99g,包含轉接線的總重量則為 160g,除了筆電本體稍重一點外,讓我比較意外的是電源轉接器加上連接線的重量竟然是相同,看來只有體積大小與結構設計上的差異而已。
- 4K 影片轉檔設定 H.264
- H.264 轉檔時間
- 4K 影片轉檔設定 ProRes 422 HQ
- ProRes 422 HQ 轉檔時間
搭載 Apple 最新 M2 晶片的 MacBook Air 在效能表現上有怎樣的提升,這邊我也用平常工作使用的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與 Final Cut Pro 等應用程式來進行測試,至於效能跑分的部分,雖說一直以來都不是 Apple Mac 系列筆電與電腦所重視的一塊,但我還是會進行相關的測試並將其統整在一個表格中讓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首先是 Apple 內建的 Final Cut Pro 的 4K 與 8K 的影片編輯與轉檔測試,這邊我先用大約 3 分 22 秒的 4K 影片編輯檔,在三個 4K 影片軌加上轉場特效與字幕卡來進行編輯,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延遲的狀況,影片轉檔的測試,我將影片格式分別設定在 H.264 與 ProRes 422 HQ 格式,轉檔的時間分別為 2 分 17 秒與 34 秒,看來在有 ProRes 加速器的加持下,使用 ProRes 格式來進行影片輸出會是更有效率的選擇。
- 8K 影片轉檔設定 H.264
- H.264 轉檔時間
- 8K 影片轉檔設定 ProRes 422 HQ
- ProRes 422 HQ 轉檔時間
在 8K 影片編輯與轉檔測試中,我則是準備了約 2 分 25 秒的 8K 影片檔案,並透過三軌進行影片編輯,在使用轉場特效、調色與字幕卡的編輯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操作的流暢度並沒有在 4K 影片編輯的環境下來的好,雖然不到轉彩球的延遲狀況,但整體的操作體驗感就是有差別。同樣在影片轉檔的測試中,我也分別用 H.264 與 ProRes 422 HQ 格式來進行,最終所測得的轉檔時間則分別為 17 分 44 秒與 1 分 40 秒,在 8K 影片的轉檔效率差異似乎更加明顯。
- LR 照片讀入
- LR 照片增強
- LR 照片轉檔
接著我用第三方應用程式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來進行照片讀入、增強編修與轉檔的測試,透過 USB-C 外接讀卡機來進行 164 張無壓縮 RAW 檔的讀入,所需耗費的時間為 1 分 31 秒,接下來我用 LR 內建的照片增強來進行照片的編修,應用程式預估的時間約為 25 分鐘,不過實際運行後的時間則為 36 分 18 秒,算是滿長的處理時間,最後,我將這 164 張 RAW 檔照片進行最高品質的 JPG 無縮圖轉檔,所需耗費的時間為 14 分 20 秒,整體來說,在 RAW 檔照片的讀取速度還在預期內,但如果是大量的編修與轉檔的話,MacBook Air M2 還是有點吃力。

最後則是提供各位關於 Apple MacBook Air M2 的處理器、硬碟與圖形運算效能跑分測試結果,可以看到除了硬碟效能表現較為普通外,在處理器效能與圖形渲染的運算效能上,Apple M2 晶片都有不錯的表現,至於遊戲圖形運算效能上,如果真的要在 MacBook Air M2 上玩遊戲的話,務必將解析度調整至 2K 畫質並將遊戲特效設定在中階的選項,會讓整體的遊戲體驗更好,或者各位可以搭配 App Store 上支援使用的 iPhone 或 iPad 遊戲應用程式來遊玩也是不錯的選擇。

花了一些時間實際試用 MacBook Air M2,首先在輕薄性與攜帶性的表現上,依舊延續了 MacBook Air 系列筆電高度的行動性表現,不過在 I/O 埠的配置上相對精簡,如果有像是檔案傳輸、外接螢幕等多種使用需求的情境同時的狀況,額外準備 USB-C 擴充裝置會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但在 MagSafe 3 回歸後,比起前代的 M1 機型已經多出一個 Thunderbolt 3 可以運用。MacBook Air M2 在顯示器、內建揚聲器系統、鍵盤與力度觸控板等硬體上,都進行大大小小的更新,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視覺與聲音上的進步幅度相當明顯。
至於在效能表現上,這次我借測到的是增加到 16GB 統一記憶體與 1TB SSD 的規格機型,在實際的應用面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我是建議各位如果要購入 MacBook Air M2 的話,還是要將記憶體升級至 16GB,儲存硬碟則最少選購到 512GB,才能滿足照片編修與基本的影片創作等工作需求,同時在開啟多視窗進行多工作業時,才不會有延遲的情況發生。最後則是電池續航力的表現,我自己是在 WiFi 保持連線,螢幕亮度讓系統自動調整,依照日常 Safari 瀏覽網頁、Lightroom 照片編輯、觀看線上影音串流平台影片,以及使用 AirPods Pro 來聆聽 Apple Music 上的音樂,在一整天 8 小時的工作時間下,剩餘的電力約為 38%,也提供給各位參考。
▊小惡魔福利社



Model:n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