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剛註冊的新手,也是長時間的Mac使用者我剛好逛過這篇文章,非常認同板主的論點,花了一點時間將本文及回覆看完後,決定將處女貼獻給了這篇文章其實看過很多人反應,Keynote能做到的PowerPoint也都做的到,我完完全全認同與這篇所有的留言者一樣,相信都有相當長時間使用PowerPoint的經驗,不少人也能將它發揮的很有水準但是Keynote帶給我們是不一樣的啟示,它真的能讓使用者重新體認簡報的本質簡報最重要的地方,真的是內容沒錯,但是許多人往往都被畫面的絢麗蒙蔽而失去了這個原則並不是在批判其他人的簡報內容不好,而是通常有兩種極端的情形,太多字或太少字然而,無論如何,幾乎所有人一致的標準都是把所有的字都放上去字太多的人可能會運用酷眩的功能將重點的部份表達出來,結果造成了畫面太過雜亂而花俏字少的呢,可能到處蒐集一些有關無關的圖畫照片,只為了把空白處填滿(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邊都會會心一笑)開始有人會說啦,這是因為製作簡報的人沒有作好架構的工作一點也沒錯,但有多少人能呢?記得你上一次製作很自豪的ppt花了多少時間? 多少人不是邊寫內文邊蒐集資料邊開始製作簡報還有多少人是幫上司長官製作簡報,內文零零散散的交給你,內部更是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逼的人快要抓狂我最後一次做PPT的經驗是在軍中(我剛退伍沒多久),足足花了我兩天兩夜(完全沒給它睡,當然也完全脫離部隊掌握)單單製作一個十幾二十分鐘的簡報炫是很炫,但是我心裡深深的疑問,「有需要這樣嗎?」長官根本是照著上面的文字唸,而且裡面的文字居然還比嘴講的多,還必須把口頭報告的部份用不同的顏色highlight起來有沒有搞錯啊,這簡報根本可以當作教學講義了,口頭報告及報告人根本是配角本來"簡"報只是幫助他人較容易了解報告的內容或吸引人的注意力,現在的簡報,還有多少人能真正專注在內容上呢?為什麼Keynote給了我不同的經驗,並不是它有什麼功能,而是它凸顯出了什麼功能單就一個我最欣慰的功能,字距及行間的調整,這是我在ppt時代一個長久的痛keynote拖曳式調整行間字距字形大小,解決了我"想像力不足"的困擾,畢竟想像的跟實地出來的往往不相同,省了我不少修改的時間這麼一個基本且重要的功能,被ppt收納在很不方便的位置,取而代之一些花俏卻不是這麼重要的功能,卻被放在如此醒目的位置,很難不引導使用者去嘗試那些酷眩的功能,以致於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嘗試"而非專注在頁面整體的編排及閱讀的舒適度。我個人是位平面美工編輯,Keynote的使用經驗其實不多,但是第一次接觸僅僅花了短短兩個小時就完全上手,也許是以前ppt的操練就很足夠了,但是Keynote卻是簡化了很多不必要的手續讓我達到我所需要的。使用的經驗中也讓我體認倒為什麼Steve Jobs的產品Keynote會這麼成功,的確在於其內容及簡報的風格、台風。簡報只要簡簡單單的呈現出主題,藉由口述的字句引導觀眾們進入下一張Slide,再將焦點從slide轉移到簡報者所呈述的內容。如果說PowerPoint可以彌補或掩蓋簡報者內容準備的不足,那Keynote扮演著引導使用者做出更有完整的簡報我相信使用過Keynote的人,可以發覺到自己以往簡報的缺點與不足。現在我能說,就算我使用ppt,也能做出個我心目中成功的簡報了(不過沒有必要的話我真的不想回去用ppt了。。。真的不夠人性化)
用Keynote打開原始檔案後File -> Export -> PowerPoint只不過Keynote的特效沒辦法在PowerPoint上呈現如果想要留有特效的話可以考慮轉成QuickTime檔案如果有錯誤的話麻煩請幫忙訂正一下...^^"
我也來分享一下我的做法好了。我覺得簡報要怎麼做有時也要考慮簡報場合,我以前上課時的場合是在教室裡,簡報時我會把燈關掉,所以在那樣的情況下依照光學原理若用淺色的背景很容易讓深色又細的文字被【吃】掉,發光體和反射體的原理不同,印刷物品是需要靠光線的反射才看得到,用淺色底深色文字或圖案比較顯眼,白底黑字的閱讀會比黑底白字來得舒服容易些,而發光體如螢幕、投影等直接光線投射的,用深色底淺色字會比較容易看清楚,看久了眼睛也比較不會累。另外也得考慮場合有多大,如果用太細太小的字,坐在後排的人可能會看不清楚....另外我的思惟也是跟一開始阿西摩的想法一樣: 要思考焦點在哪裡!盡量用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讓觀眾去【聽】甚至去【想】你在講什麼。從以前教書的時候到現在回過頭來當學生,簡報的目的都是要傳達我想講的主題,因此簡報對我來說除了輔助聽眾很清楚去了解我在講的東西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去創造一種氛圍、一種感覺,讓他們像是看電影一樣去投入我所講的東西裡頭.....所以在做法上,我會做一個跟主題緊扣偏深色的背景,然後在界面的安排上盡量用簡單的文字標題,透過些許色彩和字形大小上的變化來引出大標題小標題和細部說明(通常我會讓不同層次的標題和說明在不同時間裡出現)除了片頭片尾以及基本介紹頁之外,內容的頁面設計我會用類似【網頁】的設計方式,把簡報的大架構大標題放在頁面的上下(或左右)兩邊,每個大標題裡頭要講的細部結構放在左邊作成類似選單的效果,目的是要讓聽眾很清楚知道我正在講的東西在整篇演講裡頭的位置,另外也可以讓聽眾隨時掌握整個論述的架構和流程。當然就視覺的角度來看我會盡量把這些大小標題的提示以不搶主要內容的方式來作顯示,比如不是正在講的標題就用透明的字體溶在背景裡,而正在講的標題和章節雖然用 High Light 來標示,但也把文字縮小放在邊邊,不要去搶到中央舞台的眼光,只要必要的時候提醒觀眾【我們正在哪裡】就好.....尤其是在那種一次需要講一個小時的狀況....避免讓觀眾迷路,知道你為什麼會講到這個,整個脈絡又是什麼....如果像 Job 的發表會那樣,時間不長,要講的東西總量不多但每一個部份都可以講很久,聽眾就可以很簡單地在心裡把他在講的重點標題記下來,這時候就不需要用這種架構式的提示方式,可用很簡單的標題來做呈現,然後再用反覆的強調來去讓觀眾有深刻的印象。(大家可以去看看 Job 發表時如何用反覆強調來給觀眾深刻印象,在每個主題開始告訴大家有幾個特性、東西要講,結束時再小結重複一次)下面就是我的幾張投影片的範例:對我來說,一個完整的演講或發表都是一齣【秀】,要怎麼有個開頭有個結尾,劇情要怎麼起承轉合,節奏如何讓聽眾抓住重點,都是我要考慮的....由於我研究的主題是【時間】,所以內容就用這樣的背景來給大家一個意像最上面那一排即是我的四個大章節標題,在講到該章節的時候就會有個小游標在該章節的標題前面,並用高亮度顯示該章節有些章節內容架構比較複雜的時候,小標題我會放在左邊欄位用同樣高亮度的方式來處理,但在整體設計上會考慮不要去搶中間與右邊主要內容的視覺焦點.....像這個章節內容就比較簡單,所以就不需要左邊的小標題欄位了。最後的結尾,由於主題是【時間】,因此就用這樣的片尾做結束。另外一個比較不是很好的例子是之前一次關於數位影片剪輯理論與實務的演講:這個的缺點就是背景有點太花了,會影響前面文字的閱讀(不過還好那天投影機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淡化】了背景的高反差),所以找背景的時候盡量別太花,會影響前景文字圖片的閱讀。以前在教設計的時候,都要學生把整個設計專案當成一個大主體來看,因為很多人會犯一種毛病,就是會針對細節去想各種點子,因此常常不管是投影片也好或是網頁設計也罷,過場動畫很花俏不說,還放了一堆 Gif 或 Flash 動畫,這些花俏的過場動畫、Gif 或 Flash 動畫並不是原罪,重點是這些動畫是否對整個作品有意義,若其意義僅僅只是裝飾,有時甚至因風格完全不同而破壞了裝飾的定義,那真的會模糊了焦點....所以重點就是要以【整體的焦點在哪裡】做思考,用最簡潔流暢的方式引導聽眾進入你的主題裡,否則每張投影片一堆字,演講者照著念,沒念完因時間關係就跳過去,觀眾看得很累不說,也抓不到重點是什麼....這種方式倒不如發講義請觀眾自己去唸書就好.....如果真的能夠掌握這些重點,以聽(觀)眾的角度去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達到【傳達】的目的,用 Keynote, Powerpoint, Flash, 網頁, 甚至用秀圖軟體一張一張放.......其實都可以囉.....不過個人倒是很同意阿西摩說的,Keynote 比較起來容易引導使用者去達到這些目的....多年來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囉!!
我真的很希望有人能教教各大院校的教授們,什麼是演講的藝術,在學校被系上強迫一學期要聽六場演講,但是我只要看到投影片很亂的,講者拿捏不到時間的,活像自言自語的,我就開始耐不住性子了。好像講者都很喜歡傾囊相授不然就是尋找知音。反觀學校中所謂的「書報討論」,大概所有人從碩士開始就被老人家們一直教導著相同的報告方式,搞得好像學術演講就是要內容又多又豐富,代表你很有程度似的,所以我也總是不吃老師們那一套,我只想學賈不死老大的風格。於是每次報告時要怎麼把一些無聊的文字描述與圖表,重新製作成更容易理解的示意圖,又要符合極簡風,便是我最喜歡做的事,Keynote目前能用的工具少歸少,只要能發揮一點創意與想像力,還是能做得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