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可以簡化主機正面線材視覺的背插式主機板,隨著周邊配套產品越來越多(主要是機殼),廠商也開始推出越來越多的選擇,而率先推出背插式主機板產品之一的微星(請見:【Computex 2023】微星展示新款背插式主機板與全景機殼 PCIe Gen 5 SSD 搭巨塔散熱片也登場),近期也擴展了 PZ 背插式主機板的產品陣容,從過去面向主流市場的 B 系列晶片組產品,逐漸擴展到高階主機板晶片組產品線(Intel Z 系列、AMD X 系列)等等,對於想組一台具備背插設計高階主機的玩家,多了更多選擇,而陳拔這次要來開箱的,就是微星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在 AMD X870E 晶片組推出的高階主機板選擇: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同樣的因為篇幅較長,陳拔在這邊也做了方便閱讀的索引連結: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開箱與外部配置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雖然說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是掛在微星旗下比較強調高性價比設定的 MAG 系列,不過這次微星給了相當高階的配置,包括14+2+1 Duet Rail 處理器供電設計、5 GbE 有線網路、WiFi 7 無線網路、USB 40Gbps 連接埠、4 組 M.2 SSD(兩組 PCIe Gen 5、兩組 PCIe Gen 4)等等,幾乎是可以跟 MPG 系列比拚的規格,只是 TOMAHAWK 這個產品一向是劃歸在 MAG 產品線底下,所以才做這樣的配置吧。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外盒正面,這次也改採新的設計樣貌。

近期微星對 AMD 主機板晶片組推出相當多的產品,而這次在 MAG 部分推出了 X870E 高階晶片組的款式也相當令人意外。

盒裝右上角則是有這次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周邊設計特色,包括 USB 40 Gbps 介面、 5GbE 有線網路、 WiFi 7 無線網路以及 64MB 容量的 BIOS 設計,尤其是 64 MB BIOS 設計對於還有相當長壽命的 AM5 插槽來說,可以相容未來更多的新款處理器,提供更大的升級潛力。

盒裝背面則是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正反面影像以及更多的產品特色說明。

盒裝背面產品的正反面影像,這邊就可以看到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背插插座設計。

右側則是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更多功能特色,包括背部插座設計、14 DUET RAIL 處理器供電、EZ PCIE RELEASE 快速釋放設計、 EZ M.2 SHEILD FROZR II 散熱片、QUADRUPLE M.2 雙模插槽、USB 40 Gbps 連接埠、 LIGHTNING GEN 5 規格以及 WiFi 7/藍牙 5.4 無線連接規格等。

左下角則是有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規格表,雖然是 MAG 產品線定位,但是整體規格相當齊全。

規格表右側則是 IO 背版的說明圖示。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內盒上蓋也有 PROJECT ZERO PZ 背插產品線的設計 LOGO。

開啟內盒後的狀態,可以看到這次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包裝設計比較不同,在上蓋內側加入了配件與文件的收納設計,另外微星官方也有隨附了相關的貼紙讓使用者挑選。

盒裝內部除了主機板本體外的其他配件,包括無線網路天線、一轉三 EZ Conn 連接排線、SATA 排線、M.2 快拆螺絲拆卸/安裝工具、前面板連接排線、貼紙、M.2 固定螺絲、驅動程式隨身碟以及相關文件等。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本體正面,為 ATX 尺寸規格。這次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採用銀白色系塗裝,下半部也採用大面積的金屬散熱片覆蓋,而且因為排線插座都移至主機板背面,所以散熱片也往主機板邊緣延伸,面積變得更大了,幾乎主機板的下半都被散熱片或是護甲覆蓋,這也讓主機板的重量增加一些。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上半部設計,可以看到在處理器電壓轉換模組上方仍有相當大型的金屬散熱片設計,另外由於正面沒有相關針腳插座,所以視覺上看起來相當簡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處理器電壓轉換模組的散熱設計,可以看到雖然上方跟左側兩組散熱片間並沒有熱導管相連,但是微星採用相對大型且多道切削的設計來增加散熱效率,左側散熱片的內部也做出了同樣的切削設計來增加空氣接觸面積。

兩組散熱片內側與電壓轉換元件的接觸面也都有導熱膠的配置。

左側散熱片下方還有一組獨立的散熱片,提供給下方的 USB 40 Gbps 控制器的熱量導出。

卸下所有散熱片後的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處理器供電設計,採用 14+2+1 Duet Rail 80A 供電設計,雖然沒有像是高階 MEG 跟 MPG 系列般的堆料,但如果不是極限超頻玩家也夠使用了。

處理器供電控制部分採用 MPS2509/MP2857 數位 PWM 控制器,這顆控制器也普遍使用在 MAG 系列的主機板上。

單相採用 MPS2519/MP87670 MOS 搭配金屬電容提供 80A 供電規格。

處理器供電插座則是移至背面,採用兩組 8 Pin 插座規格,不過插座並沒有做強化設計(畢竟是 MAG 定位....)。

右上角記憶體插槽上方的區域,雖然風扇插座均以移至背面,不過仍有方便使用者觀察開機狀況/偵錯的 EZ Debug LED 跟 EZ 數位除錯燈的設計。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配置,提供了 4 組 DDR5 DIMM 插槽配置,最大可支援 256GB 容量(64GB x4),記憶體頻率在 1DPC 的狀態下可支援到 8400 以上的超頻時脈,而一般狀態來說則是 6400 的超頻時脈支援。另外在右側的部分由於主機板 24 Pin 電源插座以及其他燈效/風扇/前面板 USB 插座也都移至背面,所以這部份就用大面積的護甲覆蓋,以免使用者安裝時會被插座背面的焊點刺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護甲下方的焊點,這部分沒有護甲不小心碰到就.....


。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下半部設計,基本上全部都是被散熱片/護甲所覆蓋,在散熱片上方也有 TOMAHAWK 的相關設計字樣,另外在 M.2 插槽散熱面上方還有標示插槽編號的數字,這部分也對 DIY 玩家更換 M.2 SSD 時比較方便,不過除了上方的第一組 M.2 SSD 插槽散熱片採用免工具安裝的設計外,下方兩組 M.2 SSD 插槽散熱片都還是使用傳統的螺絲固定形式。(畢竟是 MAG 定位....)

最上方第一組 M.2 插槽的散熱片設計,這部分因為插槽支援 PCIe Gen 5 規格,所以採用大面積搭配多層切削設計來增加散熱效率,安裝方式也採用免工具的第二代 EZ M.2 散熱鎧甲,按下左方的金屬按鍵即可卸下散熱片安裝 SSD。

金屬散熱片背面則是覆蓋全面積的導熱膠設計,將 SSD 的熱度加速導至散熱片散熱。

下方的兩組 M.2 插槽散熱片就採用傳統的螺絲鎖固形式,這部分就僅有單純的造型設計,沒有做出多層切削。

在背面也有導熱膠的配置,雖然沒有全面積覆蓋,但對較常見的 2280 長度 SSD,也能達到全長度的覆蓋。

將 M.2 插槽散熱片都卸下後的狀態,可以看到這次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提供了 4 組 M.2 SSD 插槽配置,上方兩組 M.2_1 跟 M.2_2 是與處理器直連的 PCIe Gen 5x4 規格,下方兩組則是跟 X870E 主機板晶片組連接的 PCIe Gen 4x4 規格,不過在散熱設計上,只有 M.2_1 插槽具備背部導熱膠以及金屬導熱版的設計。

另外在 SSD 模組的固定設計上,均採用免螺絲的固定設計,最上方的 M.2_1 插槽採用直接按壓的第二代 EZ M.2 CLIP 設計,直接對準 M.2 SSD 模組的缺口按壓即可固定。卸除 SSD 時也是直接向外一撥圓柱就可退出 SSD。

下方其他的 M.2 SSD 插槽就採舊款的撥桿式免螺絲固定設計。

另外在 PCIe 插槽的配置上,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則是提供了三組 x16 的長度插槽,連接規格則是第一組 PCI_E1 為與處理器直連的 PCIe 5.0 x16,第二組 PCI_E2 則是與晶片組連接的 PCIe 3.0 x1 以及與第三組 PCI_E3 PCIe 4.0 x4 規格,這個配置也考量到一般使用者的大多數配置,如果最上方 PCI_E1 安裝了較大尺寸的顯示卡,也不會影響到最下方的 PCI_E3 PCIe 4.0 x4 插槽,可以安裝如影像擷取卡等第二張擴充卡。

第一組 PCI_E1 插槽也具備 EZ PCIE RELEASE 快速釋放設計,按下靠近主機板右側的圓形按鍵就能釋放插槽固定鎖。

按鍵上方也有小視窗可以顯示目前插槽固定鎖的狀態。
至於在連接通道共用的設計部分,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並沒有 PCIe 插槽跟 M.2 插槽共用通道的情形,反倒是與主機板 IO 背板上的 USB 40 Gbps 插座跟 M.2_2 插槽共用通道,這部分就是看使用者對於內建儲存或是外接儲存的取捨了。(陳拔是選擇不裝 M.2_2,畢竟三組 M.2 插槽也很夠用了)。

M.2 SSD 插槽的右側則是主機板晶片組的散熱片,上方也有 MAG 系列的圖案設計。

主機板晶片組散熱片的背面與晶片組接觸的部分也有導熱膠的配置。

卸下散熱片後就可以看到 X870E 的雙晶片組配置,另外上方則是 EZ PCIE RELEASE 設計的連桿。

接著來看 IO 背板的部分,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以這個系列定位來說,提供了相當高階的配置,由左至右分別為 Clear CMOS/Flash BIOS 按鍵、 HDMI 2.1 連接埠、一組 USB 10 Gbps Type-A 連接埠、兩組 USB 40 Gbps Type-C 連接埠、三組 USB 5 Gbps Type-A 連接埠、四組 USB 2.0 Type-A 連接埠、5 GbE 有限網路連接埠、 一組 USB 10 Gbps Type-A 連接埠、一組 USB 10 Gbps Type-C 連接埠、 WiFi 無線網路天線插座、兩組 3.5 mm 音效插座以及一組 SPDIF 音效輸出插座等。
其中 USB 40 Gbps Type-C 連接埠提供了兩組,算是對未來的高速外接裝置有了更好的支援性,加上三組 10 Gbps 規格的 USB 介面以及更多的 USB 5 Gbps/2.0 介面,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使用者應該最不用擔心連接介面不夠用的問題。

而在周邊的控制上,USB 40 Gbps 介面是由祥碩的 ASM4242 控制器提供,採用 PCIe 4.0x4 規格,並且支援 DisplayPort 1.4 規格的視訊輸出(處理器內顯提供),最高可輸出 4K 60Hz 規格的影像。

音效部分則是由瑞昱的 ALC4080 晶片提供,具備 7.1 聲道的 USB 高音質輸出以及前面板 32-bit/384kHz 音效輸出。

5GbE 有線網路部分也是由瑞昱的 RTL8126 晶片負責。

無線網路部分則是採用高通的 QCNCM865 無線網卡,提供 2.4GHz/5GHz/6GHz 三頻傳輸,並且在 6 GHz 頻段提供 320MHz 頻寬,最高提供 5.8 Gbps 的傳輸速度。

接著來看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背插設計,可說是把所有原本主機板正面的插座跟針腳都移到背面來了。

在記憶體插槽上方的背面提供了機殼風扇/水冷幫浦/處理器風扇的 4 Pin 電源插座。

左側上半部提供了 ARGB 燈效針腳、4 Pin 機殼風扇插座、24 Pin 主機板 ATX 電源插座、 EZ Conn 排線插座以及兩組 SATA 硬碟插座,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把 SATA 介面插座往上移還蠻不一樣的。

下半段則是提供了 USB 20 Gbps Type-C 前面板插座、兩組 SATA 硬碟插座以及 USB 10 Gbps 前面板插座。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底部插座/針腳配置,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在這邊還提供了另一組 USB 10 Gbps 前面板插座,提供給有多組 USB Type-A 前面板的機殼足夠的訊號供應。另外也提供了一組額外的 PCIe 8 Pin 電源插座輸入,讓使用者可以外加一組電源提供更穩定的電力供應。

微星這次也另外提供了支援背插的 MAG PANO 130R PZ 機殼、COREFROZR AA13 WHITE 單塔散熱器以及 MAG A850GL PCIE5 電源供應器來搭配裝機,接下來就來看裝機後的配置以及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BIOS 與軟體設定。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BIOS 與軟體配置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接著將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與一併借來的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組成測試平台進行測試,以下是測試平台組成的內容:
處理器:AMD Ryzen 9 9950X3D 處理器
記憶體:芝奇 G.Skill Trident Z5 DDR5-8000 CL38 16GB x2
系統 SSD:Samsung 990 Pro SSD 1TB
電源供應器:MAG A850GL PCIE5 WHITE
處理器散熱器:微星 MAG COREFROZR AA13 WHITE 單塔單風扇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版

測試平台的組成狀況。

放大看主機板的部分,除了處理器散熱器風扇的電源線比較難藏之外,正面幾乎看不到連接線材,視覺上相當整潔。

後方機殼的整線也相對的簡單許多。

首先陳拔先將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 BIOS 升級到測試時最新的 v1A10 版本進行測試,開機進入 BIOS 後,就可以看到微星的 CLICK BIOS X 見面。預設介面依照先前微星的設計進入 EZ 簡易模式。

在 EZ 模式的右上角提供了包括 BIOS 更新 M-Flash 功能、風扇監控、微星性能預設模式、使用者設定檔、我的最愛以及 BIOS 更動紀錄等。

風扇監控功能的頁面,可以在這邊監控目前系統內風扇的運作模式,並且針對個別風扇進行運作模式或是運作曲線的調整。

在微星效能預設裡面則是提供了 PBO 自動以及 PBO 強制開啟兩個選項。

使用者設定檔的部分則是提供了 6 組 BIOS 設定檔的儲存空間。

接著進入 EZ Mode 可以調整的功能部分,首先左上方為一鍵超頻的區塊,可以快速地對處理器跟記憶體快速開啟超頻功能,右側還有目前主機板的相關資訊。

下方 EZ Config 的部分則是可以針對 AMD PBO 超頻、Memory Try It!記憶體超頻、X3D 遊戲模式、顯示卡偵測、MSI Driver Utility Installer、預設開機主圖、EZ Digi-Debug LED 顯示資訊進行設定,另外也可以將自己常用的功能加到我的最愛,之後可以在 BIOS 內進行快速調整。另外右側則是主機板相關的功能,包括風扇失效警告、溫度顯示單位、fTPM 2.0、EZ LED 燈光控制以及 ErP Ready 等功能的開關。

右側則是安裝上去的處理器、記憶體、SSD 等裝置以及所在連接埠的相關資訊,可確認目前安裝的周邊是否都有正確偵測到。

最下方則是開機磁碟區的順位,使用者可以利用拖拉的方式進行設定。

切換到進階模式,在主要的顯示區塊變成較多選單的設計,左側可跳轉成系統狀態、進階、超頻、安全、開機等項目設定頁籤。

進階頁面提供了 PCIe 次系統設定、ACPI 設定、整合型周邊、內建顯示配置、USB 設定、電源管理設定:BIOS UEFI/CSM 模式切換、喚醒事件設定、Click BIOS 組態、安全清除、微星驅動程式安裝工具、NVMe SSD 自我測試等功能。

另外在最下D方還提供了 AMD 超頻功能的入口,進入看完警告文字後就可以進行包括手動處理器超頻、DDR 以及 Infintity Fabric 頻率/時序設定、PBO 超頻設定、各項電壓控制、LCFK 頻率控制等等設定。

而在超頻頁籤中,則是提供了超頻模式的選擇,以及更多處理器/記憶體超頻功能的設定。

安全部分則是對管理者/使用者密碼,以及相關的加密、機殼偵測功能進行設定。

開機配置部分主要針對 POST 過程中顯示內容/Beep 聲進行設定,另外也可以在這裡調整開機磁碟順序。
接著安裝作業系統,來看看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相關軟體功能,同樣的在安裝作業系統後就會自動跳出微星驅動程式安裝工具的畫面,可以協助使用者快速下載主機板所需要的驅動程式以及其他附屬軟體,並且進行安裝。

微星驅動程式安裝工具的畫面。

可以從清單裡選擇想要安裝的驅動程式以及隨附軟體。

所選擇的內容都安裝完成後會提醒使用者重新開機。

另外在應用軟體部分,這次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仍然使用 MSI Center 作為主要的應用操控介面。

使用者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功能集進行下載即可。

另外也可以透過內建的情境,讓微星幫你挑選適合的應用軟體組合。

以遊戲玩家這個情境來說,就會安裝包括微星 AI 智慧引擎、遊戲畫面擷取、MSI 遊戲助手、AI 網管中心、Mystic Light 燈效同步以及使用情境等功能。

另外 MSI Center 也提供了硬體監控功能,可以檢視目前處理器、系統溫度以及 SSD 用量等狀態。

也有驅動程式以及相關軟體的更新功能。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效能實測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接著就來對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進行效能實測,在 BIOS 的設定部分直接開啟主機板的 GAME BOOST 超頻功能,處理器部分將 PBO 超頻設定為開啟、記憶體超頻部分則是套用 EXPO 1 超頻設定檔,將記憶體頻率設定為 DDR5-8000 MHz。首先先以 CPU-Z 來看一下系統的相關資訊:
- 處理器

- 主機板

- 記憶體

- 記憶體 SPD

- 顯示晶片


(點擊可看大圖)先用 CPU-Z 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項目來看一下性能表現,在開啟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 GAME BOOST 超頻功能後,AMD Ryzen 9 9950X3D 處理器的單執行緒效能為 879.2,多執行緒效能為 17135.7,單核心的最高時脈為 5723.4 MHz。

(點擊可看大圖)陳拔也使用 CPU-Z 內建的壓力測試功能來進行處理器的壓力測試,在經過 10 分鐘的壓力測試後,處理器的最高核心時脈為 5403.8 MHz,處理器最高溫度為 96℃,最高功耗則是 210.04 W。另外在主機板的溫度部分,除了處理器外最高溫度是 VRM 處理器電源轉換模組的 54℃ 以及 X870E 晶片組的 57℃。

(點擊可看大圖)陳拔也在 CPU-Z 壓力測試過程中拍攝了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處理器周邊溫度,在處理器插槽周邊的最高溫度為 55.4℃。

(點擊可看大圖)陳拔也利用 AIDA64 進行 CPU+FPU 的壓力測試,處理器的最高核心時脈為 5147 MHz,處理器最高溫度為 101.1℃,最高功耗則是 192.08 W。另外在主機板的溫度部分,除了處理器外最高溫度是 VRM 處理器電源轉換模組的 56℃ 以及 X870E 晶片組的 58℃。

(點擊可看大圖)同樣的陳拔也在 AIDA64 壓力測試過程中拍攝了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的處理器周邊溫度,最高溫度出現在處理器插槽周邊,溫度為 55.3℃。

(點擊可看大圖)在記憶體部分陳拔則是利用 AIDA64 的記憶體測試項目,在未開啟延遲殺手的設定下進行測試,測試的結果為讀取 85505 MB/s、寫入 91952 MB/s、拷貝 78998 MB/s,延遲則是 80ns,而測試時記憶體的最高溫度是 53.5℃。
至於在 M.2 SSD 插槽的讀寫效能部分,陳拔分別在與處理器直連的 M.2_1 插槽安裝了美光 Crucial T700 PCIe Gen 5 SSD 以及跟主機板晶片組連接的 M.2_3 插槽安裝了三星 990 Pro SSD,利用 Crystal Diskmark 進行效能測試,結果如下:
- M.2_1 PCI Gen 5 SSD

- M.2_3 PCI Gen 4 SSD

在支援 PCIe Gen 4 的 M.2_3 插槽部分,使用三星 990 Pro PCIe Gen 4 SSD 測試的結果,在循序讀取部分的測試成績為 6560.85 MB/s、循序寫入的部分為 6374.47 MB/s,在隨機讀寫的部分,在 4K 小區塊隨機寫入深度 1 的部分,讀取速度為 69.72 MB/s、寫入速度為 169.96 MB/s,在溫度表現部分,測試時的最高溫度為 46℃。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測試總結

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
就測試的表現來看,微星 MAG X870E TOMAHAWK MAX WIFI PZ 主機板即便設定在 MAG 這個等級,搭配 AMD 目前的旗艦處理器仍然能發揮規格面上的效能表現,在周邊連接埠的設定上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甚至是超越期待的配置,雙 40 Gbps USB Type-C 連接埠、5GbE 有線網路、WiFi 7 無線網路配置,基本上都是高階產品的設定,其中只有 14 Duet Rail 的處理器供電設計,若是要對處理器進一步的超頻運作則是稍嫌保守了點,不過主機板本身的定位就是如此,若是要求更好的超頻性能,就要上高階一點的產品。
至於在背插的設計部分,畢竟微星在 PZ 這個產品線也研究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整體配置上也都相當成熟,搭配支援的機殼裝機,的確也能讓主機正面的線材視覺干擾也降到最低,雖然在顯示卡供電部分並沒有像友商那樣提供額外背插電源供應插槽,但是微星自己也有自己的作法,這個之後陳拔也會再針對 PZ 顯示卡的部分進行開箱,請大家再等一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