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授權Moblle01永久留存本人發言

zain wrote:
你瘋啦?你不會外接資料碟歐,SLC是給你裝OS的,為了讓大家買得起內建16G就好


你瘋啦?讀取壽命到了怎麼辦?整顆CPU送修嗎?有辦法修嗎?保固幾年?拿來下P2P 24操可以撐多久?
三個月壞一次換一顆硬碟給你不就等於連CPU、顯示卡、主機板、硬碟、記憶體都換新?
比爾蓋茲是書呆子,不是瘋子,瘋子是成不了大事的...
六或日晨台中中正露營區或136或中興大學半馬再半馬
finalix wrote:
時脈以目前來說是不可...(恕刪)



恕小弟愚昧
我從來沒聽過時脈的限制是因為相對論
以現代技術來看 drift velocity 還比 heat motion 少上好幾個scale
還不到因為過快而產生的相對論的效應

時脈的限制應是因為電容會限制頻域(mosfet本身就含有電容)
只有在材料上的突破才能讓頻寬變大(ex .. high-k material )

再過高的時脈下會使數位電路的數位特性逐漸消去
然後就會變成很難計算的類比電路= =

希望你能告訴我為什麼相對論可以跟這扯上關係
有什麼論文或是教科書中有提及的嗎?
zain wrote:
大家應該看過最近鋪貨...(恕刪)

你喝多了是嗎?i如果這樣搞獨大,廠商都會全投入amd陣線,到時吃力不討好,i社就是靠綁廠商搶市占率的,
這樣無疑也是斬斷自己後路,逼所有晶片組廠商結盟amd打i社~所以個人認為i社應該不至於全包!
我實在很難想像CPU+GPU+南北橋這些整合在一起要怎麼散熱.
如果是低階的如Atom加上基本的顯示能力 , 我相信這有辦法解決....
但是如果是高階的呢? i7 + ATi 5970/nVidia GTX285 +南北橋 這要怎麼散熱?

別忘了以前Pentium年代的主機板南僑晶片上很少有散熱片的(雖然還是蠻熱的) ,
但是現在大多數的主機板在南僑晶片上都會加個散熱片 , 就是因為南僑的溫度越來越高了 , 小弟的MSI K9N NEO-F 的南僑晶片甚至在夏天還會燙傷手而不得不加風扇.
更別提熱度不下于CPU的GPU了 , 難道要限制使用環境必須在冬天才行?...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rgly wrote:



恕小弟愚昧
我...(恕刪)


我只是想說不可能到上百GHz而以阿~~~至於超過30GHz會怎樣?
假設真的超過30GHz你要用什麼東西來傳遞訊號呢?
因為你訊號產生的速度已經超過光速了~
以電子傳導速度來說目前他不能超過超過真空中的光速
但是你的訊號產生速度又快過光速
那這樣訊號a還沒傳出去訊號b已經疊上去了阿!!!
即使這樣傳到接收源訊號已經變成c了....而不是原來要的a跟b
更簡單一點說法你今天同時開志玲姐姐的圖片跟一張AV女優的圖片
結果跑出來的是....一張志玲姐姐的臉加上AV女優的火辣照!!!!!
這樣ok嗎????

而且相對論什麼都可以扯的....只要物質有速度跟質量在
不管什麼東西都跟相對論有關
至於時脈限制在wiki看的!!!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B%B8%E5%B0%8D%E8%AB%96
如果他說的是錯的話請糾正一下...能幫我解釋一下嗎?或po其他文章給我看一下
這樣好讓我順便去糾正一下我們教授,他上課也是這樣跟我們解釋的

不過我想這只是實際時脈不能超過而已啦~~~
用多核心較低的時脈不是也可以做到時脈超過30GHz的工作效率?

至於電容延遲我也有想過...不過這我不敢亂講
畢竟我不是電子相關科系對這不熟只知道會延遲而已
數位電路跟類比電路也是....不是我的領域
大家是在聊

天文學

還是

物理學

還是

化學

還是

材料學

還是

ic設計 類比跟數位

還是

工程數學

還是

熱力學

還是

半導體元件物理

還是

普通物理

還是

近代物理

還是

量子物理

還是

製造技術

還是

製程機台

還是

MBE MOCVD

還是...............................???
finalix wrote:
我只是想說不可能到上百GHz而以阿~~~至於超過30GHz會怎樣?
假設真的超過30GHz你要用什麼東西來傳遞訊號呢?
因為你訊號產生的速度已經超過光速了~
以電子傳導速度來說目前他不能超過超過真空中的光速
但是你的訊號產生速度又快過光速
那這樣訊號a還沒傳出去訊號b已經疊上去了阿!!!
即使這樣傳到接收源訊號已經變成c了....而不是原來要的a跟b

至於時脈限制在wiki看的!!!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B%B8%E5%B0%8D%E8%AB%96
如果他說的是錯的話請糾正一下...能幫我解釋一下嗎?或po其他文章給我看一下
這樣好讓我順便去糾正一下我們教授,他上課也是這樣跟我們解釋的
...(恕刪)

這說法確實怪怪的,GHz是訊號產生速度,是頻率的觀念,單位是幾次/每秒,光速則是速度,單位是旅行距離/每秒

已知30GHz,則可換算pulse跟pulse間的間隔時間為1/(3*10^10) sec,乘上光速300000KM/sec=3*10^10cm/sec後,以發展中的光電腦來說,已經夠前一個光子訊號離開1公分的距離。

因此30GHz是如何推導出來的?願聞其詳.....

同場加映:WirelessHD組織公佈60GHz無線傳輸技術規格
finalix wrote:
我只是想說不可能到上...(恕刪)


應該是誤會了電磁學上傳輸線理論
跟CPU時脈的問題
而混為一談了

因為兩者都用到頻率
如果要扯到光速的話~那是波長問題
而電磁波波長與頻率有關

基本上"微波量測"可以測到100G以上
所以說法確實有誤解

還有~都已經離題了
小強6104 wrote:
你喝多了是嗎?i如果這樣搞獨大,廠商都會全投入amd陣線,到時吃力不討好,i社就是靠綁廠商搶市占率的,
這樣無疑也是斬斷自己後路,逼所有晶片組廠商結盟amd打i社~所以個人認為i社應該不至於全包!

如果今天Intel以Multi Die方式,把I5($6000),記憶體2G($1500),SLC固態16G($3000),封裝在同一顆裡
配上一些新式接頭HDMI,DisplayPort,USB3,其他舊式接頭,專業顯卡,大容量儲存裝置,可由IO板擴充,賣貴給一點15000,高階一些甚至25000,請問你買不買?AIO晶片內任何故障直接良品更換免維修(玩電腦的人都知CPU,DRAM也會壞,但是故障率是低到不行),還是你告訴我,你喜歡買AMD+三星Dram+Seagate硬碟+熱導管南橋主機板,就算AMD聯合台灣所有DRAM,主機板,三星,HP,ACER,推出再好組合也打不贏一家Intel的,大家會去買晶片電腦效能價格還勝過傳統組合,如果這些廠商想要推出相同架構AIO就必須在良率(價格)製程(效能)上贏過Intel,你告訴我哪邊會贏?這個大怪物可以得罪所有廠商推他想要的架構,包括你我都會買單的,只是他何時要開戰的差別,比較可能做法是用蠶食的方式,例如這次併入北橋,等到I7,I5,I3成為主流後,就有下一步了,如果沒有下一步動作,換做你是Intel股東,你會不會施壓請他繼續侵蝕下去,以8到9成市佔的公司,他不會只是想吃該領域100%,當然是去吃別領域的80%

I9-990 4 core HT,3G... SLC 32G,DDR3 4G,110W...$19900
I8-880 4 core HT,2.5G... SLC 16G,DDR3 2G,100W...$12900
Celeron 2 core ,2G...,SLC 4G,DDR3 1G,65W...$7900
AMD X4 4G...65W $5000
AMD X3 3G...65W $3000
上面是我亂打的報價單,但是你能不能保證這種事不會發生?
請勿回復告訴我上面的SPEC有沒有可能發生,我是亂打的,還沒發生的事,不需拿SPEC雞蛋挑骨頭很無聊,沒任何意義
如要回復請針對這樣架構的東西為何不可能出現,提出你的見解或證據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所信所思所行所見所得
zain wrote:
如果今天Intel以Multi Die方式,把I5($6000),記憶體2G($1500),SLC固態16G($3000),封裝在同一顆裡配上一些新式接頭HDMI,DisplayPort,USB3,其他舊式接頭,專業顯卡,大容量儲存裝置,可由IO板擴充,賣貴給一點15000,高階一些甚至25000,請問你買不買?

AIO晶片內任何故障直接良品更換免維修(玩電腦的人都知CPU,DRAM也會壞,但是故障率是低到不行),還是你告訴我,你喜歡買AMD+三星Dram+Seagate硬碟+熱導管南橋主機板,就算AMD聯合台灣所有DRAM,主機板,三星,HP,ACER,推出再好組合也打不贏一家Intel的,大家會去買晶片電腦效能價格還勝過傳統組合,如果這些廠商想要推出相同架構AIO就必須在良率(價格)製程(效能)上贏過Intel,你告訴我哪邊會贏?

這個大怪物可以得罪所有廠商推他想要的架構,包括你我都會買單的,只是他何時要開戰的差別,比較可能做法是用蠶食的方式,例如這次併入北橋,等到I7,I5,I3成為主流後,就有下一步了,如果沒有下一步動作,換做你是Intel股東,你會不會施壓請他繼續侵蝕下去,以8到9成市佔的公司,他不會只是想吃該領域100%,當然是去吃別領域的80%...(恕刪)


看來這顆夢想中的晶片應該面積挺大的 i5+2G Ram +16G SLC....
不過小弟有個疑問 , 就是現在的Dram 可以整合進CPU嗎? CPU用的cache跟
Dram是不一樣的吧? 這樣在整合使用上會不會有問題阿?有請知道的網兄指教.

再來就是誰要來做主機板?Intel自己跳下來做嗎?印象中Intel之前曾經有過這樣的舉動
但是後來就消聲匿跡了 , 你確定Intel可以在主機板生產這部分拼價格拼贏台灣?

Intel 之前也有搞過失敗的產品(至少在銷售上是失敗的 ex:Pentium Pro/Rambus) , 通常產品能不能成功功能性很重要 , 但是價格更是重點.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Intel i7的效能真的很不錯 , 但是光一顆CPU就要將近1萬元 ,
這價格可不是大眾都負擔的起的.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