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組電腦的注意一下USB3…後續追蹤…似乎還是沒有看到前置面板的USB3

2.5吋的大容量外接HDD
用USB3.0的900mA可以推動
但esata呢? 有啦 是有power E-SATA的主機板和NB
但是有支援Power E-Sata的外接盒嗎?
USB3.0還是比ESATA有優勢的............

已經有USB 3.0的機殼了阿.......~~~

上次看到有主機板有6個usb 3.0的....不知道是哪一家的.....
一山還有一高,雞蛋還有雞蛋糕...!!!
我想要前置面板是USB3.0的...
2.0就在後面接鍵盤滑鼠吧~

lqz wrote:
USB 3.0雖然各...(恕刪)


即便是將來會整合到晶片組的。
也不會是有12Port就全部12個都是USB 3.0呀。
USB 2.0剛推廣的時候也是只有2~4個Port而已。其他都還是USB1.1.
光這整合當時就只有Intel搞得定而已。
其他喵的...問題多如牛毛。
所以這次AMD搶先說要整合,我實在是超級不看好。
其一就是不給最賣力的研發者NEC有時間多賺點。
其二就是他本來就不是USB3.0研發裡面的主力,我不太相信他們能掌握到什麼關鍵技術去整合。
再來就是應用問題。
現在低速周邊還很多。
你有哪些東西是2.0的480Mbps不堪使用了?
我想得到就是存儲裝置。
其他呢?Keyboard/Mouse會變快那真的是笑話一則了。
居然忘了01要當流量大的營利網站,而不是專業網站,我還囉唆雞婆個雕~一起喊無腦萬萬歲就行了呀,多省事。

蛙鳴之地 wrote:
即便是將來會整合到晶...(恕刪)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intel至今不推USB 3.0有2個原因....

1.先讓AMD賺一點後,後來再推...

2.intel不久後就會發表自己做的新技術,比USB強大很多.....

所以....

還有...現在已經有USB 3.0的機殼了拉,已經有在賣了~~~

一山還有一高,雞蛋還有雞蛋糕...!!!

pettter wrote: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恕刪)


關於light peak說實話我滿是疑問
light peak說是要取代USB,可是依目前硬碟的傳輸速度來看

USB2.0=>30MB/s
USB3.0=>300MB/s
light peak=>1000MB/s(這只是打個比方)
光碟機=>30MB/s
硬碟=>100MB/s

目前不管是內接還是外接硬碟速度都差不多只有100MB/s上下
如果用USB2.0的話會被鉗制,USB3.0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light peak速度說可以比USB3.0快很多,可是就算現在有了,跟USB3.0應該也分不出差別
硬碟都只有100MB/s..

light peak大可不必這麼趕著出來
除非它可以替代電腦的所有界面,包括USB、SATA、HDMI、3.5mm喇叭線..
還有就是相容性的問題,現在一堆USB的產品,light peak如果跟USB的相容性做的不夠好
不是發展緩慢就是會變成E-SATA第2,這點必須謹慎行事。

PhysX wrote:
關於light pe...(恕刪)


這確實就是要看intel怎麼解決了.....

到明天初答案因該就會揭曉嚕~~~~
一山還有一高,雞蛋還有雞蛋糕...!!!
USB3的話,其實也不一定要買支援USB3的MB
USB3若以部份南北橋頻寬,一但Full Speed會造成效能下降
還是等原生的出來吧...

Light Peak規格看起來是不錯
但目前有的週邊還太少了...
再來專利金問題又是很麻煩...專利金太高的話,那還是普及不起來
就Intel的目標來看,Light Peak並非取代單一任何介面,而是取代全部電腦的外接介面

但Light Peak可以用於各種Protocol,也就意味著Intel想要的是取代周邊介面的Physical,但上層都不變。這對Light Peak未來達成目標將是十分重要。

大家想像一下,以後的NB, Pad, PC....都只有6個小小的Light Peak接頭,可以用來接多個螢幕、鍵盤、滑鼠、外接硬碟、隨身碟、手機、、、(只要接頭夠用),那將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設計(至少有線的周邊來說,最偉大的設計也差不多這樣了)

Light Peak除了一開始1GB/s之外,未來更可能到10GB/s(反正研究人員一定都會說:「未來還可以....」),屆時分散式運算也有可能輕易達成(能想像家裡把3個Pad,1台NB,1台PC串起來做蛋白運算嗎....當然不會有人那麼熱心參與
sycee2008 wrote:
就Intel的目標來看,Light Peak並非取代單一任何介面,而是取代全部電腦的外接介面


這個是希望, 但是不會是真正的目標. 能吃下大部份的高速需求頻寬界面就好了.

Optical 連線雖然有優點, 也有缺點.
至少, 不方便小半徑轉彎, 單純的訊號延長也需要比較貴的組件.
然後, 不是供電力 Power 用的東西.

不同需求選不同工具, 沒必要也不可能所有外部週邊都走 Light Peak.

Spec 上的話, 差了一個零. 目前規格是開 10 Gbps, 以後可能會延伸到 100 Gbp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