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RD不能說的秘密] 一次看懂主機板零件用料

請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說台系電容不好,通常電容爆不爆漿是取決於環境溫度與規格選用問題.

如果RD設計的好輸入電容要考慮Ripple Current規格,輸入Ripple Noise太高會造成電容溫升提高,如果1,000hours電容在105度C底下,使用者主板環溫過高到95度C的話,電容壽命就只有2,000Hours(電容每下降10度C,壽命提升2倍).

輸出電容考慮電容ESR,主要是降低Ripple Noise,其實電解電容的ESR也是越來越低(以2200uF/16V而言= 16m ohm),兩顆電容並聯就可到8m ohm.

再者,主板零件位置沒上件,不是一定是"偷料",RD在EVT(第一板)會預留很多零件位置,這樣方便在驗證過程中如果有問題,可以方便Debug.要不然就要用筆刀跟跳線在板子上了... DVT-PVT通常不會修改Layout,所以能PASS驗證,就會有零件可以不上件.

量產(MP)後,長官當然要求要COST DOWN,只要在一般環境底下就要能省則省,並非RD要COST DOWN那麼多零件.

**本文不是針對任何廠商與哪個國家電容好壞,只是要提供給大家一些零件用料參考....

**謝謝各位大大的意見與指教...
現在競爭的方是真的是千奇百怪了 XD
樓主可不可以來開個技嘉跟華碩同等級的板
微星本來就不考慮所以不用開箱檢驗了
比較一下這三家, 之前去賣場看的感覺是差不多
不曉得細部是怎樣~~~
我看完這張板子的上件情況後,我反而比較佩服這家公司的心臟!
不能說這樣精簡零件是好還是不好,只能說風險不小。什麼風險? 主機板壞掉回廠維修的風險。
把usb 的fuse 改成0歐姆的電阻基本上就是在賭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一般的使用者應該不會把壞掉的usb 裝置還拿來用。所以以這樣的假設前提把fuse 改成0 歐姆電阻從廠商賺錢的出發奌也不能說有什麼錯。
因為fuse 如果一直發生作用還是會燒壞,只是多少次的問題。

pcie slot 的預留電容沒上不一定是偷料。有可能是因為板材太小,電源在pcb 板上的耗損不多,且有通過PCIe量測的規範,那不上也不是個大問題。重奌是有沒有在設計過程中真正的去檢驗不上件的狀態下是否 可以通過規範的要求。那esd 和 emi 零件也是。如果安規在不上這些零件時是可以通過規範的,為何這些零件要上件。放屁不用脫褲子!( 現在這麼多人在使用主機板時喜歡用裸機,也就是沒有機殼,或是機殼應該鎖的螺絲不上鎖 ,那安規一定不會過!那板子上加這些emi emc 的零件根本是沒有用的!)

CPU,chip 背面的電容沒上也不一是偷料。在設計時一會多加一些預留的容間,用來預防設計期間驗驗時問題發生時增加debug的機會。

至於是不是用日系電容我的意見是只要是選用信用良好的電容公司,都是沒問題的。日系不一定比較好! 日系電容還是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電解液受污染造成有些知名的日系電容爆開的慘案!

cpu 的Pwm 模式的電源,low side mos-fet 是一顆還是2 顆,要看的東西很多,如果一個low side可以符合cpu 的電源要求且VR週邊的溫度夠低,那就代表 一顆LOW SIDE 是夠的,多加一顆 是浪費地球資源!

講了這麼多是要表達當在說人家偷料或是COSTDOWN時要有明確的定義您指的COSTDOWN 是什麼定義。不然是在指責這家廠商不誠實! 這對一家公司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且嚴重損壞這公司的商譽! 在POST 這樣文章時最好能有真實的實驗數據來証明您說說的是正確且真實的!
就結果導向.
只要 Spec 能到, 然後運作時的安全 Margin 有抓到能接受的範圍的話
(要接受多少各廠商配合自己的保固政策決定),
什麼東西都要加太多安全 Margin 的話加不完.

BOM 50 USD 就能作好的東西, 沒必要用到 80 USD 的用料, 只是為了看起來比較爽比較安心
這些成本差異最後也都還是反應在售價上, 現在均價可以這麼便宜也都是這個生態下作出來的.
所看到的市場上價格都是已經內含了這些差別後的價格

不然那一堆毛利都在 10% 以下的廠商 (視產品線別不同),
要是每個都給你多加 10% 的成本下去作, 價格不能調漲的話, 那乾脆收山好了

你去買一包標示裝 600g 的餅乾, 廠商在考慮生產與包裝過程中的誤差,
可能裝給你的是 610g~620g. 只要不要發現有明顯比率跑到許可範圍下就好
也不能就這樣要求 安全Margin 要抓超高, 標 600g 的餅乾要裝到 650g 才 "安全"
也不能說有一個 A 家出 620g, 另一個 B 家出 610g 就說 B 家偷料.

對廠商來說, 反正就是產品保固期, 有撐到就好, 沒撐到的比率就自己吸收

Sony Timer 大概就是這狀況下的產物.
承諾要給你多少, 就給你多少 (然後只加一點點的 Margin,
變異差很小所以幾乎都撐得到保固... 然後就掛了)


請看看我的前言:
**我們重點不是要說誰家主板好與不好,重是要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需求,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要經濟便宜的產品,當然就要取捨一些東西.

最後,我的結論還是寫:
以實際效能與規格,這一片A75M(with HDMI) 台幣2490主板是經濟又實惠的選擇

所以謝謝各位建議指教.
為避免大家認我我是針對性發文,已經將有廠商資訊照片移除.
如過各位老大覺得哪一字哪一句有不妥,請回文告知.我會再一一修改.
多謝.
gary0408 wrote:
我想問一下,在沒電容...(恕刪)


PCI/PCIe SLOT 沒上電容會不會有影響,今天主機板廠認為板卡廠會上
,那板卡廠會怎麼想呢...
常見的實際上的狀況是...板卡廠也是有 COST DOWN 的壓力。




以RD角度來看,COST DOWN是指 "省成本"

整篇文章都沒提到"偷料"這個字眼,若是以偷料來解釋的話是比較負面說法.

我在將文章"COST DOWN" 改成 "省成本",也是比較符合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如果大家對於此篇文章還有任何意建請提出.謝謝

大大辛苦了!!

首先, cost down是必須的, 而且cost down也是一門技術, 你要怎麼花最小成本達到最大利益,這是每一家系統廠的能力(這個能力包含選擇料件供應商和搭配的IC)和電路設計、layout的技術, 不是單純看沒上件就感覺偷料, 因為就算你換成日系的或再貴的也不代表會提升或延長什麼好處, 這牽涉到很多因素。

改上0ohm, 有的都直接走線拉過去了, 連0ohm都省了, 一片省一顆, 一百萬片省一百萬顆的錢.

再來,
所謂的EMI/ESD以及power ripple, Power quality不是單純只用料件去決定, PCB走線及layout的技術、板層之間的疊構都會影響, 如果今天我可以透過layout去減少ripple跟雜訊, 以致於不會影響到IC的工作能力, 我沒有道理提高成本再多上一顆電容來濾雜訊, 除非我提高的市場售價或少賺點錢(但誰會做少賺錢的事呢?)

當然此篇文章也可以延申到為何有主機板上IC用的散熱片比較高檔, 有的比較鳥..這一切都會跟成本有關, 成本又決定著一開始選擇的供應商. 老話一句, 選價格高的料件不代表搭配在你的板子上就會提高什麼, 還要看你搭配的主動料或IC來決定(而且還有功耗的問題要考慮)

如果消費者覺得廠商偷料於是又自己去改裝換成日系的(而且你還買零售的又更貴), 到頭來還是自己又花成本去做不是嗎??沒上件的電容有可能是為了搭配pin to pin的料件而預留(純粹猜測), 你多上有可能只是自己多花錢, 沒什麼幫助。



非常正確,我很認同Layout是現在板卡廠的重心.好的placement,好的走線信號品質最好,又不用花錢.
Power部分的Layout走不好,就算比再多電容也補不了Trasient的壓降.

Cost down是代表著一家板卡廠RD的能力技術,
能用最少零件達到相同功能當然是最好,畢竟現在板卡廠的利潤都在"保5"(5%利潤),

各位辛苦的RD們加油,共勉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