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好男人 wrote:不能同意您更多"用"...(恕刪) 哈哈,有EZLink時,大大還是出現了就好像Skywalker旁總會出現R2D2小玩笑別介意我是想問有沒有可能換顆粒呢?其實我覺得拼價格拼到現在,用非原廠顆粒恐怕日後會越來越多甚至變成一種常態,就跟記憶體模組上原廠顆粒越來越少都是UTT/ETT的自測顆粒為大宗一樣但換顆粒後假如沒辦法保持之前開箱文的效能應該會讓很多使用者感覺失望
sadsumo wrote:哈哈,有EZLink...(恕刪) 您也很關心EZLINK啊就像有皮卡丘的地方總有火箭隊 forumstartw大的問題比較像是限速保護再者AMD平台的SSD benchmark確實會比較差一點我從3月到現在賣了700K以上的IM wafer & Good die TSOP顆粒基本上多數都是生產SSD的客戶在用以下邏輯聽聽看合不合理在每批原廠的flash顆粒產出過程中最好最宜做SSD的die~都會被原廠先挑去做自己的SSD剩下的再封出來做所謂的Original顆粒其實我都鼓勵SSD的客人買原裝"pizza"在台灣封裝因為其中最好的那部份的die還在而且還可以策略性的封裝需要的容量成本當然比買原裝顆粒還便宜許多只是其中的眉角在於封測廠的良率水準(台灣幾家廠良率都已經非常好)還有後段sorting測試的經驗&嚴謹程度我想時至今日消費者只能接受價格折扣~品質不能折扣如果廠商的cost-down手段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品質~自有天收如果廠商的cost-down手段降低了成本卻不回饋給消費者~一樣自有天收能夠降低成本又兼顧品質的產品市場才會買單的
我是新好男人 wrote:您也很關心EZLIN...(恕刪) 小弟大致瞭解這狀況以後大多SSD 廠商都dram一樣,買整片wafer自己封測分級來降低成本所以都會變成house brand顆粒為大宗少數原廠顆粒機種可能會比較貴(例如Transcend對於Jetram)
我是新好男人 wrote:您也很關心EZLIN...(恕刪) 這個迷失,看起來的確打自己顆粒的狀況應該會愈來愈多。說真得對客戶來說,誰會知道用的是哪種顆粒,哪家顆粒,到底屬不屬於同等級。(誰敢有事沒事拆螺絲看內部顆粒),所以未來會不會像DRAM,直接可以看到顆粒@@。講到最後,真的就只能看廠商自己的良心了,只能期許,降價同時,兼固品質和這系列該有的效能(同等級),也不要這款原本該用5000P/E,降價後變成1000P/E。
小弟近期也買了這顆硬碟先後測了2次但讀取速度上似乎跳動幅度很大不知是否正常呢?正常的範圍應當落在多少之間比較適合?常常看到有人反應分數低等等正常該多少才OK雖然小弟不是把組出來的電腦當跑分機器但只想知道差異怎麼看出在哪才知道該怎麼調教或是請教謝謝CPU: AMD FX-6300MB: GA-970A-D3RAM: 創見 4GX2
superpug wrote:小弟近期也買了這顆硬...(恕刪) 其實跑分有時候也取決,系統是否剛好有在做甚麼事情。所以有時候會有高低分。所以通常我建議SSD用戶,只需要確定幾件事情,而且沒LAG,不用太注意跑分。1.SATA3和SATA2,從"循序讀"可以看出來,如果SATA3,應該會超過300-600(SF2281+非同步會低於300),SATA2則低於300(150-300),所以你的400多,表示有正確接在SATA3上面。2.是不是用AHCI模式在跑(看你的也是對的AMDSATA)3.是不是有4K對齊(看你也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