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E藍瞳 wrote:
SM951 是 M2...(恕刪)
ASUS 跟 MSI 都已經發表相關的高階X99/Z97主機板產品能夠支援NVMe PCIe SSD。像ASUS的hyper kit,基本上就是透過一張另外設計的M.2轉接卡,將特規的mini-SAS HD轉成SFF-8639,進而能提供x4 PCIe lanes 給2.5"的NVMe PCIe SSD使用。使用這種設計的前提則是主機板上的M.2插槽已經有拉了PCIe x4的線路進去。
有興趣的可以拜請google大神:
"ASUS Announces All X99 and Z97 Motherboards Support NVM Express Devices"
"MSI X99 NVMe"
另外,預計SFF-8639也可能將會有另外一個新名字:"U.2"
所以真的不用把它看得好像會飛天鑽地一樣,因為SATA依舊才是主流介面.
真正會買的人,我相信手邊一樣會有SAS介面 RAID Card,
稍微好一點的卡,像是H700搭配有512~1G RAM,設定調一下照樣是可以加速,
這其實這就是基本PCIE的產品架構了.....新玩意只是濃縮罷了,真的根本就都是一樣.
就算是沒有的人,那也不過就花幾千塊買一張卡,舊有SSD全裝上也一樣能讀寫兩三千了.
就是看不懂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期待PCIE呢?事實上PCIE介面的SSD都出來快10年了...
很多年前時候,就已經有數TB容量的產品能買了.而當時已經事使用PCIE x8 GEN 4 介面了.
電腦架構短期內再怎麼改,不就是那麼回事而已,介面取名是叫做什麼我覺得並不重要,
還不就是另外拉的線路,再取個新名稱罷了,因此電腦真的可以用這張圖就說完一切的.

changpizz wrote:
其實真的沒有那麼複雜,所謂的PCIE就是把一些舊有技術拼裝罷了...(恕刪)
你說的沒錯! RAID 卡組起來也可達到類似性能.
不過, 整體還是比 Intel 750 系列這類卡還耗電, 還更貴, 實體空間占用更多.
Intel 這顆主控相當優秀, 目前在國外還很熱, 賣得比標價還貴一點點,
估計台灣要能進來, 還得一陣子.
短期內, 無任何新的界面出現的話, PCIe 會是最佳選擇, 當然主控才是關鍵.
M.2 卡礙於空間, 往往設計成裸卡, 對於更快往往更熱, 就讓它在 Notebook
流行比較好.
至於 2.5" SSD 是否會更換介面, 轉接 M.2 X4, 或出現 PCIe 轉接卡, 就讓
時間證明, Intel 和 ASUS 已經搞出示範來了, 看大家的接受度.
是我的話, 會直接選 PCIe 的, 散熱片大塊. 國外已有評測, 那個散熱片
是必須的.
stephenchenwwc wrote:
你說的沒錯! RAID...(恕刪)
耗電勢必會比較高沒錯,但是優點也同樣非常直接,PCIE無法針對資料保存做更多的調整,
僅能依靠controller來對數據作控制,而且耐久度用了多少就是多少,完全不能夠增加或減少,
只要有顆粒出現狀況,照樣是要面臨失去所有的風險,而價格方面肯定是陣列卡價格較低的,
就以低價的DELL H700來看,5~8K的價格,最起碼就提供了一台主機連接8顆SSD裝置,
另外一個優勢,則是使用SSD連接,顆粒的價格就能夠低非常的多,畢竟一張PCB空間有限,
當為了要達到一個較大容量時,Flash就是必須採用較貴的規格,但如果這個價差用顆粒數量分散的話,
可以省下1~2Pcs SSD的成本了,只是單單較耗電些,就可以得到一切的優點,
而且不需要擔心會面臨產品支援的生命週期過短,或是推新後舊的產品將遭到淘汰.
我是真的不明白這個solution到底有什麼不好?
甚至我都認為好處已多到我光列出都能打出好幾行了,
產品技術成熟,運作穩定,應用部分功能強大,購入成本低廉,
資料儲存靈活,容量可升級或老化替換....
12GB就能有這速度,有誰看了還會不想買一張H700來玩的嗎?

ATTO的速度更誇張,所以幾千MB/s根本就不難. 幾顆USB上的顆粒就做到了.

RAID Card實際有多少功能上的無敵優勢,我就不再贅述了,
至於哪一種會成為未來趨勢,這是真的不好說,畢竟這次是推不同領域,
但是過去PCIE這樣的產品並沒有取代SATA,或許還是有它的道理.
我更相信看了我說完的優點後,你會改買RAID而不是PCIE了.
Z Drive
這是新推出的產品,但是過去有沒有這產品呢?

所以真的還有那麼驚奇不已的感覺嗎?
雖然線路圖不是與今年的相同,But....u know....>
總之就當作是張只能低調的證明圖就好.....
changpizz wrote:
我更相信看了我說完的優點後,你會改買RAID而不是PCIE了...(恕刪)
過去 OCZ Z drive 沒有打入消費級產品, 就是定位問題.
講簡單就是太貴了, 還有原生驅動支援問題, 速度上不去應該是這原因.
還有, 利用 RAID 卡組 SSD, TRIM 功能是否能保住?
至於單卡有雙面可 mount NAND 顆粒, 雖有限, Intel 等已經發表一顆
1TB, 未來的版本應不是問題. 這把買了, 下一把能不能忍到五年後再更新?
估計那時的 SSD 都是用幾 TB 在算的. 也許會有新介面出現在主板上,
不過, 要超過 750 的主控, 內建在晶片組中, 短期內似乎不能, 還是
散熱問題! 看看卡上那塊超大鋁散熱片.
現在, Intel 要把企業級主控下放成消費級來賣. 並不需要多新的架構,
而是要實體做出比較可以的, 就能好賣. 750 系列已經達到人人買得起
的程度, 速度升級有感, 重度使用差更多 ( 一般人是用不到 )
Intel 這塊標價 US$389. ( 400GB ) 目前少量供貨, 足夠 X99 用戶適用.
明年 1XX 晶片組出現全面支援 NVMe 驅動, 就能流行. 不過, 其它廠商
也會推出, 不是現在.
我應該不會組 RAID. 只是想簡單的獲得快速的開機執行程式碟, 重度工作會丟
入 RAMDISK 去處理.
stephenchenwwc wrote:
過去 OCZ Z drive...(恕刪)
NONONO,我的重點是在RAID才是王道,而不是OCZ過去產品如何
而且你說的價格容量或任何一點.....我不清楚你知不知道SSD速度怎麼算,
但只要你在PCIE上面的數字,換到陣列也會一樣的,因為條件目前完全一樣.
要進要退,要大要小,要快要慢,自己可以決定才是優勢的重點.
Trim有沒有其實也不重要,快取就是能替代掉的方式.
當時是因為沒有Intel要推,所以才有驅動問題,
要是Intel這制定者願意,分分鐘就解決的小問題.
你只想簡單用?相信我...這只是官方說法而已,
天底下沒有消費者會是有便宜不佔的,
這是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一場遊戲,
另外....不要再跟許多人一樣,要消費者去幻想著3D後多麽便宜,
看看傳統硬碟現在有賣的特別便宜嘛??!
SSD也是儲存媒體,越大就是越貴,根本沒有相反的事情會發生.
大家的錯覺是因為製程與顆粒價格關係,跟容量一點關係都沒有.
750好不好賣跟主控或其他同樣沒有關係,因為照樣是顆粒價格決定一切,
你喜歡拆BOM算我就陪你這樣算,你顆粒永遠跟我一樣價格,
並不會因為是PCIE就有所差別的.而且廠商也是以照我說的邏輯在做.
製程越新單一壽命短,但是便宜讓顆粒改成數量變多,
最後依然是用量去維持住產品的整體壽命,萬一真的掛一顆也是掰掰.
人人買得起這就太誇張了,一顆一萬塊就好,
就算是有100TB,照樣也會出現賣不掉問題的,
因為不是大家都掏得出這筆錢買.
銷售重點在於金額,而不是反過來的容量,
買得到才有容量,錢不夠可是1MB都沒有了.
你這次的回覆的說法,真的能感覺到已經無視消費者想法了,
感覺是完全只用廠商立場或觀點而回覆,希望讓這變成不可行.
但是你並非永遠的廠商,同樣也要在其他物品上變成消費者的.
如同我不管再怎麼想,最後也同樣不會是花錢買SSD,是一樣道理.
RAID也沒人說要掛著一堆SSD,SATA同樣有SlimSATA,
如同當初OCZ的PCIE產品,也是做成SO-DIMM模組.
最後體積大小搞不好比過去許多PCIE都還要更小了.
http://www.pcdiy.com.tw/webroot/article.php?art=506
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