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
我想都不用想,便宜的一定是TLC + SandForce的主控.
SandForce雖然現在被LSI併了。
但LSI不打算停止SandForce的產品。
而台灣Jmicro,Silicon Motion還有一家是誰我忘了。能不能收到轉單效應是觀望中。
不過他們又比SandForce更加便宜。
貴的一定是講MLC + Marvel主控。
光TLC一定比MLC便宜這點就不用說了。
畢竟可以少1/3的顆粒使用。就算每顆單價比MLC貴一點,還是便宜。
就更不用說SandForce/Marvel主控軟體的開發成本。
Sandforce公版直接套用。
Marvel隨客人需求修改。
與其要我說各有優缺,我還不如說穩定。
Sandforce剛用的時候速度狂飆很爽。
Marvel則是始終如一的穩定速度。
當然...這都還只是消費零售市場。
比較大牌的如Intel都自己在開發自己的主控晶片跟軟體。
當然...相關的費用當然比較高,所以當然不會在這價格接受度比較低的消費零售市場。
更不用說還有3D Nand(MLC/TLC)跟3D xpoint的產品(存儲媒體的創新)
跟NVMe(傳輸介面的創新)
這裡我最後真的再一次的不推SSD。尤其是現在這種SATA相容AHCI的SSD。
因為又爛又慢又不穩定,而且注定將要快速淘汰。而且現在又很貴。
馬上就會跟同容量的磁碟式硬碟同價。甚至更低價,畢竟成本本來就比磁碟式的還低。
穩定度比磁碟式的還來的遜色太多!
NVMe搭3D NAND是最基本的
而NVMe搭3D Xpoint則是最優秀的產品,而且很快就會亮相!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Wow_Senior wrote:
沒想到會是我這個平...(恕刪)
還有一家是Phison,東芝一來取得OCZ的品牌部份,另一方面又將PHISON作為市場顆粒分級用,這對Phison來說更是一件好事,因為雙方都互補了對方不足之處,這種各自負責不同層面的功能,才是TOSHIBA的佈局,只要是大廠都一定會有個子企業,用途就是拿來做市場分級用的,不穩定或未穩定的產品或FW,都會利用子品牌來推出,如此才不會遇到大問題時,還要擔心會影響到母企業的招牌,而挑剩下較差的顆粒,也就是顆粒分級的一條龍部份,全都有了出清的管道與級別上的區分。
另外....新介面就像是當年剛推出的SSD,會有許多不穩定因素存在,一是可靠度跟穩定性還有相容性都不好,二是別忘了高溫的這個大問題了,在高溫的情況下對壽命或保固都是有風險性的,加上速度快這點,等於是必須承受更高的存取壓力,這麼多因素影響下,要說穩定性更勝過去,根本就是做夢罷了,優點確實有不少沒錯,但是目前缺點的問題,依然大過優點的部份。
PCIE產品還有很多還未亮相,根本不用急著買,後面的部份,光是能切換兩種控制模式的功能,就已經值得等待了。
必須補充一點事實, 目前大家看到的PCIE效能,都是拿最好看的速度,但其實真的要說掉速度的話,那INTEL 750掉的更是誇張了。其實光看隨機小檔的效能,也能看出速度比例分配不對勁了,如果是要比較高低,那可以不提沒錯,但是要說掉多少效能的情況時,就必須拿出來看,是否比例上面根本就是不合理了,實際上的應用效能,也只是1GB左右而已,讀寫共同執行下該下降多少是合理,這都是可以算的數學問題而已,因此目前只算是利用測試軟體,作為推薦的迷惑手法而已。SSD只要用越多顆粒,風險就是倍數提高,而且壽命下降的計算公式就會越不利,所以我是真的看不出來,目前是有多成熟,所謂穩定,可靠,成熟,是需要全面評估的,不是效能就代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