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429 wrote:這個價錢的公式看不出來跟時間有什麼關係...lol 乍看下頗專業但真的不知你哪邊算出來1年半的..哈! 個人不負責推測他應該是用摩爾定律去推每18個月,poly寬度會變一半,電晶體數量會增加一倍所以推一年半吧
看個人財力吧,像我同事認為1萬左右價位SSD就是很便宜了,所以他去年就已經入手512G的SSD,我則是認為6千多價位SSD才算有CP。三千以下?那用料我可不敢賭阿。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太一樣...有些人寧可買1萬以下電腦想撐10年又罵怎麼用起來那麼慢,然後又每年換一台哀鳳。
HIMALAYAS wrote:借樓主的版面請教changpizz...(恕刪) Intel不必多介紹,希望能用長久就是選它,美光則是目前還不成熟,除非喜歡幫忙Debug.而且美光我是真的不懂他在貴什麼.....美光跟Intel顆粒都一樣來源,Intel有挑選跟評估,高品質的自己產品用.目前市場上像是丟垃圾似的,其實並不建議現在去買SSD買顆ARC100 120/240GB預估值100TB/200TB,應該也夠用了.與其現在去買mSATA,我會選擇等待PCIE都推出了再考量.下面是個廠牌的模式參考,自己選擇需求方案如果不選OCZ的模式,那建議真的就買Intel得了,畢竟不是要快就是希望長命而已.穩定性兩者都非常好.除非會有一次寫入超過一半容量的可能,不然ARC確實是最好的入門效能首選.後面階段SSD產品,已不看帳面數據做考量了,而是要看高壓力下,誰的效能依然維持的最好.---------------------------------------------------------------------------------SLC Cache使用在MLC介質SSD上,也可以用閒置容量提升寫入性能。不同的SSD在SLC Cache上的使用機制也不同。比如像東芝在用戶使用容量不足半盤容量時可以借用全盤剩餘空間做加速,OCZ則可以動態調整SLC Cache區域大小,在任何容量使用情況下,都能借用儘可能多的空閒MLC容量做SLC加速。東芝SLC Cache:測出的性能高,家用使用方式下實際性能也高。在用戶使用容量不足半盤容量時,東芝使用全盤SLC Cache,三星SLC Cache:測出的性能高,實際性能比測試成績要低,因為測試中的讀取成績都是從SLC Cache裡直接讀出的,但實際使用中SLC Cache會在寫入停止後立刻被釋放清空,幾乎沒有用SLC Cache加速讀取的機會。840Evo的SLC Cache容量是固定的。OCZ SLC Cache:最大化利用了全盤容量進行SLC Cache加速,動態調整SLC區域,技術水平和實現難度都是最高的。在用戶使用容量超過半盤容量後可以很快進行調整,仍然能夠充分利用剩餘的全部空閒空間進行SLC Cache加速。Galaxy SLC Cache:固定SLC Cache容量,家用輕負載可享用SLC速度,遇有寫入空閒會主動釋放SLC Cache內容,在不間斷寫入的情況下,SLC Cache用完之後會緩速強制釋放SLC Cache。SanDisk SLC Cache:nCache 1.0屬於實用派,僅針對隨機寫入進行SLC Cache,不求跑分高大上,但求寫入壽命最大化。對nCache 2.0的瞭解不多,目前只知道用在了TLC閃存介質的Ultra II之上。
感謝大大精闢的分析解說,T420s的那個mSATA插槽是Mini PCI-E介面,如果SSD也能推出Mini PCI-E的介面那就很理想了,因為使用mSATA時T420s只有SATA II的速度。changpizz wrote:與其現在去買mSATA,我會選擇等待PCIE都推出了再考量.:如果不選OCZ模式,那建議真的就買Intel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