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SSD 價位怎麼跟前幾年差這麼多

製程越小 = 成本越低 = 錯誤率越高 = 壽命越短
25nm MLC的SSD現在市面上是買不到了
就連20/19nm也開始替換成16/15nm
主控能力若沒有同比的提升
或是480G降成現在240G的價位
吃虧的都是消費者

倘若大家不排斥買水貨
出國倒是可以去買三星TLC的SSD
雖然一般常識是MLC >>> TLC
但三星的TLC是40nm製程
超古老、超穩定、超長壽命的製程
要打爆市面上目前MLC的SSD是輕而易舉
而且三星做的NAND FLASH本身就不太一樣
真的很推
jinshun000 wrote:
倘若大家不排斥買水貨
出國倒是可以去買三星TLC的SSD
雖然一般常識是MLC >>> TLC
但三星的TLC是40nm製程
超古老、超穩定、超長壽命的製程
要打爆市面上目前MLC的SSD是輕而易舉
而且三星做的NAND FLASH本身就不太一樣
真的很推


台灣以前好像有人代理過 各大電腦通路包括PCHOME購物都看得到 不知道為什麼又消失了

looks wrote:
台灣以前好像有人代...(恕刪)


三星SSD以前是給建達代理的
差不多一兩年前收掉
也沒看到收掉的原因
但真的很可惜了
Intel SSD在台灣會夯也是因為買不到三星SSD
否則看全球市佔率
Intel其實和Sandisk差不了多少
而三星是40%
1G創見隨身碟.....

當初花我4000多買的...

沒多久就崩了......

現在4000多買隨身碟...可買到很好的
比起這個我比較擔心HDD
04年剛退伍.
80G將近3千
為啥現在降這麼多?
不完全同意..降價也要歸功於科技製程進步,當然還有廠商之間的競爭。
不然想當初也買過120MB 硬碟要7200...裡面也不是黃金打造啊..
當然,偷料可能還是會發生就是...慎選大廠。
changpizz wrote:
從最初的256GB一顆三萬多近四萬,掉到今天的1/10不到,
那麼自然該縮水的部分,也不會是低於這比例的嘍,貴自然是有它的價值在.
如果SSD這種算價差很多的話!那我的40MB硬碟怎麼辦呢??是40MB不是40G唷!!目前只剩下墊東西的功能而已!很重又大顆~~
victorwu wrote:
不完全同意..降價...(恕刪)


對於廠商而言,製程確實是進步,但是對SSD本身而言,那完全是退步.
所以實際上只要退步了多少,價格就跟著下降了多少,價格並沒有改變過或是競爭過.

jinshun000 wrote:
製程越小 = 成本...(恕刪)


三星在顆粒技術上確實是第一強的,拒絕的原因是,三星就只想扒消費者的皮,
也因為強大的能力,所以擺明要搶錢,從售價跟TLC容量差異上,使毛利變成超高.

反觀MLC部分,至少讓很多人手中,擁有可用一輩子的產品,到目前才逐漸扭轉劣勢.

changpizz wrote:
三星在顆粒技術上確實是第一強的,拒絕的原因是,三星就只想扒消費者的皮,
也因為強大的能力,所以擺明要搶錢,從售價跟TLC容量差異上,使毛利變成超高.

反觀MLC部分,至少讓很多人手中,擁有可用一輩子的產品,到目前才逐漸扭轉劣勢.

其實我剛從日本Amazon查850 EVO這顆較大眾的250G SSD
日圓換算過來才3000台幣
和我們台灣常買的那幾顆250G SSD相比並沒有比較貴

三星的毛利有沒有較他廠高我是質疑的
因為為了做大SSD容量→製程縮小→單一顆粒容量更大→成本更低
現在市面狂打的15/16nm顆粒的SSD就是為此目的
但三星不走這個路線
三星藉由自家技術:堆疊顆粒 就可以把容量做大
850 EVO使用的是二代3D V-NAND
堆疊數達到32層(剛發表的第三代是48層)
也是三星因為不需要靠製程縮小來降低成本
所以850 EVO使用的是遠古時代的40nm TLC
壽命和穩定度要勝過大家懷念的25nm MLC不是問題

當然顆粒本身和他廠顆粒也有小小的不同
對提升穩定度和壽命也有幫助
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google
jinshun000 wrote:
其實我剛從日本Amazon...(恕刪)


3D之後即使看起來製程並沒有也下探,但實際上成本跟16nm就已經是相同的.
這並不光是三星能如此,換成Intel TOSHIBA 或海力士,也都有相同的優勢部分.

另外就是說如同25nm的顆粒穩定度這部份,還要看定義標準為何,

要確認說法是認為:
1.PE耗盡前沒錯誤
2達到多少容量後才錯誤
3在特定壓力環境中運行多少後錯誤.

大概舉例這三種定義可能,因為這就是一直以來,SSD等級上的評估差異.
至於技術部分,自然每一家採用的都是不同的技術方式去達成,這部份沒有多少爭議性,
不過突然要我列出說明,我也列不出來,反正去看文件內就應該都有說明了.

對了! 不能因為多談個3D技術,就認為TLC跟MLC又是同條件的比較了.
壽命跟錯誤率也都是靠controller搭配才有的,無論由原來BCH怎麼去改成新的架構與強化,
ECC方面的複雜性與運作的壓力,還是都依然存在著,即使認為可媲美MLC,但它依然是不同.
其條件改搭配在MLC上面使用後,這時的TLC劣勢又被加大了.

人的年紀落差,並不會因為過了幾年,就反過來被年輕者超越,這就是其模糊焦點說詞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