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3款SSD大家會選哪款!

z10100515 wrote:
MX300掉速後的速度是250MB/s左右才對。(恕刪)


MX300要525G以上才有250MB/s,而MX200 500G則是400MB/s...

圖來自於PCEVA
24L-II wrote:
MX300要525G...(恕刪)

啊...我沒注意到你說的是275GB的版本,SORRY


jinshun000 wrote:
3D TLC >>>> 2D MLC
就耐用度來說的話也是如此
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查美光3D TLC是怎麼做的
我的來源都是官方資料
但懶得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釋了

目前3D TLC在"本質"上,

不管是速度還是壽命,都還是輸2D MLC啦~

如果2D MLC是用比3D TLC更舊的製程,那3D TLC只會輸更多。

MX300和SU800會比較快是主因是用了動態SLC快取技術*。

INTEL 600P 256GB,掉速後的速度大概100~120MB/s,

因為他是用固定的SLC快取,寫入約10GB就掉速了,

SU800掉速後也比MX300慘,

應該是控制器或韌體不一樣所產生的表現差異。

關於3D TLC的優勢到底是甚麼,

之前01論壇中關於3D TLC的討論,我有提到類似的資訊: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988589&p=2#62440156


*但是這技術會加速TLC顆粒的死亡,
否則MX300的TBW會更高。
以750GB為例,
美光32-LAYER 3D TLC,
官方P/E值是1500(LDPC),
理論TBW不只220,
就算是用BCH,P/E值500,
理論TBW也不只220。
所以INTEL 600P的TBW比MX300高合理,
不過,SU800 512GB的TBW是400,
不知道為何可以比MX300高那麼多
同時也比600P高,
我不知道400這個值的可信度如何,
畢竟,威剛的官網也沒寫,
TBW若真的比他牌還高為何不寫
z10100515 wrote:
目前3D TLC在"本質"上,
不管是速度還是壽命,都還是輸2D MLC啦~
如果2D MLC是用比3D TLC更舊的製程,那3D TLC只會輸更多。

錯了
現在2D MLC全部都是新製程
美光3D TLC是舊製程
而且不僅僅是舊製程這麼簡單而已
整體的耐用度「遠遠超過」市面上所有2D MLC

以上都是來自美光官方資料
網路上都找的到
只是要很細心找
而且要看得懂人家的資料在幹嘛

還有每家估TBW的方法都很不一樣
威剛的習慣我不太清楚
但金士頓也是習慣估得很高
所以去看TBW然後決定哪一顆SSD比較好是一點都不準確的
jinshun000 wrote:
錯了現在2D MLC...(恕刪)

那請問你是如何在不看TBW的條件下得知3D TLC大幅比2D MLC耐用?

美光目前上市的3D TLC,p/e值是1500,新製程(16nm)2D MLC會比他低?

還是你又要說看p/e值不準?那請問要看什麼?

美光的MX300到底是用多舊的製程?

你兩個月前還說美光3D NAND用的不是16nm就是20nm,你忘了?

既然那麼厲害,為何SX930敢做五年保,而SU800只做三年保?

你說的官方資料方便分享嗎?

懇請解惑,謝謝。
z10100515 wrote:
那請問你是如何在不看TBW的條件下得知3D TLC大幅比2D MLC耐用?

美光目前上市的3D TLC,p/e值是1500,新製程(16nm)2D MLC會比他低?

還是你又要說看p/e值不準?那請問要看什麼?

美光的MX300到底是用多舊的製程?

你兩個月前還說美光3D NAND用的不是16nm就是20nm,你忘了?

既然那麼厲害,為何SX930敢做五年保,而SU800只做三年保?

你說的官方資料方便分享嗎?

懇請解惑,謝謝。

那個時候是沒想到美光會走三星當年的老路
而且當時的資料的確不足(現在的資料仍是很少)
所以我承認我當時的說法是錯誤的


關於美光3D NAND大部分的資料都是從這流出的
假使看不懂人家在幹嘛、或聽不懂(英文)也沒關係
反正只要記住美光3D NAND會強於2D (MLC)的原理
和三星SSD非常類似就對了

TBW和保固年限相對於SSD真正的耐用度一直都是很間接的指標
我只能這麼說
jinshun000 wrote:
那個時候是沒想到美...(恕刪)


請問這段前年的影片哪裡有提到"美光3D TLC會強於MLC"?
我也還蠻想了解
3D TLC耐用度為何會優於2D MLC
無奈原文有些太深了,看不懂

我的認知是在理論的讀寫次數上TLC是高於MLC的,相對的壽命就會比較短一點

哈~~
有大大能夠說明一下嗎?

MaxineGoodal wrote:
我也還蠻想了解
3D...(恕刪)


簡單說一下~~~

製程越先進(20nm => 16nm),電晶體就會越小顆
每單位面積,可以規劃出越多電晶體,成本降低
也就是相同花費下,可以製造出更多電晶體,SSD的容量就會更多

但...缺點就是壽命更短
先進製程,電晶體更小了,但...電子,並沒有因此微縮。
電子在電晶體中的移動(開關次數),會慢慢損耗電晶體壽命
舊制程,因為規模較大,電子移動帶來的損耗就會比較小

簡單舉例...
可以想像用衛生紙做成一個盒子,把網球裝起來,幾次搖晃之後,衛生紙破裂
如果改成厚紙板(舊製程),可以禁得起更多次的搖晃(損耗)

所以舊制程的寫入次數是較高的。


"我的認知是在理論的讀寫次數上TLC是高於MLC的,相對的壽命就會比較短一點"
這是錯誤的。
MLC的寫入次數(壽命),是高於TLC很多,操作速度也比較快。

1倍的SLC的容量,可以規劃出2倍的MLC,3倍的TLC
相同成本下,製作TLC可以得到最大容量
但是代價就是~~~寫入次數最少,操作速度最慢。


3D TLC,就是將原本平面的製造工藝,增加垂直面的堆疊,疊的多,每單位面積就有更多電晶體,容量也大幅提高。
(目前美光3D TLC工藝是32層堆疊。)

3D化可以大幅解決容量的問題,但是TLC壽命問題依舊存在
採用舊制程工藝,可以提高TLC的寫入次數,提高堆疊之後的良率(猜測)

所以,在"相同體質"的情況下,3D TLC(2X nm ?)的寫入次數,是絕對高於2D TLC(15/16 nm)

其實~~~體質影響也是很大的
製造出來的,有好有壞,最好的就是特挑,好的就打上自己的標籤,爛的就沒打上自己的標籤(所以市面上有些沒印上標籤,白片)
"印象中",那種體質很糟糕的MLC,寫入壽命甚至比特挑的TLC還低

不同的製造商,做出的水準也是不同,像是Toshiba的2D TLC就比美光2D TLC好。


最後SSD的實際壽命,還要考慮主控,錯誤更正碼(BCH or LDPC)、操作策略。

我是比較採信實際測試

像是對岸PCEVA的寫入測試+燒烤測試

M7V採用的是企業級特挑eTLC顆粒,整體效能好,但...實際上在2000 P/E之後,就陸續出現少部分資料毀損、無法讀取的狀況
不過最後還能活到5000P/E以上,跑效能測試還是猛猛的,最後無預警掛掉。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33109-1-14.html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35950-1-4.html

另一個則是UV400,TLC,效能相比之下就慢,但特色算是犧牲效能、保資料。
在相同測試下,最後活到3500P/E,在後期,效能已經慘不忍睹,但~~~資料都保護的好好的,並無毀損。
最後3500P/E以鎖盤的方式,保護資料,結束生命。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35981-1-5.html

美光的3D TLC理論上應該是能超越2D TLC,M7V、UV400
但...比較遺憾的是,還沒看到3D TLC的壽命測試。

我要會選美光的 MX300 275G 價錢雖然上來了
但還可以接受 如果超過三千.... 就不考慮了

居然降價了,我早二個月買2745元
海軍番茄醬 wrote:
我要會選美光的 MX...(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