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SSD的高手 關於金士頓 HyperX 3K 120G的速度(已解決)

dennis168 wrote:
像我知道的幾個網站就已經用SSD當主伺服器儲存裝置來用。
只是你想簡單用消費型來玩,還是重資搞商業型來玩。

對於所謂"企業級"的產品,原則上我是相信、但又不盡然全信。

如果是整台電腦(或主機板),那我就相信企業級(或專業伺服器)。

但如果是HDD,先撇開效能部分(例如SAS/轉速等)不看,只單純就故障率來看,我就沒那麼迷信企業級了,我會覺得玩家級(或專業級)就夠了。
例如華碩拿市價$1650元的硬碟當伺服器用的硬碟賣$5500(多了一個tray和華碩的貼紙)。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13&t=1645963

所以如果有預算搞兩顆SSD組RAID-1資料庫的話,我大概選穩定性口碑還不錯的品牌來試試看吧!不會特地找所謂的企業級SSD。

不過資料庫的場合,我反而會把作業系統安裝在HDD(RAID-1),資料庫裝在SSD(RAID-1),和一般使用的方式相反(一般是作業系統裝在SSD)。

我記得以前有看過一本書,說Google減少成本的方法就是:儘量買平價的設備,組成叢集系統,如果有一台設備故障,換另一台補上就好。由於組成叢集系統,是由很多設備共同運作,所以壞掉其中一個也不影響運作。連這麼大的公司也都不講究"攻頂"了,省錢卡實在!
蝦米爸爸 wrote:
對於所謂"企業級"的...(恕刪)


其實,還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情。

重點在,一般的HDD壞掉,你要自己拿去修,回修時間還不一定。
大廠的,你可以要求他過來幫你換,通常保固內,今天報修,確定HDD有問題,他明天就會過來(還是要看他們案件多不多就是了)。
如果幫客戶買,不二選擇一定是"有牌HP IBM ....",而且是伺服器等級,非工作站等級,出了問題,可以請原廠到客戶那邊就好了。就和原廠約好什麼時間去客戶那邊,他就自己去幫你抽換了。(不過他們都會講很清楚,就抽換,不含保證資料問題就是了。)
如果是公司,看公司規模吧,我看過的客戶,有直接包整個IDC大約4坪空間來做他們放置伺服器的位置,看到我都傻眼了,那個公司的MIS,你覺得會想用PC當伺服器嗎@@。(我有看過一些網購公司,也才租個一櫃或10U空間放。)
但是PC有那麼不耐用嗎,也沒有,我公司的舊伺服器P3 1G(去年換新主機,終於把他們停機了。),也服務近10年了,頂多就是POWER壞掉換過POWER。

蝦米大,上,就把他換成SSD吧。(還是要做好備份計畫才是重點)
dennis168 wrote:
重點在,一般的HDD壞掉,你要自己拿去修,回修時間還不一定。
大廠的,你可以要求他過來幫你換,通常保固內,今天報修,確定HDD有問題,他明天就會過來(還是要看他們案件多不多就是了)。
如果幫客戶買,不二選擇一定是"有牌HP IBM ....",而且是伺服器等級,非工作站等級,出了問題,可以請原廠到客戶那邊就好了。就和原廠約好什麼時間去客戶那邊,他就自己去幫你抽換了。(不過他們都會講很清楚,就抽換,不含保證資料問題就是了。)

但也要看價格啊,本來一個賣$1650的硬碟,大廠賣個$5500,那不如自己多買幾顆硬碟,有問題自己馬上換,還比大廠派人過來的時間(例如早上通報、下午過來)快多了、也省多了!反正已經有一顆硬碟補上去工作了,對於送修的硬碟甚麼時候回來我也不care(聯強好像給我半個月才回來)。

如果是幫別人(客戶)規劃,當然用不著幫別人(客戶)省錢,幫自己省事卡實在!除非別人(客戶)的錢是落入自己口袋(由自己公司賺走)再另當別論。

原則上我都是先重視資料的安全性,接著才是效能,所以我不組純RAID 0,倒是RAID 1好幾個,另外的備份硬碟也不少。

dennis168 wrote:
但是PC有那麼不耐用嗎,也沒有,我公司的舊伺服器P3 1G(去年換新主機,終於把他們停機了。),也服務近10年了,頂多就是POWER壞掉換過POWER。

我用過的PC還真的不太耐用,24小時連續開機的情況下,大約2~3年就不行了。這個不行不一定是無法開機,而是變得不穩,不管換Power、換RAM、換硬碟...就還是不穩。倒是專門的server用了大概有6年以上吧,用到我嫌慢了、其他使用者也嫌慢了,還運作的好好的。
在 #30 篇,提到 Linux 使用「軟體 RAID」安裝系統

拔掉其中一顆後,無法開機
然後由外部 Live CD 開機修復 RAID 系統後,資料可以完整救回
但硬碟開機時, grub 進不去的問題

我後來爬文研究了一下,解決方法是這樣的:



上圖:gurb 開不進去



上圖:這裡按 e



上圖:選第一個,按 e



上圖:原本是 root (hd1,0),改成 (hd0,0),按 enter



上圖:這裡選 root (hd0,0),按 b

就可以開進硬碟中的系統

但是這種修改是「臨時性的修改」,它不會儲存,只在這次有效,下次重開機又會一樣



要儲存的話
開機進入硬碟中系統後
以 root 身分,修改 /boot/grub/menu.lst 這個檔案

上圖:修改 /boot/grub/menu.lst

把 (hd1,0) 的地方,都改成 (hd0,0)
然後「存檔」

這樣以後重開機,grub 就不會跳出錯誤訊息了,可以正確開進去

*****************************************

以上是拔掉 sdb,留下 sda 的情況
因為 mbr 開機磁區,本來就是安裝在 sda
所以 sda 好歹 mbr 還有東西,只是不正確而已

那假如拔掉的是 sda ,留下的是 sdb
sdb 的 mbr 磁區根本沒有東西,怎麼辦?


有兩種方法:

方法1:

平時就備份 mbr 磁區,以便可以還原

使用 dd 即可備份 mbr 磁區

MBR 備份指令範例:
dd if=/dev/sda of=/mbr.bak bs=446 count=1

說明:

Q.為何是 446,而不是 512?mbr 不是 512 byte 嗎?

這是網路上找到的資料

1, MBR 總共有 512 個字節,前面446個字節是一個最簡單的 boot loader,這個boot loader 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將第一個要啟動的分區的第一個扇區裝入內存。boot loader 之後64個字節是分區表,最後兩個字節是 0x55AA.

2, M$ dos 下的 fdisk /mbr 命令就是將 M$ 的boot loader 寫入 MBR 的前 446 個字節。M$ 的位於 mbr 的 boot loader 是根據分區的 activity 信息來決定裝入哪個分區的。

3, Linux 的 grub-install /dev/hda 也會將自身的 stage1 內容寫入 MBR 的前 446 個字節。實際上 grub 是一個很大的 boot loader,不可能全部放在 MBR 的 446 個字節裡面,其他內容放在 /boot/grub 下面(debian sarge為例)。grub 比 M$ 的boot loader 智能,支持用戶選擇所配置的啟動分區,然後裝入這個分區的啟動扇區。


因為 mbr 只有前面 446 byte 是有關於開機資訊的

後面的 64+2byte,是分割區資訊+0x55AA(不明白啥玩意)

由於每顆硬碟的大小和分割區配置不見得一樣,所以只要 備份/還原 前面 446 字節就好,後面的不要去動比較好。


MBR 還原指令範例:
dd if=/mbr.bak of=/dev/sda bs=446 count=1


像這樣子把 MBR 開機資訊備份起來,使用外部 Live CD 時,就可以很方便的還原。


方法2:

乾脆重裝一次 GRUB。

不論有沒有備份 MBR 磁區,都能這樣做。

具體可參考:
鳥哥私房菜 - 測試與安裝 grub


*************************************************

補充:

說說 SOFT RAID ,所謂「彈性大」,是哪裡大?

1.
我們知道 RAID 有很多模式

常見比如:RAID 0、1、5、6
罕見的有:3、4..........
混合型的:10、01、50、60

大多數的硬體 RAID,或 FAKE RAID,只支援 0、1、5

少數有支援 6,混合型 01、10 ...等

要支援更多的,陣列櫃就需要愈高級,愈昂貴,高不可攀

而 SOFT RAID 是:全部支援!(有專利的模式除外)

包括混合型 50、60

50 就是 兩組 RIAD5,再去組 RIAD0
最少需要 6顆,一組3顆,每組容錯 1顆

60 就是 兩組 RAID6,再去組 RAID0
最少需要 8顆,一組4顆,每組容錯 2顆


2.
還有可在線冗餘的備用硬碟,無限制

比方說:RAID-1 只需最少 2顆

但是有的人會想:能不能有一顆待命的(空白硬碟),平時沒作用,一旦 RAID-1 其中一顆損壞,這棵待命的立刻頂上去重建,恢復健康度。

畢竟人是要休息睡覺的,不可能 24H 顧機器,但是機器不用休息。如果陣列其中有幾棵損壞,機器自己去自動修復就好了,把待命備用的頂上去。

這種待命的硬碟,就是冗餘備用硬碟。

SOFT RAID,可以指定的待命硬碟,無限制。
唯一限制是插槽不夠插,或者:錢不夠用


以上就是 SOFT RAID,所謂「彈性大」,大在哪裡。
模式可自由組合 + 可在線待命的硬碟數無限制。
這棟樓的大大也太有水準了@@


順便說一下 小弟就是ssd做raid0的勇者 因為系統(ssd raid0)跟資料(傳統硬碟未做raid)分開的所以才敢這麼玩
本人所發之言論僅為參考之用
看來真的是主機板晶片組的問題
換了技嘉的GA-970A-UD3主機版後,速度出來了




只是AS SSD測試讀取變高了,但寫入變低了
而CrystalDiskMark的測試數據就還不錯
只是真是感嘆,我何時也變成執著於跑分的人了
最後還是感謝各位大大的回文
個人有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真是感謝

macross783 wrote:
只是AS SSD測試讀取變高了,但寫入變低了



使用一陣子之後, SSD 己經寫入的資料的空間就會來越多,
己經完成 erase 可以馬上寫入資料的空間越來越少,
所以寫的速度會降低.

如果寫入的速度太差, 例如 write-4K, write-4K 64Thrd,
低於 10MB/S, 就需要做 secure erase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