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pizz wrote:
我也真的懷疑你到底是...(恕刪)


你自己在那邊用無限上綱的實驗室環境來比,
實際上每間公司產品推出,都是確認過合理利潤(包含有形跟無形)下,足夠符合產品定位者的需求,經過評估公司能夠承受保固風險,才推出什麼樣的產品。

什麼公司要用什麼料是他家的事情,沒必要無限上綱的所有的東西都一樣爛。

changpizz wrote:
實際上有遺漏了一個S...(恕刪)


坦白來說,就是沒有一種完美的儲存裝置,才會有新技術不斷出現不是嗎。
隨著SSD愈來愈便宜,這個東西某些問題會慢慢浮現出來,我想也是預期的,畢竟Flash會愈做愈差。
這也是看到有些人說,有廠商回頭希望做25nm的顆粒,而不要20nm以下的製程。

反正東西就是用,用了有問題保內就換。
SSD VS HDD文章不知道比較了多少,SSD和HDD先天都有各自的優勢存在,也各自有各自的缺點存在。
觀看二位先進的討論...嗯..很精彩..

小弟插個嘴.. 工控 鎖BOM還有各種令人無法置信的奇特需求....在下都有聽過..
好..回歸開板大的問題,消費者端的應用最大的需求莫過於安裝OS
這時候我的想法是..只要挑SATA3 容量是自己設定的,其他的..真的只能靠平時多備份來建立自己的安全。BT 的需求個人還是覺得 交給HDD 吧。 SSD 說是幾萬個IOPS TBW的演算已經進一步開始精進(或說修正)成DWPD的未來. BT 小檔的吞吐 Wear Leaving 的次數負擔仍然是會逐漸的增加,最後 CONTROLLER 認定沒有BLOCK可以再用的狀況下...SSD DEAD....說穿了 和HDD 也是差不多的問題會發生
各家的CONTROLL努力的目標..更好的FLASH管理 更好的ECC 容錯能力,更大的容量,更低的價格,這事..明年CeBit 前就會發生。
SSD選那家的買? 終歸到底是保固好的下手吧 以個人在期待的是明年..真的大量COST DOWN的TLC..精彩可期啊...或說是血流成河??
h7878220 wrote:
你自己在那邊用無限上...(恕刪)


實驗室怎麼了?日常使用就不會遇到?不把實驗室這名詞無限放大才是真的.

我說的哪一點是一般人會遇不到的?
SSD在外接使用時,就是容易會這麼樣的高溫,需不需要量給你看看?
你又沒用過了? 那真不巧? 你用的機率小,但這不表示實驗就是不需要,
你用不到可以不看,但是別擋著有需要的人.
如果有認為我哪一點內容不對,覺得我在鬼扯?請提出來好嗎??

是你把你們的定位當成絕對,認定所謂的實驗室模擬沒意義,
就是一口咬定平常人會遭遇不到, 不信你可以回頭看看自己內容.

都知道產品用什麼料是人家的事情,那你在不滿什麼?
要堅持我的實驗,立場,觀點,想法是多餘,那請你拿點什麼實證出來吧?!

你說沒必要認為都一樣爛?
但是...沒錯!我就是認為一樣爛!不行嗎? 有礙到你?或逼你也要一樣了?

問你任何一個問題,你沒一個敢回答的,業什麼界,實力比較重要吧?!
changpizz wrote:
實驗室怎麼了?日常使...(恕刪)



changpizz wrote:
實驗室怎麼了?日常使...(恕刪)


真的懷疑你到底是有沒有搞懂何謂工控,本來都不再浪費時間再和你談論駡戰,和樓主的文章豪無關係,但你所說的大部份都是有問題,錯誤的,亦看不出閣下有甚麼所謂業界經驗,在這些論壇拋書包容易,因為你的話真正業界都不想和你爭,爭勝沒甚麼用。

處理個晶圓設備的案子,實際用途只需要IDE 2GB就足夠,但是要能在20年前平台上跑
客戶甚至還要求不能是CF,因為CF有哪些毛病,他們已經驗過太多了所以很清楚


CF CARD 有甚麼毛病,CF CARD 比 IDE差,PATA如何比IDE差,誰是他們,CF只是接頭,CF插卡的機構不比IDE那串大線好,建議好好讀回電氣學和機械學才說吧。
還有現在是使用CFAST,是SATA的CF卡板。

說實在你能具體說說台灣那間 "晶圓廠" 還在用二十年前的設備,那些設備到今日還不賣到阿陸國,
封裝廠我還不和你說有可能用舊機器,你說可是台灣的晶圓廠啊。

還有晶圓廠內部環境比你家好啊,恆溫恆濕 CLEAN ROOM,你說台中那些橡膠硫化廠用的機器還有些理由呢。

還有你說甚麼工控沒成品,也不要說笑了,工控電腦早就實行模組化了,你說工控使用 8GB SSD,8GB SSD都是CFAST CARD,那些我們叫FLASH 就好了,如何須要客制化,客制化是消費產品在做,SSD要甚麼客制化,工業用客制化SSD,不要說笑了,我們都是用標準工業用模組件呢。(你說是山寨機嗎?)

再小型的 embedded system,CPU就很多內建FLASH控制器,整組控制連LCD也就連在一起,很多公司有各樣己經模組化的產品也只要64MB FLASH就行得順順了,很多工業機器就是這樣運作,在注塑機這種環境夠熱了,也能用得二十年,同樣,現在工廠自動化也是用FLASH 記憶體就成,更甚很多32BIT控制IC還內建FLASH記憶體,CFAST卡作用是抽換容易用作機器記錄LOGING用,好方便工程人員作維修。

消費產品要求70度,SSD在汽車及工業上要求能承受85度的運作溫度,在NAND FLASH上能承受105度高溫,再進一步有125度高度NAND FLASH,只是價格會嚇人而己,說用戶有需要,當你有需要某一天走到沙漠去旅遊,有消費者為那一天的極限旅遊而買極限設備嗎,我以前要到印度去開發惡劣環境,拿一部最利害的PANSONIC所謂三防電腦,在飛機上用還給人笑我用二十年前的486筆記本,一般人有需要付十萬以上價錢買這枱大機嗎,我以前做PROJECT用在酒店房間的工控件,也只是用到消費者級數能承受七十度高溫長期運作的工控模組件,那個五星級大酒店老闆還說有沒有成本再低一點的,不計成本說說就成,看看口袋吧,工業用都是有需要,而不是一未求極致。




cheonglee wrote:
730 待機電流以及...(恕刪)

cheonglee wrote:
真的懷疑你到底是有沒...(恕刪)


算了啦
別跟他爭了
也許他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吊吊書袋擺顯的地方而已
我的HDD在之前連續三顆亮紅燈,都是存放資料的,讀取寫入很少。
它們的使用僅有2到3年,週日到週五日平均5小時。

只能說HDD實在也沒可靠到哪去...

如果只有這樣的凍桃,也沒贏SSD...

但光儲存媒體已是日落西山,想它演進到下一世代並商業化根本遙不可及。

所以,資料碟也許還是大容量的SSD較佳。
資料碟性質上就是低寫入(刪除率很低,接近零,我個人是如此),中或高讀取。
無視馬達壽命,可靠性還是比現在的HDD好一些...

希望在手上這批硬碟陣亡前,2T等級的消費級SSD能面市。

其實再怎麼討論硬碟的耐用性也是無用。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硬碟快翹辮子
的時候,告訴你一聲它快要走了,讓你早早移動資料比較實在些。
畢竟再耐用,只要你來不及備份,結果還是一樣。
cheonglee wrote:
真的懷疑你到底是有沒...(恕刪)


工規就是一個應用罷了 怎麼又一個要認為他是特別如何了? 到底煩不煩阿!?
無論如何的環境或設備,他就是個應用,無論多貴多便宜,都始終是應用.
就跟實驗室完全是一樣的問題點,實驗室有一定就特別如何?
使用這點不管換什麼等級都一樣在用, 一直圍繞價格跟沙漠在幹嘛?
從頭到尾也都沒有人要誰去買貴的東西, 到底你們哪裡幻想出來的?

已經強調不知道多少次了...重點一直都在:
如果壽命更長的都會有下降,那壽命短的自然更容易,而不是可以忽略這問題,
幾個中文字也有這麼難懂? 一個一直東扯西扯都嫌煩了.現在又要一個?

回一大堆我才真的是更看不懂和SSD到底何干?
好吧.給各位參考一下,這一樓的樓主的SSD,買來二週,只使用8小時.不安全的關機次數(數值688...這是16進位數值)(直接斷電).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663076&p=1

講最簡單的,現在的SSD,屬於MLC的顆粒製程已由寫入五千次降為三千次至一千次不等.
而垃圾級的TLC顆粒製程的產品也相繼出現.為何我會稱它為垃圾級?因為它的寫入壽命更短,所代表的是.這個地球所產生的垃圾將會更多.除非像三星使用TLC特選顆粒(可寫入次數較多),問題是,哪來那麼多特選顆粒?...特選之後,剩下來的還是大量的普通顆粒.如果只是拿來作為隨身碟產品,倒還可以接受.如果是拿來當系統碟產品...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也許量產超大容量,價位又在可接受範圍內(拉近與hdd之間的價差),以後拿來當儲存碟還有點機會.

MLC部分
2xnm...寫入次數P/E 3000~5000 (次級3000)
19nm...寫入次數P/E 3000 (次級 1000~3000)
16nm...寫入次數P/E 1000~3000 (次級1000)

TLC部分
寫入次數P/E 500~750 (次級500)
jbcrobert wrote:
好吧.給各位參考一...(恕刪)


你還真能挖,這麼令人懷念的歷史都找得到,現在卻是想吵卻也沒人要吵了....

不過還是要告訴你,任何的PE和速度的結果,都是最少三個基準值才能算出,因為製程並不是跟PE有絕對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