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於 SSD 的 P/E (寫抹) 測試文章 - SanDisk SSD PLUS 15nm MLC

SANDISK SSD PLUS 240GB深度测试--探究闪迪颗粒的P/E寿命
http://bbs.expreview.com/thread-116931-1-1.html

大陸那邊的人測試的, 可以看看與參考其測試方法.

SanDisk SSD PLUS 240G 硬體介紹:

* 控制器: 榮慧 SM2246XT, 沒有 DRAM 緩衝, 只支援 SLC & MLC
* 1Znm MLC = 1Z NM就是 15NM 技術
* 讀寫 MB/s: 520 / 300
* Random Read : 28,000 IPOS
* Random Write : 65,000 IPOS

榮慧有出自己的 SMI SSD Tool Box 工具軟體, 期測試結果比 SanDisk 原廠的工具來的準確, 可以參考使用.
任何的算術方法都沒有用的,說穿了PE就是看ECC跟顆粒的錯誤數,但是顆粒錯誤數並不是永遠固定的,只要是三千次都不超過ECC能力,就是指PE 3000的意思了,少數有超過的情況,就是用預備區塊下去替換,用簡單的解釋說法,顆粒的壽命就是如此。

問題是中間那些例外情況,到底使用者能不能承受得起,這才是主要問題,預測只是能發現,但是對於意外情況,也依舊沒有處理的辦法。因為任何的風險評估方式,都是只拿可以掌握的部分來利用而已,但就這跟何時會遇到車禍,或是會不會被雷劈,屬於突發性問題就失效,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故障時壽命良好,但是FW出現了問題,這時導致無法辨識的情況,那這該如何去掌握?問題是只要遇到了之後,資料數據也是全部消失了,這點依然是不爭的事實沒錯吧?!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什麼?那就是體質越好的顆粒,一定代表風險越低,有做過驗證的產品,一定比沒有的更可靠,像是TLC跟MLC這種,先天上架構就有差異的,就是永遠改變不了風險,無論怎麼除錯彌補加強,也改變不了發生%的根本因素。

真的要說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那些TLC的控制器,拿來用在MLC顆粒上,體質好加上ECC能力驚人,保證一輩子沒有壽命問題,但是廠商願意嗎?要是這樣賣的話,那誰還會掏錢買第二次呢?那不就又回到過去SSD非常貴的時期了,當初就是壽命好但是太貴,所以才不斷的拉低壽命,讓一般人買得起產品,但是既然要在意壽命,真的就別痴心妄想能夠便宜,既然買了便宜就認命一點,程式不要開太多,電腦負擔不要過大,別沒事就想著要去更新驅動,看到新的韌體也不要衝第一更新,乖乖的當一個單純的電腦使用者就對了。花多少錢就是換取等值的回報,貪心現在卻變成是消費者的壞習慣了,老是想著要便宜又大碗,只能說做夢可能比較快一點。

除非你的生活,願意每天過著除了SSD還是SSD,不然自己吸收速度,永遠低於進步速度的話,根本不可能就因此獲得什麼好處的。

術業有專攻,硬體這種產業,本來就不是"USER"該接觸的,因為光是基本的測試樣品,累積起來就是一個驚人天價了,一般人是根本負擔不起的,而網路上有很多文章,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基本上目的都是同一個,那就是要人們去買該產品,這也絕對不會有人懷疑的吧?既然希望大家看了喜歡,自然就是什麼方式手段都能用上,唯獨只有看了不喜歡的這點,是絕對不能夠出現的。自然有負面說法出現,就絕對不能放過,一定非要圍剿到死不可,但是平常沒有時,這些人又都全部消失,我想再傻的人,也該明白原因了。

拒絕負面的內容,倒霉就是消費者自己而已,如果廠商全都說好,大家都只講好話,那當然和樂融融,有錢大家賺,問題是消費者沒有辨別的能力,所以只能看人品好壞,來決定產品好壞,所謂揭穿的負面方式,反而能夠讓廠商互相監督,消費者再怎麼花時間去了解,也永遠不可能比專業的更懂,改由專業去替大家把關,不是更美好辦法嗎?所以誰說批評是不對的?只要有憑有據的批評,本來就是正確的,也是能讓世界變美好的行為。

台灣之所以越來越糟糕,就是因為大家只接受正面稱讚,最後等到質量都越來越糟糕,消費者就失去信心,接著就開始不願意購買,不買就沒獲利跟薪水,然後更是只挑便宜的買,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但是蘋果產品有便宜過嗎?那為何還是那麼多人願意買?不就是因為產品真的有做出那個價值嗎?創造產品價值,絕對比創造謊言更難,但是這才是正途啊。

一般商規產品是必須要能通過,連續72H的高低溫滿載存取,才能算是真正可靠的產品,而不是像他這樣的執行方式,如果只是要看寫入次數,那定點下去存取會更快,1~2H就能讓SSD壞塊暴增2~300個,這才是所謂最大壓力。


至於說放大率是不是真的還好,體質是不是媲美東芝,壓低效能又延長多少壽命,我只能說自己真的不太清楚,不過這有一張Arc100 240GB時候的SMART,可能大家自己比對後,就可以知道是真是假了。SanDisk的演算法,利用了更多RAM去運作,(4KQD4跟QD16沒兩樣)但是卻還是遠低於Arc100,放大率又這麼高,(我自己認為)實際上可寫入的容量差了多少倍,大家就請自己換算或是想像吧.....我只看到寫1.7TB,卻放大到7TB是很驚人的落差而已,最高總容量實際是比Arc100少了4倍......如果Arc最高是能寫400TB好了,那麼這款剩下100TB,那價格是賣700嗎?




現在知道網路上文章,是多麽公正與專業了吧?
請問changpizz 及各位版友

ID 05 累計執行段損壞磁區 目前253 最差253 臨界值0 Raw 值0000FFFFFFFD (是什麼意思?)

Alignment 103424KB OK (這個對硬碟有什麼影響?)

圖片右上(OCZ-ARC100 ATA Device)和changpizz的(OCZ-ARC100 SCSI Disk Device)是Storage driver不同所致?

硬碟有253個壞磁區?

MclarenP1 wrote:
請問changpizz...(恕刪)



目前代表的是剩餘值,最低代表的是最糟的情況,臨界值代表的是損壞的最低門檻
一般來說剩餘值都是遞減的表示方式,情況越差代表越接近於0,所以要換算跟查文件,來確認異常表示部份的真實性,至於怎麼來的要你自己判斷了,就我的經驗來看,你這個自己一定知道造成的因素為何,或都可推敲其由來,不可能是產品本身的問題,人為因素例如斷電或排線不良,外接裝置供電異常等等,才最可能是造成這數據異常原因,否則保留的block,不會還有如此正常數量,這推測也符合CRC與抹除失敗的顯示。。

看SMART軟體版本不同,所列出的顯示結果,就有可能會有差異,所以無法直接對照就判斷證實。ATA和SCSI代表所用的驅動指令上有些差異性,實際值有些以10進位表示,而有些則為16進位。

透過你的SMART顯示,更可以看出與這款SanDisk產品的差異性了,Arc100是寫入顆粒實際量較少,所以不會因此導致真實壽命降低,而該產品卻是寫入較少容量,但是顆粒卻遠超過操作量,可見實際能用的容量,是遠遠低於Arc100的。
即使除錯能力維持PE不下降,但是寫入量對於壽命的影響,依舊是高於Arc100數倍的情況。

這些大概就是我從SMART中,能夠判斷出的問題原因與判斷結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