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簡測】銀欣SST-ECM20 與 Micron 1100 M.2 512GB 的相遇 (圖多,不喜勿入)

好久沒有發開箱文囉,趁年底前,把今年玩過的幾支M.2 SSD拿來做
個簡單的開箱文。會拿這支TLC SSD當首發,是發現好像今年以來各
評測網較少看到相關文章,既然如此就由小弟獻醜。


以下為手機簡單拍照,若有不清楚傷眼處,請見諒。


首先開箱的是銀欣 Silver Stone SST-ECM20,可發現小弟從去年買
到今年才開箱來玩。背面多國語言簡述規格。當初會買這張卡是因為
X99 M2插槽設計不太好用,跑去買這張轉卡,除了支援PCI-E x4規格
外,也支援SATA規格。







開箱延續銀欣近期擴充卡包裝風格,移開上蓋,擴充卡以靜電袋保護
著,且附上簡單的說明書。除了附上短擋板外,也附上幾顆螺柱及螺
絲。














擴充卡的正面顯示它分別支援M-Key的PCI-E M2 SSD及B-Key的SATA
M2 SSD,記得接B-KEY的SSD時,要把SATA線和主機板SATA串接,才
能抓得到SSD。卡片的背面就蠻簡潔的,不會很雜亂。







再來是Micron 1100 M.2 B-Key SSD,正面貼著產品的保固貼紙,F/W
為M0MA020,背面為裸板設計。







主控為Marvell 88SS10740-BSW2,算是一個還算穩定的主控。



Micron 1100 512G 由4顆128G Nand Flash組成,編號為6VB22。



快取記憶體搭載的是F4416ACBH-DD-F,為LPDDR3型式,容量為512MB,運
作頻率為1600MHz。



簡單地開箱結束囉,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X299-Deluxe BIOS 0802
CPU: i9-7900X
RAM: GSkill DDR4-3000 8G*4
OS SSD: Samsung 850 Pro 512GB 接在SATA 上
測試碟: Micron 1100 512GB TLC SSD 接在 ECM20 並裝於主機板PCI-E槽。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x64 build 1703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來測,隨機
讀取速率介於488~497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線性讀取曲線還蠻平穩的,
寫入曲線在快取還沒用完前,落於244~490MB/s間波動,過了50%後,因快
取用完,寫入曲線明顯往下掉,只是掉的幅度還差強人意。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556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64MB~64GB全測一輪。讀取速率約461MB/s,寫入速率無法突破500MB/s,
快取用完的大檔(64GB)寫入掉到290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以下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去測試,從
1GB~32GB全測一輪。從16GB開始,循序寫入速率明顯下滑。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測試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及Neither模式進行
測試。蠻意外的是,大檔寫入沒像其它TLC顆粒會出現明顯寫入掉速。





CrystalDisk v5.2.2採Default及0Fill,測試50MiB、500MiB~1GiB、
4GiB、8GiB及32GiB。整體表現有點超乎預期,乍看之下,幾乎追平
多數MLC顆粒的數值。





NetworkDLS - DiskMark也拿來試看看,它的寫入測法與RSTe不相容,
致寫入值異常偏低。



HDTune v5.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寫入在100GB左右,寫入曲線明顯下掉,合乎TLC顆粒感覺。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
50MB、500MB、2000MB及4000MB,並分別測試資料型態為Zero及Mixed。





HD-Tach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InHouse DiskBenchMark測試結果,循序寫入也沒出現明顯的降速。



Parkdale v2.95根據Block Size 64K或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
4000MB全測過一輪。Block Size為1MB時,多呈現出寫比讀快。

















PCMark 7測試,得分5064。



PCMark 8測試分數4958,頻寬為265.04M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
0Fill資料方式的結果。








運作過程中,抓到的SSD最高工作溫度。



簡單測試至此暫歇,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銀欣ECM20提供兩種型態的M.2 SSD使用彈性,加上原廠提供保固。
2. Micron 1100系列,儘管屬於TLC SSD,很多場合的表現與MLC不相上下。




缺點
1. 沒有正式代理商,只能透過網(代)購或OEM取得,保固較麻煩些。
2. 部分情況下仍存在TLC的性質。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
商能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花錢買這類卡板的價值在於讓主板沒有內建M.2 Socket,也可以使用PCIE NvMe SSD的高速SSD

如果像樓主只是想把SATA M.2 SSD轉來使用

去買一個不到100塊錢的M.2 SATA 轉標準SATA的轉接板來使用即可

而且還不用浪費一個寶貴的PCIE 4X Slot

事實上樓主那樣的使用方式,那片介面卡只有從PCIE Slot取電的功能,完全沒用到PCIE電路

訊號還是透過SATA Cable走到主板內建的SATA Port上
去年買這張卡是想買來在X99上接PCI-e NVMe SSD用,只是
去年用了950 Pro,太熱情,後來又沒用改換回SATA SSD。


systemctl wrote:
花錢買這類卡板的價值...(恕刪)

Day_night wrote:
去年買這張卡是想買...(恕刪)


一般的PCIE NvME SSD都很"熱情",尤其是性能越強大越熱

但是用介面卡比用主板內建M.2 socket的好處,就是散熱比較好做

換成SATA M.2 SSD只是浪費一個插槽及多花一片介面卡的錢而已

以上純粹個人觀點...
這塊說穿了就是賣得很好的MX300
Marvell主控加上IMFT一代3D TLC
SLC快取寫爆還有250M/s的表現
其他速度表現就中規中矩

MX300之前是CP之王,現在則有被intel 545s急起直追的態勢

當然,像S3C之流跟這個是不能比的

Day_night wrote:
好久沒有發開箱文囉...(恕刪)


溫度很高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