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幾年前凱哥進了喬思伯 Jonsbo 這品牌,Jonsbo U2 短小精悍設計不複雜外觀,就這樣跟了我好長一段時間。不過你也知道,PC 組件一直推陳出新,也是時候該換換零件升級下了。
跟當初狀況不一樣,這次想要加強處理反應速度,也就是效能啦。因為抱著要一併更換平台想法,於是預算上是稍有限制。但升級故事曲折離奇堪比天橋下說書,於是最後就有個出乎意料結尾,先繼續看下去吧!

Jonsbo U2 家中工作機
將組件空間極致性整合,唯獨短了顯卡,也就是要為了空間需求將效能壓縮在可達成範圍,必須是短卡設計。這方面其實不違背我需求,因為在家裡也頂多玩玩 PUBG、LOL,工作方面還沒有大檔輸出、影片剪輯,理論上 Geforce GTX960 以上就能勝任,但我還是加強了點信仰上了 Gigabyte GV-N970IXOC-4GD。
B150 主板剛出就相中結合 ROG 電競概念,B150I PRO GAMING/WIFI/AURA。上了顆 Core i5-7400,對應主機板晶片記憶體挑了 Kingston DDR4-2133 頻率,兩條 8G 插好插滿搞個雙通道用用。主系統碟上了 SanDisk X300 500GB SSD,加上一顆廢物利用從筆電上拆下 500G 2.5 吋硬碟,WD Blue 500GB 做為備用資料碟。

精簡到位,還一度為了塞滿這小小空間,上了一顆 Silcer Arrow SB-E,但搬運上重量多了不少,最終還是拆掉換回原廠扇了。

技嘉 GV-N970IXOC-4GD,若沒換殼還是有空間限制我會再繼續挑短顯卡,已經有物色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MINI,跳兩代升級感覺還行。

SanDisk X300 當初效能就不錯,但我吃他平價又有較長保固。轉眼間保固也已經到了,雖然依舊穩穩得沒出事過,但也是該換上新品永保平安啦!

舊筆電換下來 WD Blue 500G,沒效能只有空間優勢,加減用。

沒有品牌情節,純粹保固上覺得還不錯。看了以上應該知道我沒有什麼燈光控,所以升級產品上也就比較好挑啦。

升級首選 T-Force Vulcan
今年 Computex 2019 展會上看到十銓 T-Force Vulcan 切削邊角有質感模樣,直覺就是它了。同時 T-Force Vulcan 系列也出了 VulcanZ 記憶體,於是就乾脆同系列一起上啦!

三年保固,共有 256G/512G/1TB 可供挑選,且讀 / 寫可達 560MB/s、510MB/s,2.5吋硬碟裡算頗快囉!其他像是採用 3D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S.M.A.R.T 技術,支援 TRIM 技術以優化系統運作等特色都寫在背面特色,待會上機再看看吧!

採用 7mm 尺寸設計,包裝內附一張 T-Force LOGO 小貼紙,即便裝在筆電中也可以透過貼紙顯示 "T-Force inside ",增強你信仰之力。

只因為銀邊切削與銀色露底色蝕刻 LOGO,我就決定是它了,美呆。坊間鋁殼 2.5 吋 SSD 不少,但將其做出質感可是少數。

現在 SATA 介面 SSD 已經殺到見骨啦!像我在家需求不高其實用到 M.2 介面也是種浪費,不如趁現在再入手一顆 SATA,未來也可能做為升級家裡其他舊主機好用。

另一個新夥伴,T-Force VulcanZ 記憶體,頻率高達 3200MHz。

雖然是超頻記憶體款,CL16-18-18-38,採用1.35V 低電壓,是兩條 8G 組成 16G Kit。

來,擺個 pose 合照,好像不這麼玩一下都不像開箱!

上機啦!ROG 主板搭上 T-Force VulcanZ 真配。不過裝到這邊凱哥有意見了,他說 U2 早就下架過時了,再說升級這麼綁手綁腳幹嘛,於是乎...

喬思伯 Jonsbo RM3 鋁質鋼化玻璃透側機殼
於是乎 Jonsbo RM3 出現了,凱哥推薦。然後就順道跟他凹了張 Micro-ATX 主板,Gigabyte Z390-M,跟 Zotac 要了張 Gaming GeForce RTX 2080。最後感謝聯強先前提供 Core i7-8700K,沒有你就沒有這台主機就長不大了。
髮絲紋鋁質銀面板,相當吸引我,簡潔俐落設計在邊角還加上圓弧造型,相當有質感。側邊嵌入醺黑鋼化玻璃,有汽車雙 B 等級效果。

一個順理成章長大,金湯匙的故事就此展開。因為上了 Core i7-8700K 繼續沿用原廠扇說不過去,且本來就沒附原廠扇,所以凱哥又丟了玩具給我,喬思伯 Jonsbo CR601 RGB 塔型散熱器。RTX2080 因為要慢點,需要調貨,所以 Gigabyte GV-N970IXOC 4GD 撐著先,也比較好拍照。
Jonsbo RM3 電源分艙遮罩上,有大型 LOGO 銀亮銘牌,內部設計皆採黑底做為鋪陳,低調大器啊!

Jonsbo CR601 RGB 塔扇,在頂部有 RGB 光圈,中間一樣是採用黑色髮絲紋鋁片裝飾。扇葉端也會透有 RGB 光色,旋轉起來相當迷幻。

像這樣!

Gigabyte Z390-M 為入門 Z390 首選,對應得上 T-Force VulcanZ 超頻記憶體電競設定。銀鋁散熱 Heatsink 也相當搭配 Jonsbo RM3 整體髮絲紋,看起來更有整體性。

剛一直講黑色銀色,T-Force Vulcan SSD 完全整合起來,霧黑底色讓 SSD 本體也融洽入環境中,不過銀邊切削卻提醒了他的存在。Jonsbo RM3 電源分艙遮罩最前端,還有提供一顆 120mm 風扇,增加前端進氣效率。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寫著寫著,Zotac 終於到貨啦!早先寫過相關電競館測試,這下我也能開光追玩 PUBG 啦!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8&t=5787770&p=1#73078962

接下來就跑跑一般測試,試試看整體升級效果吧!測試平台:
Intel Core i7-8700K
Gigabyte Z390-M
T-Force VulcanZ DDR4-3200 16G Kit (8Gx2)
T-Force Vulvcan SSD 256G(資料)
SanDisk X300 500G SSD(系統)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Jonsbo CR601 RGB 塔型散熱器
XFX XTi 850W 十年保 鈦金牌電源供應器
Jonsbo RM3 鋁質鋼化透側玻璃機殼

先來試一下本來 Kingston DDR4-2133 16Gx2(32G)跑雙通道,時序為 15-15-15-36,CR2,是一般普條設定,當初單純貪兩條 32G 設定。跑出來讀寫數據為 31613 MB/s、31192MB/s,延遲 64.0ns。

接下來換上 T-Force VulcanZ DDR4-3200 8Gx2(16G Kit),在 BIOS 預設狀況下為雙通道 DDR4-2400(16-16-16-39,CR2),可以看到 Memory Bus 已經調動為 1200 MHz、DRAM:FSB Ratio 設定為 36:3,基本架構已經不同。
預設狀況下讀寫數據成長為 35248MB/s、34339MB/s,延遲更降低到 60.6ns,還沒調動 X.M.P. 數值咧!

將 BIOS 中 X.M.P Profile 1 設定打開,BIOS 系統調動 Memory Bus 1599.6MHz,DRAM:FSB Ratio 設定提升為 48:3,頻率則調整為 DDR4-3200,時序 16-18-18-38,CR2。以上都只是打開 VulcanZ 內建支援 X.M.P 選項而已。
讀寫數據則得到突破性成長,來到 45441MB/s、46008MB/s,Copy 更成長要頂到 40000 MB/s 大關,延遲減少來到 52.0ns 新低點。



再來看看 T-Force Vulcan SSD,先用 CRYSTALDISKMARK 跑一下 1GiB/8GiB/32GiB 不同數值負載,發現很奇特反應,雖然差異不大,竟然寫入有越寫越快趨勢? XD

接著跑了下 HDTune Pro,寫入穩定數值在423.4MB/s~332.1MB/s 間浮動做為參考。

在 ATTO 上,256KB~64MB 間數值趨於穩定。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跑分數據,循序讀取Read 為 500.24MB/s,寫入則有 458.37MB/s。4K 也有 36MB/s 與 99.36MB/s 效能。

對了,T-Force Vulcan SSD 還能支援自家 SSD TOOL,只要上官網下載就有囉!

Disk Information 統整 SSD 目前使用狀況、健康程度,與型號等資訊,還有有溫度可以看喔。

第二頁為 S.M.S.R.T 相關資訊。

第三頁籤則可以提供複製 SSD 系統使用,這相當好用啊,我就是這樣直接無縫接軌,直接從 X300 換到 T-Force Vulcan 256GB 上喔!

Life Span 則要使用 TeamGroup 十銓自家產品才有支援,目的是延長 SSD 使用壽命,比較大的一~二線品牌才會提供這軟體支援使用喔。

因為本來預算限制,升級標地本來就只放在 SSD 更換以及加速記憶體,沒想到就幾乎整台換掉了,哈哈!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不換更高階或有 RGB SYNC 之類產品咧?我只能說每個人目的不同吧,RGB 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用處,平常開箱也在玩,測試也要玩,在家我只想好好用電腦看影片、打遊戲。偶爾把工作帶回家加班,這台主機至少也要可以讓我順利做事。
說不看外觀,但我卻很愛鋁質質感,Jonsbo RM3 那觸感... 啊斯!在性價上我選擇也是較平易近人品牌與產品,於是 Jonsbo 跟 T-Force 都是我鍾意的搭配,其他只能說真得很感謝朋友們這樣大力 Donate。有機會再試試 RAM 頻率在遊戲上差異,我知道很多人做過相關測試,我的話就等有空再來吧!再不交稿會死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