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人說光碟的容量太小了(DVD 4.7GB)而硬碟隨便都有幾百GB,甚至1,2TB以上
可是有大容量的BD可以選擇阿!
一片就有25GB可用,1TB的資料只需40片BD
而且光碟會燒很多張,所以可以分散風險
你一個2TB的硬碟壞掉(EX:高處掉落)你2TB的資料都不見了,但是數十片光碟同時損毀的機率近乎於零
而且現在硬碟的壽命很短,1,2年就掛了
聽說長時間不用也會壞掉,不知道如果長時間不用放防潮箱會不會壞掉?有沒有誰有經驗分享一下?
也有人說光碟很慢,但是現在是要備份,備份應該以可靠度為最高原則,不是在搶快
所以如果連這點時間都不願意等的話,那乾脆都不備份了,最省錢與時間了
還有人說光碟不能更改資料,所以不好
可是我覺得不能修改資料再備份這個用途上反而是個優點
因為光碟無法修改資料,所以可以預防病毒竄改資料,或手踐把資料誤刪
而且光碟比硬碟便宜,所以用同樣的錢,光碟應該可以多備份幾份
最後,提醒各位,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產品百分之百安全,可靠,
所以備份永遠都不嫌多,備份越多份越安全
chris5718 wrote:
我是覺得應該還是要用...(恕刪)
光碟片在台灣的環境, 很難保證不壞的..
所以要定時檢查, 問題是幾百幾千片的數量時, 那是非常可怕的苦差事...
況且光碟片若量大時, 也都集中保存, 要死也可能一起死, 所以除非數量只有二三十張..
否則光碟的備份會很麻煩且未必可靠...
反之硬碟要連壞兩個異地備份, 幾乎不可能...
若同樣要檢查備份是否完好, 硬碟當然比光碟片方便很多...
基本上任何備份手段
要保證相對安全...下列方法絕不可少:
1. 異地備份.. 2份以上,除了光碟和硬碟, 現在也開始流行雲端了...
2. 資料一定要定時檢查, 百年金片都不百年了, 期待東西放著就不會壞的是要很運氣的...
如果有確實做到異地備份, 那資料要同時或短期內連壞兩份, 不太可能...
問題在沒有定期檢查下, 那兩份要用時一起壞那就不足為奇....
例如有一顆硬碟五年後掛掉, 另一顆八年後, 結果你十年後才要用資料...
能說硬體不可靠對不起你嗎? 如果資料確實很重要, 本來你就該一年甚至半年內檢查一下資料啊!
反之, 你五年後或六年後發現第一顆硬碟出包, 馬上拿第二顆資料來再造一份備份...
那理論上這種方式是很保險的....除非你又忘了"異地備份", 把兩顆硬碟擺同個地方一起死...
總之切記: 重要的資料只有一份備份.. 不管用光碟,硬碟或是網路雲端..
都是很不可靠的....
1.儲存在大容量的USB外接式硬碟,用Allway Sync軟體同步[外接大容量的USB外接式硬碟]的資料,到其他2顆[外接大容量的USB外接式硬碟]。PS.定時用軟體,檢測硬碟健康狀態,是否有無壞軌...。
2.同時,存儲一份資料在DVD-RAM,滿一片DVD-RAM容量後,再燒錄到DVD+R中。(間隔一段時間,檢查DVD+R是否可以正常讀取資料。)PS.DVD+R採用太陽誘電、三菱等大廠,品質較好的燒錄片,備份資料。
3.部分重要資料,加密壓縮檔案之後,上傳到雲端硬碟備份。
hmml0913 wrote:
我認為,還沒遇到硬碟...(恕刪)
硬碟當儲存媒體並沒有比光碟片可靠... 這是一定的...
但是遇到大容量時, 要去控制每片光碟片的品質, 且定時檢查, 這是比不上硬碟的..
像現在硬碟最高可買到4TB...(以市售版來說)..
要是4TB資料同時陣亡, 那是會哭的.....
至少要有第二顆4TB做備援才比較完美..
當然光碟系統這時倒也有一個好處:
就是要是有損壞.. 也只有那片CD/DVD/BD資料完蛋而已..
可是若你沒發現開始損壞, 也許壞的就不是一兩片,可能是一大串了...
因為大部份人保護光碟, 都是一大串同處一地, 要發霉或失效, 很可能也會接二連三..
所以這又回到剛才說的, 除了異地備份外, 定時檢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