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笨賢 wrote:
所以說~~
小 NAS上的 HDD 壽命短很多~~
PC上有很大的RAM可以快取, 還會自動重整, 電源也比較穩...
連RAID 1 重建都要搞那麼久, RAID 5 還搞更久, 而且NAS硬碟還卡卡的來回一直跑, 很容易重建的時候也掛點!!
NAS充其量就省電.方便而已!! 要嘛就大系統NAS..不然就直接用PC建立RAID還比較好+安全!!


這是錯誤的觀念,NAS 或是大型 server,建 RAID 的話也是在做同一個事情,相同型號硬碟分別放這兩系統使用,壞的機率也是一樣
小笨賢 wrote:
NAS充其量就省電.方便而已!! 要嘛就大系統NAS..不然就直接用PC建立RAID還比較好+安全!!...(恕刪)

無論是具有 RAID 的硬碟外接盒,或是使用 PC 來組 RAID,或是 MC(mini computer)來組RAID,都是要承擔同樣的風險,主要是目前硬碟的轉速、讀寫速度,大都是一個樣,就算是企業碟也沒快多少。因此當單個硬碟容量越來越大,組成 RAID 5 之後的重建時間就會越來越長,在重建時間內找到隱性損壞而使整個RAID崩解的機率也越來越高,這些並非 NAS 的『專利』,而是只要組成 RAID 後的『通病』。

以前硬碟容量小,可能需要許多 10G 20G 之類的硬碟來組成 幾百幾千 G 來存放龐大的資料,而這些小容量的硬碟,重建時間不長,現在硬碟容量越來越大,是否值得組 RAID 來承擔風險才是關鍵。 Synology 最近發表 HA 系統,利用兩台 NAS 進行同步,且當主系統故障時,備用系統立即取代主系統,這應該也是因應 RAID5 的高風險而生的方式。

其實安全的資料保存方式,不是同機備分,而是異機備份,最好的方式則是異地備份。

有興趣的話,可用關鍵字『資料救援』去查查看,到底有多少 慘案發生。我想那些指名道姓的,應該不是虛構才對。
之前測試過一台美國品牌的storage[PureStorage]型號是:FA-420,讓我印相非常深刻,為何印相深刻呢?因為它rebuled的時間只要10~30秒,無論是多大的disk組成的,後來我仔細的觀察,發現它隨時都在運算raid (array)的結構與成員,所以..............

例如你有一個機箱(Enclosure)內為24個slot,共有24個256G的硬碟(這次的經驗是使用SSD),扣掉最左側與最右側各一顆,作運算機制用途的硬碟,剩下22顆,作完raid 5後剩為5T多,但預設啟用Dedupe功能,因此系統顯示可用空間達10T左右,然後開始測試:

如果你的資料有2T,整座系統可以讓你拔硬碟,一直拔到剩下9顆(最左右兩側運算碟不算),系統都不會損壞,而且10秒恢復正常,甚至可以更少顆約5顆,因為它具備Thin Provisioning以及Dedupe(資料去重複化)的功能。拔了差不多後,再插回新的硬碟,一樣每插一顆,就10~30秒,它就rebuled完成(重新計算raid 成員)。

(只要系統顯示完成rebuild作業,就可以進行插拔,而且是隨意一顆的插拔。當初也以為是背景在作rebuild,不可能10~30秒就完成rebuild作業,因此也作了隨機插拔的測試,只要10~30秒內系統說rebuild完成,即進行任意一顆SSD插拔,結果一切正常~~~這種能力與功能,真的很實用,也方便)

之前還測試過,如果就現有小容量硬碟組成的raid進行全面升級大容量硬碟作業,它也很簡單,就是直接把小容量硬碟一個一個拔下來,當然測試時是慢慢拔的,一顆拔完約等5~10秒,等系統提示rebuild(重新運算)完成,再拔第二顆,一直拔下去................也可以拔一顆小的,插一顆大的,等所有小容量換完,空間就變大了,期間是不用停機的。(推估應該是controller與左右兩側硬碟在進行資料與raid結構運算)

當然還有測試過其他的flash storage產品,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到iTHOME搜尋一下關於flash storage的資料,個人有幸把國內外幾個品牌的flash storage玩過一輪,感嘆科技真是進步。

Flash-based固態儲存storage,按iTHOME對現有市場產品,分成了三種各具特色的產品類型—1、傳統磁碟陣列SSD版、2、專屬硬體式Flash陣列與3、通用硬體式Flash陣列。

因為手上工作任務的關係,目標是找尋最快、最好的flash storage產品,所以...........傳統磁碟陣列加入SSD硬碟的storage,就沒有考慮進行測試評估,因此目標就鎖定在「專屬硬體式Flash陣列」與「通用硬體式Flash陣列」

專屬硬體式flash storage測試過IBM flashsystem 820、840,以及Violin 6264的storage
通用硬體式Flash storage測試過PureStorage FA-420,以及Cisco Invicta appliance(就是一個2u機箱包含controller與24個硬碟slot插槽,一個獨立的機箱)

很可惜沒有測試到cisco invicta scaling 系統,主要是思科美國那邊有一點ship的問題,因此只有測試appliance。
這邊補充一下,PureStorage是屬於scaling up的型式,意即擴充機箱只能得到空間,無法得到效能的提升,型號(controller的頭)即決定此座系統的效能表現;cisco invicta scaling系統是屬於scaling out的產品,擴充機箱,即可提升效能,但有一個上限值。

各家的特色在iTHOME上都查的到,經過實際的測試,前前後後算一算這四最產品,應該測試了有6個月的時間,四套產品同時出現在機房內,同步測試,最主要的測試應用是在高負載的oracle資料庫,轉移到esxi vsphere系統上的環境可行性。


上述方案真的是很棒的方案,不過並不是每套系統都要用這麼好的硬體平台,因此最近就開始測試平價方案,目前使用synology RS3613RPxs + 12顆micron mx100 256G SSD + intel X520-SR2 10GbE網卡的效能測試,前端搭載2台 hp dl380 G7 + hp nc552sfp 10GbE網卡,因手邊沒有現成的10GbE switch設備,所以先用cisco UCS FI-6248 Switch先行連接測試,配合安裝esxi 5.5 u2 server,形成如下圖架構:

經過簡易的測試,在瞬時檔案傳輸的能力上,與專屬硬體flash storage,相差沒有非常大,不過長時間read/write大檔案,以及多套guest os同時read/write檔案,整體的效能會大幅降低,並不穩定;而在IOPS上,自然是遠遠比不上,同樣是上下起伏的,但維持在1.6~2.2萬間。

還有在讀寫的穩定度來說,平價的storage,它沒有建置專用硬體controller,沒有cache的設計(或許主機板上的RAM會充當cache),也沒有硬體的raid card,僅以網路卡作為controller的角色,soft raid建立陣列機制,並把網路port-channel LACP(線路容錯)作為HA的應用(不像標準的storage有兩個controller作active/active提供服務),自然在各項效能上是上下起伏不穩定的,現在所得到的高效傳輸能力與高iops,多數是來自SSD硬碟本身的能力。因為是走iSCSI協定,或許也要考量封包碰撞對效能所帶來的影響。


不過如果看在價格上(容量都為12T,一座要價上千萬,另一座只要30萬),我想應該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也要評估風險~~~畢竟大一點的公司應該不會把重要資料庫系統放到國產的nas上,但是如果說是放置檔案伺服器、AD、exchange server或是輕量的資料庫系統,我想它是非常經濟與高效的一種選擇。同樣的,如果公司規模不大,但是又想將所有的系統建置在虛擬環境下,預算又不多,這樣的架構,個人覺得還不錯,C/P值滿高的。


下面測出數的數據與官方公佈的差異很多,主要是因為storage作為esxi server的datastore使用,相關guest os的硬碟是長在這個datastore上的,經過了esxi這一層,因此效能大打折扣。

按上述多產品的實測經驗(RHEL 5.8 64bit + FIO工具),約可得到一個效能降低比率..........約減少75%的效能,即打了25折。這個比率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不過為了享受虛擬化帶來的好處,硬體又是越來越便宜,如果花費的起,應該是要使用它才是。

使用它同時還會帶來一些好處,例如................多個database可集中在一部intel base的主機上執行,後台連接flash storage,提供高IO的效能。

多數高IO負載的資料庫是可以應付的(但如果是高運算負載的資料庫系統,也適用,但要另外設計),同時也可以節省不少資料庫的授權費用。若搭配esxi虛擬化,應用的方式會很多樣化,而且esxi有FT、HA功能,這些功能可以節省額外要花錢購買的容錯軟體費用。


如果未來如果有機會,可以來開箱與分享~~~~




xup6bjo45j4 wrote:
可能是那個硬碟屬於低轉速吧!
是的,我的HDD是5400轉的。

貓八爺 wrote:
上傳6百多G的資料至dropbox,快一年了到現在還沒上傳完
我現在已經禁用Cloud Sync了,還不如我PC百度雲客戶端下載來的快。而且最頭疼的是如果Cloud Sync因為某些原因斷線重新連的話,居然又給我同步一堆資料,事實上我根本就沒有改過文件,都是視頻,也不可能去改。可能是文件的mtime可能被某些播放器動到了。
雖已過好幾年還是感謝您回文,日後需架構時再來參考,謝謝

solomonqoo wrote:
之前測試過一台美國品...(恕刪)
參觀我的blog http://mygino.org
大家都好快
我記得我上次3T*3@RAID5
其中一顆掛了,換了一顆上去
印象中跑了50多個小時

後來又插上去一顆
變成3T*4@RAID6
印象也是跑了40~50個小時

話說後來有點後悔
我一路擴增到了3T*6@RAID6
我是想說未來容量不夠用的話,可以降為3T*6@RAID5
結果後來我發現我找不到可以降回RAID5的選項了!!
a19560714 wrote:
...這要等 勇者 NPC 換上最後一個之後,才知道 4*4T 的重建時間,可預期的應該會超過 30 小時。
擴充應該比重建的時間多一些。...(恕刪)


勇者歸來...(還好結果不是變烈士)

以下是 4TB*4 (RAID5) 重建四次的實戰紀錄:

最後一次(disk#2)是接連依序包含兩個動作:重建+擴增總容量,所以可以大概推算出擴增所需時間。

過程還有兩次自動重 reboot!....以前都不會這樣,自從二月過保固以後,就常常發生,雖然對資料沒影響,但重建時發生總是很驚嚇。

將將!順利將 3TB*4 (RAID5) 擴充成 4TB*4 (RAID5):


接下來又要繼續 volume1: 3TB*8 (RAID5) 上例行的硬碟更新 (單純重建不擴增容量啦,八顆 4TB 買不下手)~

Metrostar Ghia-Limited 225/45/R17   power by MMC!

npc wrote:
以下是 4TB*4 (RAID5) 重建四次的實戰紀錄
還有異常關機,真是嚇出一身冷汗啊,還好順利完成任務。
來分享一下,同位元並非是看資料量,而是整顆硬碟就像完整格式化一樣

剛好手上一台DS212j原本就接一顆1T,現在多裝一顆4T準備做替換,完全沒有RAID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選了這一個才會同位元檢查


速度只能說悲劇,同位元檢查半小時才1%,100%要50小時





硬碟是Seagate【BarraCuda】新梭魚 4TB 3.5吋桌上型硬碟(ST4000DM004)

這顆據說光rebuildr就變死雞的案例

SMR 抖抖抖

話說磁碟速度跟儲存空間的速度怎麼沒有一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