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ology重建速度RAID6 111MB/s


idid88 wrote:
請從第一樓看到最後...(恕刪)


介面名詞有很多種,請別被混淆了

SAS 7,200轉 10,000轉 15,000轉
NL-SAS(Nearline-SAS) 7,200轉
SATA 5,900轉 7,200轉

7,200轉中 有SAS, NL-SAS, SATA
設計者 SATA和SAS是可以Bridge的
請別再看到log就說是使用SAS

SAS硬碟映像中給人很快的感覺, 只好強調一次
本人使用的是WD 8TB SATA 6GB/s 7,200 轉RPM Class


HOPE000 wrote:
壞軌要參考S.M.A.R.T是 05 還是 C4 或 C5
另外會不會離線要看HDD TLER參數,短時間內壞太多超過TLER容許值就會被判定離線了
不過S家對這塊真的做得不太好或說偵測反應慢半拍
不掃都良好沒事一掃就壞光光

感謝您的意見。

該硬碟一開始就有一個 05 的錯誤,當時我就要我朋友留意,若有增加那就肯定要換掉。這次掃描時,05 增加的好像不多,因為已經下線,也沒法再去察看。

當然能事先偵測那是最好,不過有時候一些平常沒使用到的區塊,產生老化或是其他因素,變成不穩定狀況,若系統一直沒去使用和更動,照道理應該是查不出來才對。因此定期的掃描,也相當重要,否則等發現時可能已經出大問題,連資料也不見那就不妙。

thunderbird wrote:
我都是用低階RAID 5
以前那台DS409J還是DS411J?,更換新HD 2TB還是3TB,重建映像都要1天以上
現在DS416J,上個月更換新HD 8TB只要8小時重建就OK了

那個 415+ 更換3T硬碟後,重建也只花了10小時不到的時間,但後來我又進行一次同位元檢查,卻花了好像兩天的時間。因此我有一個可能大錯特錯的假設,那就是一般人都是將硬碟離線後馬上進行重建,系統發現有『熟悉』的資料,因此使用比較不操硬碟的『同位元檢查』方式來處理重建工作,所以花費的時間比較長。至於換上新的硬碟,因為系統一下子沒有找到熟悉的資料,因此就會讀取其他硬碟的資料,寫入新的硬碟之內,因此使用的時間就比較短。當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上面只是假設而已。有錯的話請大家指導糾正。

Michael.L wrote:
我承認G大的某些言行確實令人側目
但至少他的測試是確實準確反映測試產品的性能
而且對比S牌在1815+ SATA I事件中的擺爛態度
G大的態度比S牌好多了

這就見仁見智了,若一個人對於不附和他的說法,有任何質疑或意見,就要將人列入黑名單內,不允許任何良性的討論,這種態度就可決定他的高度和可信度。恭喜他,在禮尚往來下,成我我有史以來第一位黑名單,以前不曉得有這功能,只是儘量不去看一些過分偏激的非理性文章,現在則突然發現,空氣好像乾淨許多。

龍介兄雖然說要用他的一生去監督賴清德,但若有人說賴清德的好話,龍介兄就要與他為敵的話,那他本身的監督立場就失焦。
幸好龍介兄還是很好玩也很風趣,不會因為有人說賴清德的好話就生氣,因此我也支持他的監督立場。 龍介兄 加油,國家機器需要你的監督。
我認為G大的態度如何並不重要
來這版討論的是NAS的問題重要的是廠商的態度
難道因為G大批評S牌的NAS導致S牌NAS性能變差嗎?
當然不是而是因為S牌不重視消費者的要求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G大即使態度怎樣令人側目
都和你手上的NAS性能無關
只有廠商才會影響你NAS性能
廠商的態度決定你能買什麼樣的產品難道這不令人重視?
而花時間去在意網路上一位遊人的言行
a19560714 wrote:
這就見仁見智了,若一個人對於不附和他的說法,有任何質疑或意見,就要將人列入黑名單內,不允許任何良性的討論,這種態度就可決定他的高度和可信度。恭喜他,在禮尚往來下,成我我有史以來第一位黑名單,以前不曉得有這功能,只是儘量不去看一些過分偏激的非理性文章,現在則突然發現,空氣好像乾淨許多。

龍介兄雖然說要用他的一生去監督賴清德,但若有人說賴清德的好話,龍介兄就要與他為敵的話,那他本身的監督立場就失焦。
幸好龍介兄還是很好玩也很風趣,不會因為有人說賴清德的好話就生氣,因此我也支持他的監督立場。 龍介兄 加油,國家機器需要你的監督。
那位G開頭帳號的大哥的測試心態真的都沒有其他情緒嗎

重建速度的「眉角」我認為這麼專業的人不會不知道。

發表了標題很聳動的測試文,其他網友對測試結果有不同的意見,就把人列入黑名單,不讓其他人繼續討論

然後被列入黑名單的網友很有風度地開了這篇才澄清了重建的時候有保留其他服務的效能。

另外一篇關於 SSD 快取的文章也是。

對系統晶片的規格非常了解,卻發文期許系統效能比該系統採用的 CPU 規格還高。

個人對那位大哥的專業很佩服,但是網路資訊還是要消化一下再吸收比較妥當


先不要去管
誰的做法與心態

吃同一種米
本來就會養出
不同類型的人

回歸重點
一個最大重點
真實的公告標示規格
才是重點

不管是SATA埠的速度
還是內部傳輸的速度
或是Rebuild的速度
甚至是IO背板的頻寬
都可以數據化呈現
這些都是測的出來的

如果廠商
啥規格都來個迷糊標示

大家試想一下
沒人去釘
去測試
去公開
吃虧的
最後是誰???

小弟私下
跟一些IT朋友聊天
有提到
某大這樣緊追著某牌
其實對某牌與我們USER
也是好事阿

這樣產品與規格
才會越做越好的
也算功德一件^^

記住一句老話
嫌貨人
才是買貨人

某大一開始
可是先買某牌來用
(他也是某牌的粉絲阿)
遇到使用效能的疑問
才去詢求原廠解釋
那知道
遇到白X業務
回答那個白X話術
加上打死不認錯
才會讓某大
滾到極點
才會有後續的效應

這點...很多人都清楚狀況
如果大家有參與過
就不會覺得某大為何會這樣了~~

四葉酢漿草 wrote:
那位G開頭帳號的大...(恕刪)


我比較好奇的是,其他品牌機種,同樣的指令為何與其他廠商差異那麼大呢?

不管是SSD快取、RAID0/5/6連續傳輸效能、RAID5/6重建效能....

所以他要保留效能給其他應用程式用的意思嗎?

其他廠商不用保留給其他應用程式用的意思嗎?

G大也有解釋過了,測試前指令中黃色地方就是將各機器的重建效能全開
沒有特別針對 群輝 機種做限速

對於G大的部份言行我也不太認同
也可能因為他說話的方式模糊了焦點
反正現在清楚了Q牌快但重建時沒有資源提供其他服務
S牌慢但重建時留有資源提供其他服務
但是當初遭受懷疑的IO問題在新版產品有沒有改善?
當然我認為是有的
從網路上關於1817+,1517+,918+和718+的系統架構分析像1815+的問題應該不復存在
但它和其他廠商的機種相比是否維持S牌一貫低規高價的策略
只求滿足網路交換速度就夠
我先前也說過
隨著NAS功能不斷增加
內部IO速度不能僅僅以滿足網路交換速度為目標
NAS性能會隨住虛擬化功能等普及越級提升
內部IO速度需要滿足性能提升的速度
不趕上這高性能NAS的潮流只會被市場淘汰

關於918+ NVMe測試其實我也猜到是這樣
自從1815+ SATA I事件S牌之後已經不明示介面速度
的確PCI-E1.0 x1的M.2也是M.2都是可以用的
現在它每組M.2我猜是接了PCI-E2.0 x2也算夠給面子的
不過看看其他家的產品
不是以為沒標明規格就可以「扮」和其他家的同級吧!
低規的M.2一測就知道
作為消費者絕對支持像G大那種釐清廠商畜意模糊規格的問題
既然廠商可以不標示介面速度
消費者也有權把介面速度測出來並公開
別說Celeron J3455就只有那個速度
我相信不熟讀Intel ark的人不一定知道Celeron J3455只有6條PCI-E 2.0
而S牌的宣傳就只有M.2 NVMe
這容易讓別人產生918+的M.2和別家的M.2有近似性能的錯覺
雖然我不能說S牌是故意這樣宣傳但絕對有權指出918+的M.2不及別家的M.2
G大用詞上確實有問題但他指出這個事實並沒有錯誤

而且知道918+的M.2只有PCI-E2.0 x2並不是壞事
市場上剛好有連續速度不高但IOPS媲美高階PCI-E SSD的產品
那就是Intel Optane Memory
既然連續速度不高那插在PCI-E2.0 x2上也不會太心痛
而Intel Optane Memory的高IOPS正好配合918+主打的SSD Cache功能
釐清了這點後讓消費者無謂花錢買貴森森的Samsung 960 Pro
可以買更便宜的Intel Optane Memory不是更好嗎?
四葉酢漿草 wrote:
那位G開頭帳號的大哥的測試心態真的都沒有其他情緒嗎

重建速度的「眉角」我認為這麼專業的人不會不知道。

發表了標題很聳動的測試文,其他網友對測試結果有不同的意見,就把人列入黑名單,不讓其他人繼續討論

然後被列入黑名單的網友很有風度地開了這篇才澄清了重建的時候有保留其他服務的效能。

另外一篇關於 SSD 快取的文章也是。

對系統晶片的規格非常了解,卻發文期許系統效能比該系統採用的 CPU 規格還高。

個人對那位大哥的專業很佩服,但是網路資訊還是要消化一下再吸收比較妥當
G大只有設定最低和最高值
但還有其他設定值影響重建性能的
這部份還是維持各家的預設值
有可能因系統預設值影響重建速度
所以其實我都對用重建速度去反映IO速度有懷疑的
不過關於重建部份無論是AQS牌都建議能提供UI設定讓使用者管理資源分配
現在除非進SSH打指令否則只能跟預設值走確實不太人性化
而且SSH還是S牌不建議的使用方法
那就更應該把UI做出來才對
eray1105 wrote:
我比較好奇的是,其他品牌機種,同樣的指令為何與其他廠商差異那麼大呢?

不管是SSD快取、RAID0/5/6連續傳輸效能、RAID5/6重建效能....

所以他要保留效能給其他應用程式用的意思嗎?

其他廠商不用保留給其他應用程式用的意思嗎?

G大也有解釋過了,測試前指令中黃色地方就是將各機器的重建效能全開
沒有特別針對 群輝 機種做限速
Michael.L wrote:
我認為G大的態度如何並不重要
來這版討論的是NAS的問題重要的是廠商的態度
難道因為G大批評S牌的NAS導致S牌NAS性能變差嗎?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2016年國外有人不滿銀行太多人,讓他排隊等太久,因此買了一桶汽油去銀行縱火,這行為只讓大家短暫的往外衝,也沒讓該銀行的排隊等待狀況有所改善。

我很佩服阿米溝大大,他發現 ASUS 分享器有問題,廠商要免費升級用更高階的產品跟他換,但他就是不肯,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找到問題關鍵,讓其餘很多的產品都獲得改善,這才是良性的互動。

反觀G大,他除了一再的利用他認為很合理的測試數據來指責外,再將一些不願意附和人列入黑名單,造成一言堂狀況外,他有何貢獻?買蘋果手機的,不見得會看上它的硬體效能,除了潮之外,簡易的軟體操作介面我相信也是許多人的選項。相同的道理,會買S牌的人,有多少是看上它的軟體支援度而去購買的?為何G大都不從站在軟體面去比較?Q牌硬體的性價比再高,也比不上我自組電腦安裝 Linux 的系統,買NAS不只買硬體,還包含他的軟體,若軟體不計價的話,微軟早就關門了。

Michael.L wrote:
廠商的態度決定你能買什麼樣的產品難道這不令人重視?
而花時間去在意網路上一位遊人的言行

別把G大看得太偉大,他比P大遠遠不如,最起碼P大幫大家解決了不少的疑難雜症,也提供不少機器的開箱資料,不偏不倚,接受大家的詢問和討論。G大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去告群輝又告輸,也怕被打臉不敢將不起訴書公布讓人看看,本來還想看看他的一些測試數據,就如同我想看看龍介兄如何去監督賴清德一樣,龍介兄沒罵過任何一個讚賞賴清德的人,但G大卻把一堆不附和他的人列入黑名單。
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更影響他的可信度。

術業有專精,聞道有先後,每個人都有其專長和罩門,我對硬體不熟,因此硬體的事情我向來很少置喙,我只在G大的文章中建議他不要無限上綱的亂打一通,直到昨天看到有人說無法回文,我試試看之後,才發現也被列入黑名單之內,以前不知有這功能,只能遠遠避開不想看的文章當作無視,現在知道這功能,禮尚往來的也順便過濾一些垃圾,可多看到一些有益文章,或利用我的經驗去幫一些人。

a19560714 wrote: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2016...(恕刪)


我總算可以理解他們封鎖你的原因了~哈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