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xy123 wrote:
我是覺得應該要分天分群,可以針對企業功能跟個人分開,來滿足不同使用族群...(恕刪)
真是難為主辦單位了, 根據過往的經驗, Synology 較大型的發表會, 在台北場次應該算全球發表會中參加人數應該都是屬一屬二了, 印象中在之前喜來登酒店就辦過上下二場, 下半場又根據報名者的選擇分成三個不同主題場次, 所以這種做法以前也做過, 那次參加人數可能有 800~1000 人吧(目測的).
以這種主題的發表會在同一個地點要分天辦兩場, 小弟猜測是不太可能的, 新品及新功能發表本來就是搶鮮, 怎麼可能同一主題分二天辦?即使 apple fans 那麼多, 也不可能這樣辦. 第二天場次放棄不去的人肯定不少, 根本就無法掌握出場的人數(除非誘因非常大才有可能, 但就失去活動的意義了)
所以到底活動要怎麼辦, 怎麼篩選?這好幾百人的場次也不小, 主辦單位也已經是費盡腦汁了,真的沒有得到當天參加資格者建議也是體諒一下, 或許主辦單位會有現場即時 broadcast 也不一定, 這樣也是在第一時間獲得了最新的訊息. 說真的, 小弟反倒喜歡在家裡躺在沙發上, 吃著零食, 逗著小貓, 看轉播就好.

ps: 小弟還是要說明一下, 前面有關篩選的部份, 純粹是個人的猜測而已, 在活動中為媒體保留特別席位這是很平常的做法, 倒不是什麼內定之類的. 就跟路上發傳單的道理一樣, 發女性用品DM之類的, 總不會塞給男仕吧. 人家老闆也會看有沒有認真在做事, 大家不過只是盡責把事情做好罷了.
FB: Pctine
我也不確定如何篩選的機制,不過從五年前開始使用Synology的Nas之後,這段時間的以來的發表會,無役不與,可是從來沒抽到獎過啊!
我算是個人用戶,在Synology註冊的帳號下有20台Nas,就是當年用過之後,覺得好用,才會陸續推薦朋友、公司使用Synology的Nas,
每次的beta測試,我也會回饋發現的問題,都是剛好遇到,沒有刻意去找bug,至於其他像是發表文章在Facebook、部落格的行銷活動,我都沒有參加
之前報名都是先報先贏,額滿為止,
但這樣的做法也的確有人報了沒去,因為免費,有吃又有拿,有人的心態也是先報再說,
我個人覺得去年Synology換了總經理之後,整體這種年度發表會的決策就有所改變,
往年都是一年兩場,現在改成一年一場,甚至去年只邀請媒體參加。
我參加發表會覺得收穫不少,畢竟媒體或是部落客的文章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新聞稿文章,通常看看就好,個人實際去聽,可以聽到真的符合自身或是公司環境實際需求的功能。
我個人傾向贊成篩選的方式,如果我是廠商,這樣才能確定來參加的人是廠商要的人來聽。
不過大概篩選的條件,也許可以透漏一些給有興趣的朋友,這樣比較可以稍微減少黑箱的嫌疑。
jogo2007 wrote:
我跟我朋友也很早就報名,也都失敗,本來想說去認識一下群輝的產品,也想買來試試看,結果被拒於門外,感覺很差
其實從一報名要填的資料來看,公司名稱是必填欄位,確實與過去我參加過二場發表會有所不同
其次是表格中,可以選擇個人用戶或企業用戶,這樣的設計確實容易讓人混淆
再來是活動議程的內容已經透露這次的導向就是企業使用為主
但在報名及發布消息的時候,群輝並沒有以明確的方式告知篩選方式及資格(雖然廠商正常不會告知)
篩選的方式可能有下列幾種:
1.報名資料的導向 (個人還是企業用戶、使用功能)
2.過去報名的資料 (歷史紀錄,出缺席率)
----以上純屬猜測----
chenfeitseng wrote:
我個人傾向贊成篩選的方式,如果我是廠商,這樣才能確定來參加的人是廠商要的人來聽。
不過大概篩選的條件,也許可以透漏一些給有興趣的朋友,這樣比較可以稍微減少黑箱的嫌疑。
篩選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我覺得這次的權重偏向企業用戶,如果第一篩就把非企業用戶除名,顯然對個人用戶有失公平性,就像您說的個人用戶也有可能將產品推薦到朋友,甚至企業。
當然群輝不可能直接標示【Synology 2016 年度發表會】-限企業用戶,除非他不想做個人用戶的生意。
chenfeitseng wrote:
之前報名都是先報先贏,額滿為止,
但這樣的做法也的確有人報了沒去,因為免費,有吃又有拿,有人的心態也是先報再說,
我個人覺得去年Synology換了總經理之後,整體這種年度發表會的決策就有所改變,
往年都是一年兩場,現在改成一年一場,甚至去年只邀請媒體參加。..(恕刪)
這跟小弟的認知不同, 印象中 synology 發表會, 都不是報名時就馬上收到通知, 也就是說並非先報先贏. 從 DSM 4.2, 5.0, 5.2.... 都是如此.這跟 QNap 的發表會程序上有很明顯的不同, QNap 自有印象以來, 都是報名後馬上就收到報名成功的通知信. 辦活動就是為了收到效果及掌握出席人數, 站在企業的角度, 當然是經過篩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Synology 印象中在所有競爭對手中是最懂得怎麼辨此類的活動, 而活動的獎項一直也不多也不大, 而Qnap追的很快, 近二年來活動的規模愈來愈大, 但如果把一些誘因拿掉, 才更能看出活動是否成功及收到效果 (Qnap活動的獎項或是出席的誘因真的太大了
)至於一年一場或是二場, 就不太記得了, 但一年有二次較大版本的修改及發表, 好像也沒有改變.
FB: Pct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