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製的碟片上,噴塗有一層磁性物質,然後它有密度之分。
在同樣尺寸的碟片上,比如直徑 3.5",單碟 1TB 容量的(磁性密度),會比單碟 500GB 容量的快一倍。因為同樣轉一圈,密度大的,讀寫的資料量愈多。
"馬達轉速" 雖也有關係,但影響沒有 "磁性密度" 來的大。大部分都是固定 7200轉,1萬轉的熱度太高也耗電。
**************************
SATA 1/2/3 傳輸界面
差別應該是在控制晶片,排線的針腳完全一樣。
SATA 有向下相容特性,SATA3 界面的,接在 SATA 1/2 也可以用。
假如 SATA3 的控制晶片,量產的關係,價格比 SATA2 的便宜(因為過時,產量少,甚至停產了)。
那當然是做成 SATA3 界面的,比較有賣相
硬要做成過時的 SATA 1/2 界面,沒有好處,說不定過時的控制晶片還比較貴。
工廠的生產線,可以生產 SATA 1/2/3 控制晶片,成本都差不多,自然是專門生產 SATA3 的控制晶片,比較有利。
呵呵2803 wrote:
其實我很不想淌混水...(恕刪)
來搞清楚為何匯流排要定義出理論值
以及傳統式硬碟的物理限制,還有SSD為何不早一點做出來
1.6000Mb/S = 600MB/S
600MB/S - 傳輸損耗 = SSD 大約實測值(580~500MB/S)
所以SSD在SATA2做出來也沒用,吃不滿匯流排
當時最強的硬碟1萬5千轉,是可以吃滿SATA2的
所以才會再定義出SATA3
2.記憶體 <=> 傳統式硬碟Buffer =>實測也約580MB/S左右
限制在於Buffer用光,傳統式硬碟因為馬達的熱效率物理限制
寫入記憶體或其他的傳輸速度 < 150~180MB/S
所以傳統式的確有用到580MB/S,只是很快耗光
在同樣的價格下用SATA架構傳Buffer
SATA1/2/3價格差不多
當然要用最新最快的SATA3啊,廠商何錯之有?
3.另外如果不先做出SATA3,則SSD沒有出現的必要
傳統硬碟也不用Buffer越做越大
更不會出現Seagate Hybrid這種平衡式產品
整個PC效能就會完全卡在硬碟
其他零組件也被限制住
花再多錢也枉然
4.所以廠商沒錯,峰值速率是可以到SATA3
鄉民也沒錯,平均速率來看,SATA3有點浪費
所以廠商可寫可不寫,你也可用可不用
5.我居然浪費時間看這個還回覆主題
我真是吃飽撐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