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解說一下,為什麼樓主這次的勸省文徹底失敗了。

當人對聽覺感受有較高層次需求的時候,就會盡量去想辦法得到自己期望的聲音,並且一定要「聽到」為止,否則再多的數據理論,都無從抑制這種欲望,這點也和吸引力法則並無衝突。

所以如果樓主希望能夠證明,雙聲道喇叭在播放雙聲道 Source 的時候,也可得到和 5.1、7.1 聲道一樣的聽感,應該找個適當的空間,舉辦一場公聽會,並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到場作證,大家到現場聽,聽過之後,確定在播放雙聲道 Source 的條件下,確實沒有買多聲道喇叭的必要,那麼勸省就成功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高。

至少發表到網路上來,說服力也會大增。

不過如果樓主想要辦公聽會來證明,用雙聲道喇叭,播放 5.1、7.1 聲道 Source 的時候,也可得到和 5.1、7.1 聲道一樣的聽感,那麼這對雙聲道喇叭播放設備﹝包含 D/A 擴大機等﹞的金額,肯定會比主機版內建 D/A、床頭音響等,高上數百、數千倍。

我絕對同意雙聲道喇叭也可以得到驚人的環繞和 3D 立體聽覺效果,但是那代價不斐,也絕對不是平價床頭音響、主機板內建 D/A 就辦的到的。
AJ老蘇 wrote:
後來又引CS遊戲的簡
易教戰守則來說明2聲道玩CS1樣能夠判斷敵人聲音的方向,...(恕刪)


要引用CS來反駁...至少也看清楚內文在說什麼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79&t=71864
原文明明白白的寫著
「用(立體聲)耳機是聽不出來的」、「耳機聽不出上下」
人家是靠著「判別聲音種類跟記憶地形」
才有辦法猜出敵人的位置...
這是訓練出來的技巧,不是喇叭本身的功能
CS本身不支援5.1、7.1聲道
才需要用到這麼「刻苦」的辨別方法

建議選個有支援5.1以上聲道的遊戲,如AVA
親身體驗過5.1聲道
就會明白,要分辨出前後左右是很容易的
不需要「特訓」、不需要「記地形」,人人都辦的到

如果您要表達的是
在原始訊源只支援2.1聲道的情況下,5.1聲道無用武之地
這還說得過去,畢竟殺雞不需要用牛刀
但如果是要扯
「人只有2片耳朵,多出來的聲道難道要用前額跟後腦杓來聽??」
只會被當成笑話來看
電影院都該早點關門了

再者...
把立體聲虛擬成5.1聲道,並不能讓2.1聲道喇叭產生360度的環繞音效(在怎麼搞都只是線性的)
這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把不同的聲音區隔開來
讓每個5.1聲道的喇叭單體都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來營造360度的立體感
意圖拿這技術來支持多聲道無用論,完全是錯上加錯

行行好
不要被自己用來當證據的帖子戳破了都不知道...


ad47 wrote:
完全沒有後端類比線路的比較,完完全全沒有喔!!!
(好心再提示一下,D/A後的類比訊號是非常微弱,根本不可能直接輸出給後端喇叭、耳機的)
要不要來解釋一下這部分低階音效卡怎樣打敗高階的呢? ...(恕刪)

哈哈,果然只能挑著DAC晶片來講,難道音效卡上只有DAC而已嗎??
(阿..話說AJ大前面力推的35元USB音效卡,好像真的沒啥料~~)
我也是很期待後續樓主針對類比放大線路的部分要怎麼說明
別跟我說主機板內建的音效卡沒有後端類比線路唷 XD

耳機雖然可以用來聽類似 Dummy Head 這種錄音作品,或是虛擬環繞技術。

但是耳機的音場表現終究有其限度,並無法與喇叭相提並論,更遑論取代喇叭。
我看樓主連9632是啥都不知道了...

別再浪費力氣了~~~
很多人以為從CD抓軌到數位檔案的過程,
應該是數位信號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但電腦抓CD音源時採用的方式跟資料流不同,
電腦並不像讀資料檔時會去偵錯,

因此EAC這種軟體才會設計出來,
光碟機去多讀幾次作多數決,
甚至每次強制重讀還都要把Buffer先清空,
以免都從光碟機的Buffer讀出來,
但這也只是盡量將其盡量讀對而已;
然後還有惡名昭彰的Jitter,
每次傳輸時都會有不同的時間差,
以及信號的不準確,
都是CD格式讀進電腦都沒辦法避免的,
差別只有在影響程度的輕重而已。

再來從數位轉換到類比聲音部分,
CD是44.1KHz取樣率,
讀進去按理說也是44.1KHz,
但是音效卡只吃48KHz或是其倍數等。

再經過重取樣又牽涉到電路與晶片本身數位轉類比設計,
還有電源輸入本身的波形都會去影響到其數位類比轉換過程,
沒有那家廠商敢打包票說轉換過後一定跟原始信號一樣,
也沒有那塊數位轉類比晶片真的有能力達到每次轉換都一樣的,
只能說各家廠商都有自己強打的地方,
也使用各種聲學跟演算法理論等作為降低失真的方法,

再來還有到擴大機輸出,
一般音效卡晶片輸出時也幾乎都經過放大線路,
或是有人使用DAC再接擴大機等,
擴大機部分也會有放大晶片或是真空管本身失真調音的因素,
還有電子線路設計部分也會影響到放大後的頻譜,
不然也不會有各家使用不同放大晶片與線路或是抽換各家真空管的設計,
真空管跟放大晶片也不會因為前後期或不同廠家生產有這麼多的價格。

再到最後輸出部分,
揚聲器或是耳機本身機械部件調音,
造成輸出頻譜的均衡程度,
當然各家也有極大差異,

上述的這些過程都沒有辦法完全避免掉各階段本身的轉換失真,
任何一環只要有些微偏差,
就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走向與結果,
數位信號本身是0與1不變沒錯,
但是人在聽的可不是摩斯電碼啊!

ad47 wrote:
提醒樓主一下 你看的資料沒錯 ...(恕刪)

您在92F批評小弟"D/A你以為你懂阿?數位、類比訊號你很強?"
看見小弟引出專業的資料後,卻立刻跳出來說小弟沒錯,可惜這種"狗腿"的作風不但顯示出您
見風轉舵、毫無故定見解的人格缺失,更證明您之前的批評完全是胡說八道。

"完全沒有後端類比線路的比較,完完全全沒有喔!!!"這麼白痴的問題您怎還提得出來??類比線路
是1切數位電路最底層的基礎,類比線路別說有1點點瑕疵、就算防禦干擾的措施有千萬分之1的漏洞
在電腦中每秒就會收到無數的雜訊、訊噪比107dB就不可能做得出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既定事實,
您居然會提出這種問題,自己真的不會覺得很白痴嗎??

"要不要來解釋一下這部分低階音效卡怎樣打敗高階的呢?"
低階"打敗"高階??小弟引述的資料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高階的勝過低階的6倍,怎又被您變成,低階
打敗高階??廣大的網友會笑您又開始在胡說八道了吧??

"你舉例那張奧王 不過是兩三千的貨色,不是你說得萬元音效卡喔!"
數位產品剛上市時售價上萬、1年半載後跌到剩下兩三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這也好拿來誤導大家??
幸好小弟引出的特性資料之中,明確的記載了該晶片的上市日期(剛好又能驗證小弟所說的早在許多年的
科技水準就已經達到超越人耳能夠辨識的失真率 --現在更不可能買得到人耳能辨識出失真率DA/AD),
所有的網友都可以自己找到該上市日期、不會被您誤導!!不過您如果真的故意要誤導廣大的網友,那可會
人格全失喔,請慎重!!

"附上一般發燒友公認的入門級Hi-Fi用卡資料給您參考:"
小弟在上1篇中就已經指出:低階的音效卡早已超出人耳能辨識的失真度、也說過廠商會不斷的推出更加
高階的產品來騙大家的錢!!難道這些您都沒看見??可見您看帖根本都是隨便看看!!然後就來隨便說說!?

在1篇回文中暴露了您自己:狗腿、胡說八道、提問白痴、誤導大眾、看帖隨便,回帖亂說,這麼多缺點...
小弟建議您下次回帖時"字字斟酌"吧,否則1旦被網友認為您的帖子完全沒有閱讀價值而加入黑名單,
那您在網友眼中,就相當於不存在了(相信您該意識到,您也已經失去小弟繼續對您回應的資格了)!!

ICQ921 wrote:
感覺樓主把數位和類比訊號搞混了...(恕刪)

當小弟將最專業的特性資料拿出來分析之後,您居然還認為小弟連最基本的數位和類比訊號會搞混!?
除了佩服您"非凡的理解力"外,小弟實在無法給您任何建議。

其他1堆似是而非的重複回帖、小弟之前都已說明或破除誤解的,就不再回了...
總之,小弟提供了另外1種選擇,仔細看過、思考過的網友應該都能了解其中的真實性、也能從此識破廠商
的騙錢手法而省下許多錢,至於那些看帖不仔細、回帖胡說八道,甚至具有非凡的理解力的網友,會繼續維
持原先的看法,而不斷的掏錢讓廠商騙,或許這就是"無知的幸福",小弟也懶得再回應了。

最後,如果有更高明的其他選擇,或是針對音效卡專業層次的疑惑,歡迎大家回帖來1起討論,小弟也希望隨
著討論的進行,獲得更加專業的知識和見解呢。

AJ老蘇 wrote:
您在92F批評小弟"...(恕刪)



原來無知的幸福,才是你真正的想法呀

一開始這麼說,就不用解釋啦



aj大累了嗎,

喝口茶吧
音響學被稱為玄學
玄的原因是明明很多因素會影響聲音卻不知是什麼造成
測量數據明顯較好的晶片卻可能輸給10幾年前的舊產品
我認為應該還有一些影響人類聽覺的機制,現今的科學還沒能完全的發覺

目前音響界有個共識是"數據只是參考"
因為有太多的現象是還不能解釋
文獻資料看看就好,因為不知何時會被推翻

AJ老蘇 wrote:
您在92F批評小弟"...(恕刪)

那你可以說說奧王這張卡剛推出時後價位嗎?
什麼時候音效卡這種東西會有大幅價格波動
你當以為每個電腦產品都像顯卡那樣今年1萬 不到半年剩5千?
還有你連白癡這詞都端出來了 早就失去說別人人格自重資格

你真的認為自己論點這麼站的住腳
去AndAudio MYAV DearHoney等各大音響網站
說服那些你口中所謂的"被廠商騙的大眾"
那邊更多人等待你去"拯救"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