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差...........
以前用pci128...還可以.....後來都用內建的
去年買了X-FI.........連我這木耳+399的爛耳機都能聽出差別
內建音效也是有分等級的~~
AC97 ALC888含以下~~~ 去買音效卡吧~~
至於 ALC889 ~~~ 音效卡建議買2000元以上的~~ 買1000元左右的 只能說~~ 差不多 不用浪費那個錢~~

我的喇叭是AF-21s ~~ 之前就電腦內建音效不怎麼樣 所以買了一塊Audigy 2來用~~

前年2007 換新電腦 內建音效是ALC889 反覆比較Audigy 2 跟ALC889 的差異~~ 結論是~~ 差異不大~~
各有千秋~~ 另外 創巨的驅動程式寫的很糟~~ 就乾脆拔起來用ALC889還比較好~~
曾經也試著說服自己 音效卡比內建的好~~ 但是嘴巴上這麼說 身體確是誠實的~~
拔起來好了~~~ 買一塊高級的音效卡吧~~

最近看上~~ Onkyo SE-200PCI .... 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創巨最近的產品超沒誠意的~~ 連鍍金接頭都要省~~ 拒買!!!!
我倒是建議版大

把買卡的錢先拿去換組與卡價位差不多的喇叭(3~4K)

配合內建音效也許會比較有價值(p35的內建音效對於mp3已經夠用了)

若住台北的話可以去光華八德路那幾間喇叭店試聽看看

帶著常聽的mp3 先用家裡的喇叭聽過一輪(mp3接喇叭 別透過電腦 這樣比較準)

再帶去聽一輪

換喇叭或升級音效卡

也許您心裡就會有底了!
偶用 GA-EP45 內建的音效,
還有 GA-8N-SLI 的內建音效,
配上這款喇叭,



跟偶之前聽了三年的 Creative 7.1 聲道的音效卡比起來,


聽不出來有什麼差別,
那些軟體微調的差別要大得多了.
真的有差...如果沒差的話做卡的那些廠商就沒搞頭了~
好跟壞一聽就有差別~~ 條件是要用好的喇叭或耳機比較容易分辨差別, 如果是用爛的喇叭就真的沒差了....
我的技嘉主機板內建的底噪驚人,破音,不能忍耐,
但另兩個華碩主機板,與幾百元的Creative音效卡比,
功能少很多,但音質差不了太多.
我是不會去花幾千元投資高階音效卡,
而是乖乖的買正規的訊源+擴大機+音響喇叭,
比較耐聽,也比較耐用.
接上耳機差異就很明顯,主板內建的有些推力很弱,
用耳機聽起來聲音很小,也有雜訊的聲音,低音也全沒了.
像sb live(已經好幾年前的產品) 接耳機效果就非常好
入手X-FI是近幾個月的事
因為舊的Audigy已經算是有年代了
加上最近電腦一次大升級(有四年沒升級了)
所以Audigy卡的金手指已經有些剝落或是接觸不良
音質也沒像以前那麼清了
不過喇叭依舊是創巨DTT3550(也是有年代了)
DTT3550是5.1喇叭加擴大機(支援同軸 光纖輸入 數位輸入)
價位那時買在一萬左右

回到正題
X-FI的外包裝跟以前音效卡有很大不同
是包覆式的 阻絕電腦內部電磁效應的影響

對於有在玩音響的人相信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電磁干擾會影響聲音

在玩魔獸的時候 聲音的強弱遠近很清楚
比起以前Audigy有更佳的表現

加上支援多種功能設定

X-Fi Crystalizer 使用 Creative 硬體音效處理能力的擴充位元深度,增強標準 CD 或 MP3 的細節內容和最震憾的部份(這部份內容原本的效果要差許多)。這種增強對那些起伏很大的音樂最為有效,以前此類音樂一般不會很真實的表現出來,以免出現失真。X-Fi Crystalizer 使此類音樂重獲新生,不但能很完整的表現出來,還能避免削波(摘自X-FI說明檔)

X-Fi CMSS-3D 設定可以自己調整喇叭的環繞的模式

還有像是THX的設定可以讓你調整喇叭的位置與遠近 聲音的大小

這一些的功能算是與該卡的價格是成正比的
我有找到一篇還不錯的文章,直接貼上來讓大家參考...
用一個最現實的角度來看吧...那些音效卡的硬體商如果賣得產品跟主機板上一樣
消費者為啥要另外花錢,而且我是硬體廠商的話我也退出市場算了
一些高階的主機板的內建音效可以達到某些低價位的音效卡
我相信內建音效的技術會越來越好但是獨立音效也會進步

什么是HD Audio
  HD Audio 即High Definition Audio,意思为高保真音频。作为IT行业第一个广泛推广的规范,AC'97在面对新的DVD-Audio、SACD等高品质多声道的音乐编码时显得有些老了,虽然进行了三次大的版本升级但依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改变这个局面,2004年4月15日,Intel与全球其他80多家企业一道开发了一个新标准,开发代号为Azalia,标准推出后不久改名为HD Audio。HD Audio具有高弹性、机动性、低成本、高稳定性等特征,并且预留充足的升级空间,这一切将能够令其得到快速普及。
[编辑本段]HD Audio对比AC'97
  1. 采样规格
  AC'97在前期历经过3次大的修改,AC'97 1.x为固定的48kHz(hertz)采样输出;AC'97 2.1:扩展了部分音频特征,开始支持多种采样率输出以及多声道输出;AC'97 2.2:更加完善和扩展了部分音频特征,开始支持S/PDIF输出。S/PDIF即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索尼飞利浦数字界面。
  AC'97 2.3是AC'97的最新版,支持扩展音频技术,多种取样率(8、11.025、16、22.05、32、44.1和48kHz)和多声道,增强升级支持,可选S/P DIF数字接口,扩展配置信息等。专用的立体声输出(Line Out),附加的立体声输出(Aux Out)可配置为线路输出、可选耳机输出、可选4或者6声道输出。可选18Bit或者20Bit的DAC和ADC,可选的音调和等响度控制,3D立体声输出增强。
  即便是最终版,AC'97在规格上还是远远不及HD Audio,为了最大限度获得“真实细腻”的声音,HD Audio的音频处理规格提高到了32bit/192kHz。这包含两个概念,前者是采样精度,位数越多,可供声音描述的数据量就越丰富;后者则代表采样的频率,频率越高、间隔时间就越短,所获得的声音就越细腻流畅。在实际输出时,HD Audio也能够达到24bit/192kHz,这样的水平,在规格上已能与采用DSD技术的SACD播放机相匹敌。相比之下,现在CD-Audio技术的规格为16bit/44.1kHz,DVD-Audio的标准也只是24bit/96kHz。
  显然,HD Audio在采样方面的高指标让它可以轻松完成DVD-Audio、DVD-Video、CD-Audio的音频回放。Intel最初打算让HD Audio也支持SACD音频标准,但PC上的DVD-ROM在物理上并不支持SACD碟片,且实现DSD功能的编码/解码芯片成本高昂,所以Intel最终放弃了这种做法,也许只能等到时机成熟后(如蓝光DVD普及之后)才会在未来的HD Audio版本中加入。
  2. 解决了SRC问题
  AC'97不但将SRC带入了集成声卡,也带入了按照此规范设计的独立声卡里。HD Audio的SRC问题是一些玩家最为关注的,在我们收集资料时,大多数的资料或语焉不详,或含糊,一些更是完全没有提及。
  实际上HD Audio规范已经解决了SRC问题,或者说通过驱动,已经可以完全绕过SRC问题。过去由于非最终版的各个AC'97版本规范都采用固定48kHz输出,因此普通44.1kHz采样规格的音频(譬如CD),就必须通过移位或抖动来实现44.1向上提升至48kHz规格的输出。这样一来必定会出现音质损失。
  在Intel的官网上我们没有获得更多的资料,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最大的主板集成声卡芯片供应商Realtek身上。从Realtek的芯片资料上,我们看到了芯片规格的特性。为了解决SRC问题,ALC888S能够提供44.1 kHz和48 kHz两种采样规格,通过分频以及倍乘支持更多的拓展频率。也就是说,即便碰到44.1 kHz或48 kHz,又或更多的其他规范下的采样率,也无需通过转换,可以以原来的采样率转换成模拟信号直接输出。
   3. 数据通道
  ICH6是首款可直接支持HD Audio的南桥芯片,我们便以该平台为例介绍HD Audio的整套硬件架构。从上图可见,HD Audio方案中的CODEC芯片为关键部分,它通过专门的“Azalia Link”总线与ICH6的控制逻辑相连,而这条Azalia Link可提供高达48Mbps的单路输出带宽和24Mbps的单路输入带宽,硬件厂商可根据需要拓展为多路连接实现更高的带宽!而AC'97标准的CODEC则是通过“AC-Link”总线同控制逻辑相连,该总线仅能提供区区11.5Mbps的总带宽,明显少于HD Audio系统。高接口带宽的作用在于可以输入更多的数据量,这是HD Audio真正实现高采样精度、多声道输出的先决条件。此外,HD Audio还引入动态带宽分配机制提高带宽的利用率,高精度的音频数据流可占据更多的总线资源,而精度较低的音频数据则少些,由此提供近乎完美的听音体验,这一点也明显优于AC'97的固定分配机制。
  4. 多音频回放系统:
  除了堪称豪华的采样率和回放精度外,HD Audio在多音频流回放和输入方面同样表现杰出。HD Audio的音频接口具备所谓的接口路由和自动识别功能,一部采用HD Audio音频系统的PC机可同时输出四路互不相关的音频,彼此之间互不干扰,这样便能让PC同时处理不同的音频应用。例如,可以通过音频线/无线网络连接客厅的音箱;同时可通过连接在HD Audio声卡上的多媒体音箱回放游戏中的音乐特效;接着再借助耳机来聆听PC中播放的MP3音乐……倘若还想通过麦克风与远程网络上的朋友交流,HD Audio也可以应付自如。这些应用可在同一时间进行,用户好比拥有多个独立的音频设备,同时进行多项音频相关处理便不再是个问题。
  5. 更多的音效支持
  中高档声卡都有自己的音效技术,如创新公司的EAX系列和傲锐的A3D,这些音效技术其实都是函数库的集合,这些函数提供特定的计算模式,通过运算模拟出极具空间感的立体音场效果,用户因此可获得极佳的听感体验。譬如,使用品质不俗的耳机聆听声卡所输出的雨声,倘若声卡的音效技术足够优秀,便会使听者认为雨声不是来自耳机,而是外界真的下着雨。这样的情况也许只会出现在高端音频系统中,期待廉价的AC'97达到这样的效果自然不切实际。因此,Intel将音效技术作为HD Audio的要点,它与杜比实验室合作为HD Audio融入了先进的音效功能,由此提升PC的音效体验(杜比方面我们单独论述)。
  6. 硬件支持杜比音效技术
  AC'97软声卡在音效方面的能力一直比较欠缺,CODEC自身并不支持多余的音效技术,而只能通过软件支持,依靠CPU运算—AC'97软声卡口碑不佳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此。Intel决心让HD Audio摆脱这种情况,为此它与杜比实验室密切合作,让HD Audio可在硬件上实现Dolby Headphone、Dolby Virtual Speaker、Dolby ProLogic Ⅱ、Dolby ProLogic Ⅱx和Dolby Digital Live功能。这样,符合HD Audio标准的CODEC芯片便具备一定的音效处理能力。当然,具体的编码和解码运算还是得由CPU负责完成,CODEC只是提供一个输入/输出的接口而已,这样对CODEC芯片不会造成什么负担,在技术上也易于实现。唯一的缺陷在于:HD Audio先进的音效功能也许会对CPU造成一定的负担,但这对CPU厂商来说显然有利无害:HD Audio或许能够有效拉动高端CPU的消费需求,成为PC工业增长的又一动力。
  7. 更人性化的音频接口
  为了让机箱前面板的音频接口发挥作用,我们就必须借助信号接线将前置音频面板与HD Audio CODEC提供的专门插针连接起来—从物理上看,HD Audio与AC'97 CODEC的音频插针没有什么差异,但其中有几个针脚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中我们可看到,连接插针的1、3、5、9针被用于音频输入/输出连接,6、10针则用于返回自动检测的结果,这样在前置面板中HD Audio也实现了“即插即用”功能,用户连接音箱、耳机、麦克风之类的设备就显得非常方便。

结语
  从规范对行业的影响力看,HD Audio还不及AC'97,但是从我们的分析来看,HD Audio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如果进一步将影响力拓展至更宽的领域内,相信整个产业的进步也是可期的,毕竟在规格上,HD Audio有着更明显的优势,而这也体现出了规范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从我们以往的应用与测试成绩看,即便是最高端的集成声卡,在RAMM测试时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希望通过HD Audio板载声卡达到某某价位独立声卡的表现品质的想法或许会落空。并且从硬件角度看,没有I/O控制以及DSP硬件的软声卡在性能上尚不能与独立声卡匹敌。如果未来出现更高码率规格的音频,说不定集成声卡在此处会出现瓶颈。如果您对音频有较高要求的话,我们的建议依然是购买独立声卡。
qawser wrote:
內建音效也是有分等級...(恕刪)


請問前輩一個問題

小弟我目前也在看ONKYO的音效卡

因為主機板本身也有S/PDIF輸出

如果換成ONKYO SE-200PCI使用S/PDIF輸出到擴大機的話

那音效是否會比主機板內建的更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