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PSU廠沒說的秘密 _ OCP 與 實際最大供電量 的關係

eanck wrote:
以常用的18 AWG為例,耐流值從3~7A都有,有廠商宣稱某些規格的線可達10A,
但若要對應10A,用16 AWG的線還比較適宜。

極限傳輸情況: 雙8PIN都滿載
150*2 =300 W
300/3=100 W
每組黃/黑線承受100W ,約 8.33A,這值堪憂啊。


有人問我這3~7A哪邊來的? 怎麼和市面上賣的電線的規格差很多?

這邊要解說4個觀念,
[1]耐電流多少是看"相對"溫度,不是看線材上印的耐溫值。
廠商公佈的數值,測試環境多為20~30度,
然而一年4季中,台灣夏季某些城市可以超過35度,
其它國家的某些城市甚至可以超過40度,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室內沒有空調,機殼內的溫度會是多高?

[2]psu的線材用的是多芯線,並非單芯線,股數大多超過30,
對交流電而言,雖知有"集膚效應",同是18 AWG,芯線愈多理論上阻抗比較小,
但線愈細也愈容易燒斷。
再者,電流並不會均勻分佈在每根芯線上,可能會過於集中在某一條線上,
一根熔斷後就會加重其它芯線的負擔,
相同電流下,當第一根熔斷後,剩下的會一根斷的比一根快。

[3]劣質的線材,銅中會參鋁,
阻抗比較大,廢熱高,溫度上升快,
熔點也比較低,這些都代表芯線更容易熔斷。
(包覆材上只會印著溫度上限,不會告訴你每增加1A會上升幾度。)

[4]接頭裡的端子接觸面也有耐流值的規範,
接觸面若只能承受6A,銅線與包覆材就算能承受到30A,
整體算起來還是只有6A,
且接觸面若生鏽,耐流值會隨之下降,原因為廢熱。


上述[2][3]看看就好,因為融斷的溫度遠高於外面的包覆材,
實際要注意是芯線裸露後造成的潛在諸多危險。



psu輸出端的線材,選用的耐溫等級常為80度,
如以夏季機殼內為50度計算,
相對溫度只剩30度,
故"3~7A"是綜合使用環境、各種規範與幾個前輩的經驗而來的。
用尼龍網美觀好看賣像就好
如果用心讓內在的電線品質提升耐用,沒人看得到

所以自然就是如此

而且耐用的話,銷售量就不好了,當然要控制在一定年限或流量到了就壞掉

說來說去,還是商人以營利為目地的把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