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散熱膏的選擇,不一樣的情況(已經爬文)

CPU金屬頂蓋上的小洞簡單講是通氣的,讓頂蓋內部空氣因受熱膨脹後可以洩壓,同時也避免頂蓋因熱脹冷縮變形。
一般都是在頂部或側邊開孔。
Neilwu wrote:
CPU金屬頂蓋上的...(恕刪)


這是因為i7 比較熱所以要開孔 ?
我的i3 就沒這個孔
不過開孔要開在側邊會比較好
音浪太強~ 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
Neilwu wrote:
CPU金屬頂蓋上的小洞簡單講是通氣的,讓頂蓋內部空氣因受熱膨脹後可以洩壓,同時也避免頂蓋因熱脹冷縮變形。
一般都是在頂部或側邊開孔。

其實只對一半,金屬封裝過程排氣用而已,封裝完成就不會有內部空氣了…。
我是使用AS-5 在 很老舊熱得要命的的P4 3.0上 因為之前用那款賺石奈米 每半年就要重塗一次反反覆覆買了4次小針管包裝的
每過半年溫度又飆到9X~99過熱保護重開,買了AS-5 塗上去後一勞永逸...!!!使用中 玩遊戲 溫度都在最高64度~待機36度
題外話: 那隻AS-5 買了五年擠了一次後 都沒再用 最近有朋友需要使用送他 結果都沒乾掉!!好神奇!? 3公克 $290?$390?有點忘了

======『為什麼導熱膏必須維持黏稠度? 一旦乾掉就必須更換。』=====
這是另外一個要點,學過 材料學 和 微觀物理 的人才會懂的,
因為鋁、銅、矽在隨溫度膨脹、收縮時,
縫隙的大小、位置也會隨之改變,
導熱膏有黏稠度就能跟著縫隙變化型狀,緊緊抓著兩個"界面"。

========== 補充說明: =============

簡單的說,
塗厚一點(0.5~1mm)是有利於高溫時的導熱效率,
但是你想塗的再厚一點卻是沒用的,因為cooler一壓下去,壓力愈大就會將導熱膏壓的愈薄,
超過1mm的部分都是浪費。

======
1mm的導熱膏是相當厚的,cooler壓下後,導熱膏的厚度大多低於0.3mm,
當DIE(chip)上有銅蓋時,只需要在銅蓋上 DIE (chip)所在的區域大略塗 1mm就夠了,
不需要整塊銅蓋都塗滿。

當DIE(chip)上無銅蓋時,在整個DIE(chip)上塗 0.5mm即可。
我個人只用
PROLIMATECH PK-3 和Arctic Cooling MX-4 ,還沒發現有比這兩個更好用的

AS5 我也有用過 但還是輸上面兩款

eanck wrote:
======『為什...(恕刪)



----------------------------------------------------------------------------------
======『為什麼導熱膏必須維持黏稠度? 一旦乾掉就必須更換。』=====
這是另外一個要點,學過 材料學 和 微觀物理 的人才會懂的,
因為鋁、銅、矽在隨溫度膨脹、收縮時,
縫隙的大小、位置也會隨之改變,
導熱膏有黏稠度就能跟著縫隙變化型狀,緊緊抓著兩個"界面"。
-----------------------------------------------------------------------------------

剛剛稍微google了一下, 熱膨脹係數大概是 10 X 10-6 m/m.k
就算溫差40C, 小空隙的位移量應該也是在微米等級. (銅片跟矽晶片之間的溫差應該會更小)

http://www.dowcorning.com/content/publishedlit/11-1712-01.pdf

第5頁有張圖可以解釋散熱膏的功能, 只要散熱膏裡面的 particle size 夠小, 就算表面的空隙位移, 散熱膏還是可以跟著移動去填補空隙.

散熱膏的功能應該不是去"抓著"兩個界面, 應該是去填補這些空隙.

我的結論是, 即使散熱膏乾掉,(印象中,有的散熱膏, 設計出來之後, 就是要讓它過一段時間就讓裡面的溶劑乾掉, 導熱效果會更好) 只要 particle size 夠小, 對於散熱的效能應該是沒有影響.


yaotsan wrote:
剛剛稍微google了一下, 熱膨脹係數大概是 10 X 10-6 m/m.k
就算溫差40C, 小空隙的位移量應該也是在微米等級. (銅片跟矽晶片之間的溫差應該會更小)

http://www.dowcorning.com/content/publishedlit/11-1712-01.pdf

第5頁有張圖可以解釋散熱膏的功能, 只要散熱膏裡面的 particle size 夠小, 就算表面的空隙位移, 散熱膏還是可以跟著移動去填補空隙.

散熱膏的功能應該不是去"抓著"兩個界面, 應該是去填補這些空隙.


你唸書一知半解,所以倒因為果。

因為導熱膏可以"抓著"兩個界面,才能在間隙變化時填補空隙,
第5頁正好可說明這個現象。

你以為微米等級的位移量很小嗎?
真正必須重視的是"完全接觸的面積比例",
如果導熱膏無法"抓著"兩個界面,假設因為高溫而下降10%接觸面,你就少了10%傳遞面積,
第5頁也說明了這個原理。



yaotsan wrote:

我的結論是, 即使散熱膏乾掉,(印象中,有的散熱膏, 設計出來之後, 就是要讓它過一段時間就讓裡面的溶劑乾掉, 導熱效果會更好) 只要 particle size 夠小, 對於散熱的效能應該是沒有影響.


有黏稠性的導熱膏才能確保有形變能力,像黏土一樣。
你說"讓裡面的溶劑乾掉",
部分產品為了確保第一次塗抹時容易施工,所以廠商提高了溶劑的比例,
要達到最佳效果是必須先揮發掉一部分,
但不是如你想的要完全揮發完。

eanck wrote:
你唸書一知半解,所...(恕刪)



散熱膏裡面有哪些成分可以"抓住"這些介面? 有黏性嗎?
yaotsan wrote:
散熱膏裡面有哪些成分可以"抓住"這些介面? 有黏性嗎?


你去摸導熱膏時會不會黏你的手?
可以問一點有深度的嗎?

而且你連"介面、界面"都搞不清楚定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