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oru.liu wrote:
我想你是想說 電風扇...(恕刪)
呃~這是先建立模型來驗證上面所說利用壓縮空氣可以降溫的說法
既然有人同意流動的空氣是屬於壓力的不同產生
等模型驗證結果出來再來縮小範圍進而驗證壓縮空氣是否可以用來降溫
請問思考流程上有無錯誤?
當然,這是有個很多漏洞的模型,包括你說的絕對密閉以及其他的例如電風扇會不會產生廢熱導致室溫上升
或是套房的溫度不足以代表室溫的整體溫度,必須包括房子外面溫度才是等等,或是溫度會隨日照而和室外做熱交換等等
對於結論,我沒做過實驗,無法置喙,只是有人真的去做實驗出來,你願意去相信結果嗎?
kaworu.liu wrote:
不可能吹一吹溫度會下降 假設在完美的密閉空間 給你10台工業用電扇好了 溫度30度 你怎吹也不會變20
對於把密閉空間當作是個系統來說,是
但是對於風扇前面和風扇後面有流動空氣的部份呢?
這個議題是對於CPU還是機箱溫度實測溫度,還是機箱加CPU整體做熱平衡,用算的去算出來的溫度呢?
小弟仍是有些許不解....
http://forum.gamer.com.tw/C.php?bsn=60030&snA=200675&subbsn=0&page=4&media=0#1218670
timerinss
(vino)
※ 引述《c7476512 (悠閒懶貓)》之銘言
> 這樣看起來意思還是不變阿.....
> 結論還是說效能差.....
> 水冷要比室溫低 也有點困難吧
> 水冷也是依靠空冷散熱的不是嗎?
> 只是熱量帶離的速度變快罷了
水冷跟空冷 不先下比較完整的定義
很容易陷入混戰
單就水冷跟空冷相對來說
空冷幾乎是相對效率差
因為相同時間下,(熱量帶離的速度變快)應該就等同"效率好",對吧?
回頭說定義
水冷是指哪種方式的水冷......
大型冷氣機的水冷
正如s199077329(2501)大大所說,其蒸發是開放式
任由水分蒸發帶走汽化熱
(水在室溫下仍然會蒸發,且同單位帶走的汽化熱同沸騰時帶走的)
所以
高中物理寫"一般來說熱量由溫度高處往低處傳遞"
(侃侃)版大有寫到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量不可能自發地由一較低溫處傳向另一較高溫處
也因此大家都認同再怎麼散熱,都不可能比室溫低
但是熱量傳遞我僅知兩個例外......可以由低處往高處傳(所學有限......,不足之處,抱歉了!)
1.作功
2.相變化(氣溫30度,水溫29度或31度都可能蒸發)
冷氣機是1跟2都用上了
於1.是作工加壓工作氣體(冷媒)成液體
於2.冷媒於室溫蒸發成氣體,帶走熱量
然後1.2.循環(簡化很多,畢竟不是上課),使室溫比大氣溫度低
但作功也都是利用特殊液體的相變化來使熱量由低處往高處傳遞
至於致冷器......,所知更少......不敢寫
接著
水冷要比室溫低
是"很困難",但如果工藝技術高,說"有點困難"倒也是可能
利用相變化的"水冷"是有可能達成"水(空)冷要比室溫低"(後敘)
但,這樣似乎不單純是水冷或空冷說
可是若有人硬要說他算是水冷(畢竟用到水)也不能算全錯
要說這是空冷,也一樣不算全錯
(不算全錯,也不算全對,唉......!自己跟自己打混戰了)
名稱定義上,"汽冷"可能比較適合一些
而(承前之"後敘")
溫度不變下有利水的蒸發之條件有
1.濕度越小(或說水氣體分子在大氣中的含量越少)
2.壓力越小(水氣體分子壓力越小)
於是
真空沯就誕生了(熱導管)
真空銅管內含些許液體
於銅管底部和CPU接觸使真空銅管內部的液體(不一定要用水)蒸發
此種蒸發速率會快上數倍(低壓,低分壓.濕度低)
熱量帶走快
氣體水分子上升到真空銅管頂部再遇冷凝結成液體(熱空氣上升,升到高處的熱空氣加熱比底部慢),之後液體沿著銅管因重力作用而流下至底部(有點像地球的大氣系統)
如果作出的真空銅管內部空間夠大且超低壓
這種不純的水冷方式
要做到水冷要比室溫低(發熱中的CPU比室溫低,但低不了多少)
是"有可能的",(540倍)
但現今工藝下,粗估重量會超過20公斤......,甚至破百......
拿來研究是還好,但要拿來真正使用,不但要密閉好,還要非常小心別壓壞CPU
可說是沒實益
綜合以上,再回到前面語恩大大說"要從櫃子拿"
如果是20公斤等級以上的......絕對是耗事耗時耗體能,光要裝上就暈了
我是很想說這不算空或水冷(可以說是汽冷,氣與汽不同)
但這種大型傢私,做得好是有可能打敗只靠一百台風扇散熱的
畢竟水一蒸發,540倍於只差一度的水的熱量差
超低真空,完美密閉,不壓壞CPU......條件嚴苛
目前工藝做得出的來是沒實益沒市場
但不是"不可能"
看過網路上許許多多神人的創意配上"超牛的意志"
我相信來越多人跟我一樣
說"不可能"的次數一直在減少
如果我學識有限的發言有不足或錯誤,請各位大大更正指教,
有讓大大不舒服之處也請多多海涵(因為有些用語是慣用語,易得罪人而不自知)
我們參與討論的目的
是著重在"有可能性",等"未來有可能會更好"的期待下
請諸位大人們,鞭小力一點
chiyenms wrote:
會有人這樣想的話,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