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台灣網路環境(IP Peering)http://blog.urdada.net/2009/03/24/197/
節錄一段文章
以香港為例,香港網路交換中心 (HKIX) 就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HKIX 的平均流量高達 40-50 Gb/s
這是日本 JPIX 的流量圖,平均流量高達 75Gb/s 以上:
然後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情況,有中華電信在背後當黑手的 台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TWIX) 的流量是這樣的:
你沒看錯,TWIX 的流量平均只有 3Gb/s
TWIX 的線路連接情況可以從 TWNIC 的「連線頻寬查詢系統」查詢,簡單的說,TWIX 與各大 ISP 都有連接,但是擁有最多內容的中華電信卻只有 1Gb 的小水管連接到 TWIX。由於需求遠大於供給,逼迫各 ISP 必須直接拉線跟中華電信購買頻寬,以滿足自己的用戶所需
就國際上的慣例而言,兩家 ISP 互連 (peering),會由淨流量輸入者付錢給淨流量輸出者,所以擁有比較多網站內容的 ISP 就有可能賺取這樣的 peering 費用
花錢買 peering 或許是合理的,尤其中華電信擁有國內最多的內容(因為用戶多),但重點在於要花多少錢,中華電信的定價是否合理呢?
實際上來看,中華電信是三頭賺的:
網路內容業者(ICP)為了讓自己的網站用戶能有比較好的網路體驗,怕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必須花大錢租用中華電信的機房,把自己的網站 colocation 在中華電信
其他的 ISP 業者為了讓自己的寬頻用戶可以很順暢連結放在中華電信的網站,所以也要花大錢跟中華電信買頻寬
更重要的是,HINET寬頻用戶付了不算便宜的上網費用,卻造就了中華電信這樣的寬頻龍頭怪獸,並讓中華電信拿著當武器去壓迫其他 ICP 及 ISP...
依照 peering 的國際慣例計費方式,ISP 業者如果能夠爭取到比較好的內容業者,或許可以減少一些與中華電信 peering 費用,所以 ISP 業者就會盡力去以優惠價格爭取 ICP 內容業者進駐,ICP 得到扶持後,才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服務給寬頻用戶,這可以使得寬頻用戶、ISP、ICP 三者間產生正向循環,這樣才能扶植網路內容產業的蓬勃發展:
a24976440 wrote:
日本的上網速度大家都...前陣子有看到報導,中華電信是說雖然國民所得不同,可是建構網路的成本是一樣的(恕刪)
好奇怪?成本只看設備而已嗎?薪資成本才是一家公司最大的負擔吧,設備會折舊攤平成本的阿
難不成華電的員工領的也是跟日本員工相當的薪資水準嗎?
況且中油都在喊維持鄰國最低價
華電怎不敢喊?都已經說了是日本的兩倍價位,才只有降5%!!
而且降價都選擇使用人數最少的在降根本失去真正降價的意義
為何不選擇同速率皆一同降價?
看了這麼多年降價的過程還是一成不變,這樣的企業根本是袂著良心在搶奪人民的錢
不然說說這次降了5%後還貴日本多少好了....
還有電路費都故意不說,就不降,看看網路費已經比電路費低了多少了?
NCC這招只降網路費可以說在維護華電的收入財源,讓其他家ISP陷入財務危機吧
(想到建構網路也要挖馬路吧埋管線吧?難不成台灣挖馬路的林林總總成本也跟日本一樣的成本嗎?華電這樣講講就算了嗎?任何兩家公司規模都不同了怎可能成本會一樣?何況還是不同國家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