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123456d wrote:
ps.理論上民營業者要出國的網路封包應該會被中華的gateway擋掉,但民營業者如果用中華的線路去申請中華的固定IP(反正現在已經很便宜)當做proxy server做為封包出國的跳板,那成本絕對絕對比海纜頻寬要低很多。反正國內流量已經不管制,業者要建多大的國內互連頻寬都沒問題(一次性費用),後續流量成本就可以轉嫁中華,繼續吃中華豆腐~~~,...(恕刪)
這論點似是而非,實際上行不通
只有不懂網路的人才會上當....
科學分析:
1.根本沒省到
根據 2013 年新聞報導:
中華電信應NCC要求,先後調降互連費用多次,從早期1MB每月約3,000元,降至1,480元,去年再降3次,目前每1MB互連費用600元,加計中華電額外提供公共互連頻寬,互連費約降至400多元。
目前中華給別家 ISP (二房東)的 IP Peering 價格:
1MB頻寬 = 400多元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中華「固接專線」(FTTB)的價錢:
就是一般民眾、企業公司,如果要申請「固接專線」的價錢

資料來源:中華電信固接專線
1G 專線 438,700 元
1MB 頻寬 = 438,700 / 1000 = 439 元
這樣有省到嗎????????
同樣都是 400多元,完全就沒省到
且申請固接專線,還有接線費,異動費。
最高也只有 1G,若要 10G、100G,要申請 10條、100條,接線費什麼的都重複計算。
反而變貴吧!!
固接專線,本來就是坑個人或企業公司消費者的。會比較貴是一定的。
2.那如果改用「家用經濟型」呢?
比方說:
光世代家用經濟型,100M/100M 固定 IP 的
申請個 100條,1000條,去當 1G、10G 用這樣子?
因為家用經濟型的比較便宜,是否可行?
家用經濟型,有集縮比,且優先權低
表面上是 100M/100M,但實際上那個區域的用戶,全部共享同一條骨幹專線,就有所謂:集縮比。
比方說:
(數據純屬假設,只是要說明 "集縮比" 原理)
那條街,骨幹專線是 1G(1,000M)
就是說:機房拉到光化箱的專線,是 1G
而那個光化箱只有 1G 專線連接
卻租了 100M/100M 給 50位用戶
總共租了 50G 出去
1G: 50G = 集縮比 1:50
集縮比,是假設:
大部分網路用戶,大部分時間,都在閒置。不是一直在傳輸。
所以才能 1G 當 50G 用。
因為有的人網路閒置沒在下載東西,沒有佔用骨幹專線頻寬,就能給需要的人用。
但是集縮比太高,網路尖峰時段,例如晚上 19~23 點、週末假日,就會發生問題,尖峰時段很多人上網,閒置比例變低了,網路就塞車了。同一區域的人,搶頻寬。
別家 ISP (二房東)如果去租中華的「家用經濟型網路」當連外的骨幹,那是行不通的。因為會卡死,集縮比的關係。
就算租 1千條 100M 的,實際上可能也只有 20 條有效果。 浪費錢而已。
總之,中華也不是傻子,給一般消費者用的網路,都是精打細算過的。
不可能會發生那種:
一般民眾,多租個幾條,就能開 ISP 的事情。
私人的社區網路比較有可能,私人社區網路多半是租 ISP 的網路,在用頻寬管理器,分享頻寬給社區的每一戶,然後每戶只需繳小小的錢,大家均分網路費用。不過那種社區網路,速度一定很慢,頂多只能看看網頁,要下載檔案,或看視訊影片就不給力了。
至於大型 ISP 要用這方法,怎麼算都沒省到,反而是貴了!
註:
NCC 提的免費互連,是有 "資格條件" 的,條件好像是:需為對方 10% 的用戶數以上。所以那種小型社區網路公司,是不夠資格的。
*****************************************************
去多租幾條中華的一般用戶網路,能自己開 ISP?
表面上這論點,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根本行不通。
租「專線」的,稍微算一下即可知道:反而貴。
租「家用經濟型」網路,對網路稍有知識的人,用膝蓋想也知道有集縮比的問題。
補充:
以上講解可能技術含量較高,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在用一個最白話的舉例:
中華給 別家 ISP(二房東)的 IP Peering 費用:是「批發價」
中華給 一般家庭、企業用戶 的網路費用:是「零售價」
大家說說,
二房東們有可能傻了,「批發價」不買,去買「零售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