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s wrote: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彰行圖名,不異我執。慎思,慎思。
真是好笑了,你引用連結內的文章真的好笑,我只是捐錢給慈濟,偶而做做資源回收,並沒有參予慈濟的修行,既然沒有參予慈濟的修行,本來就與慈濟的精神, 宗旨, 品行, 修養無涉。我也沒有要表達與慈濟的精神, 宗旨, 品行, 修養有涉的意味,那只是閣下個人的解讀而已。
捐錢給哪個組織或參與那個組織的活動不是重點,重點只在捐錢或參與活動的單一行為上。
至於不善也只是閣下個人的解讀而已,也不是閣下可以決定的。
香蕉你的拔辣 wrote:
至於不善也只是閣下個人的解讀而已,也不是閣下可以決定的。
香蕉你的拔辣 wrote:
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防的就是閣下這種人,那麼上網自然要偽裝。
amigopewo wrote: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由,誨女知之乎!」「誨」是教導、「女」是「汝」的古字,就是「你」的意思。「知」是真知,這個字不簡單,孟子講「良知良能」,王陽明提倡「致良知」,都說到本來就有的「真知」,所以不可輕忽「知」這個字。
「知之為知之」,如果聽聞道理之後,不能進一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尤其缺乏「篤行」的工夫,沒有確實去做,只停留在「說食數寶」,就不算是真正知道。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剛才說的五層工夫,尚未完全做到,就不算是「知道」,唯有誠實而不虛偽,承認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正是內心「真知」的作用呀!一般人為了面子,總喜歡掩飾自己的缺失或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趾高氣昂,表現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內心的「真知」就被泯滅了。
世上最可怕的東西,不是人不是鬼,也不是魔,而是自己的執著、妄想和幻覺,然而,世上最甜美最迷人的,也是這些幻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