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bxnzm wrote:
彼此之間在骨幹調校與連外頻寬就不會有太過顯著的落差
最後就只能在其他經營面向一決勝負
例如服務態度, 價格, 品牌經營等等

既然在 m01 發文
這塊講一點鄉民有興趣的密技好了

無線電波的微波爐頻道
可以開放低功率使用不管制
先前小弟講 last mile
數位匯流初期同樣有保留一塊電信公司線路自有的概念 (後期可能是管道空間與維運人力公共化)

TWIX 也有同樣現象
原始概念是把全國所有對外輸出的流量集中起來
這樣也許可以拿到越洋電路優惠價格
甚至反過來當老大
根本就不出錢
網路既然是雙向的
台灣對外的上行都拿去做服務了
閒著的下行批給各家 ISP 也算是物盡其用
但批售並非強制
ISP 之間還是可以依據市場機制去做互連

所以咧
P2P 這塊應用就可以做為各家 ISP 差異化服務的秘密武器
原則上 TWIX 不收 P2P 流量
ISP 如果只想當 TWIX 的米蟲
完全不願提供客戶使用 P2P
直接在合約上載明強調就好
別再跟現在一樣
偷偷摸摸亂掐頻寬

要是有電信業者想吃這塊市場
請自己建置對外連線頻寬
並提供用戶 P2P 費率

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
花了錢就是要得到比較好的服務
這點子怎樣? 帥吧


所以未來的家用有線網路
可能就不完全是用多少 Mbps 來區別計價
而是導入用戶型態收費概念
(A) 國民 IPTV 款 (ADSL/VDSL) (B) 網路成癮 P2P 款 (VDSL)
(C) 重度遊戲玩家低延遲款 (FTTx) (D) 專線款 (FTTx)
也許有
(A) 10M/1M* (720p), 20M/4M (1080p), 50M/10M (3 個 FHD 頻道同時收看)
(B) 雙向20M, 雙向50M, 雙向90M**
(C) 50M/10M, 90M/15M 200M/20M
(D) 雙向 90M, 雙向 300M, 雙向 900M
等等的費率組合
這就好像在買車
1.8 以下小型車
2.0 ~ 2.5 中型房車
3.0 以上豪華房車
每一種排氣量又有各式的配備等級

註*
10M/1M 為 ADSL 電路不限速
可能會出現距離過遠速率不足現象
但 ADSL 具有停電時
用戶自備 UPS 就不斷線特性
可做備援線路
因此應在告知用戶情況下
供裝較低速率並給予部份折扣

註**
Fast Ethernet 介面在 PPPoE/IPv6/TCP 封裝下
L7 只能跑到 93.1Mbps
在同樣月租費同樣服務品質同樣速率的情況下
標 90M, FTP 賽豬公實跑 93M, 用戶會很爽
標 100M, FTP 賽豬公實跑 93M, 用戶會很不爽

對 ISP 來說
每一路 (A) 跟 (C) 在對外頻寬的佔用假設只有 1 單位
但 (B) (D) 卻可能要佔據 20 單位以上
這種生意不大好賺, 要比照企業客戶
如果客戶同時要打 GAME 又想 P2P
那就 (B) (C) 各租一路
不然打 Game 的上行被 P2P 拖慢
那就有得盧了
vcbxnzm wrote:
3G 這件事情正是個經典案例
各家業者都花大錢標下執照
卻遲遲不願開台

政委說話了
剛好呼應小弟的觀點
雖然 iPad 支援 LTE
但台灣竟然沒法用
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 $
折舊攤提恐怕還有不小部份還沒攤完咧

其實 WiMAX 也是同樣的困境
NCC 的蛋頭學者
頂多只懂經濟學
卻完全不懂市場
才會去搞 WiMAX 獨立規格
要業者跳火坑
DVB-T2 ? 也即將是相同的故事

我猜果粉大概會看張善政不爽
覺得他是妨礙進步的老古板
偏偏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夠大
就像第二條高鐵顯然養不起來
第二套的 WiMAX 無線上網也是沒搞頭
怎麼可能又要搞第三套的 LTE?

至於時機的掌握
花店那批人可是精得很
後進業者跟著照抄進度
保證無災無禍
如果只是單純著眼於公用事業收益穩定就貿然投入
保證賠一屁股
NCC 鬧笑話也不是第一天第一次了
要怎麼看穿這件事?

其實台灣並不是沒人才
要找到懂通訊傳播規劃出正確政策的人
門檻又不高
可是 NCC 委員們占著茅坑不拉屎
手握大權卻不敢大開大闔做事
淨搞一堆芝麻蒜皮的小事情, 證明自己有做事
十足的公務員心態

如果只是為了播奧運
怎不自己把責任扛起來直接發臨時執照?
幹麻把沒製播節目能量的 HiHD 推進火坑?
還賴給新聞局來個借刀殺人?


如果這是做事情的標準
那為什麼又要求現有無線台
沒播 HD 之前不准標新執照?

五月天上康熙來了被罰
又是推說觀眾檢舉
搞得自己一臉無辜樣?

因為這些委員害怕認真做事情卻因能力不足搞砸之後
連自己的生活都不保
例如被彈劾之後
回學校教書的機會都可能喪失
所以不做不錯的心態讓整個國家的發展牛步化
旺旺買中嘉, 壹電視上路
全部拿道德大旗當遮羞布
用拖字訣混過去迴避職務
擺明要混到今年七月任期屆滿安全下莊
好趕快溜回學校逃之夭夭

這真是很諷刺
台灣是面板輸出大國
可是 NCC 錯誤的政策
卻能讓境內無法產生任何一個 Full HD 的全時電視台
頂多是實際資料量偷到靠北靠木的假 HD
而真正有心要做全時 Full HD 的電視台
卻又被 NCC 整到賠了一屁股
甚至也有電視台要跟國外購買賽事直播版權
都得專為台灣特別弄一個 SD 規格的契約版本
我的天啊

數位匯流之後
整個通信傳播產業會水平翻轉
含金量最高的產業區塊
會從底層的傳輸轉移到上層的應用
所以小弟先前在開規格
會列出 1.電視人 2.藝人 3.文創人 4.電信人 5.法律學者 6.傳播學者 7.電信學者
因為只有業界的前輩才會清楚知道市場的需求
做出正確的政策判斷
可惜現在那些蛋頭學者不只是搞不清楚市場狀況
甚至會為了保自己的飯碗自我閹割
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順便讓國家競爭力停滯不前
上周末有一則專題報導
完全點出了韓國人發展流行次文化競爭力的手法
可惜這東西 NCC 從不關心
(謎之聲:找沈春華當主委, 都強過彭芸蘇蘅)

數位匯流最大的挑戰
只在於願不願意起用敢放手做事的人而已
就這麼簡單
至於其他技術細節
都顯得不重要了
讓市場失靈的阿葡

ARPU 翻譯為用戶平均貢獻度, 是電信業界用來衡量用戶品質的指標. 與同業相比如果數字越低, 表示奧客越多生意越難做, 因此股票投資者可以藉這個數字來透視公司營收品質.

為什麼電信業界會有這個數字呢? 這要話說從頭. 幾十上百年的老牌電話公司, 通常都是用國家力量扶植起來的國營公司, 因為這是個國家級重度資本支出的行業, 一般私人企業做不起來. 就因為門檻超高, 通常單一公司的市佔率都是 100%, 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對電話公司的經營者來說, 沒有了市佔率的因素, 想要追逐獲利就只能對用戶動歪腦筋, 想盡辦法從用戶口袋裡多掏點錢出來. 其實電信業者就跟新聞台或者賣毒品的一樣, 一心想著要製造癮頭 (something sticky) 讓用戶上癮. 如何用量化數字來描述上癮程度呢? 就是神奇的 ARPU!

電信自由化, 開放市場競爭之後, 業界文化還是延續著衝高阿葡的慣性. 這下可好, 市場機制套用到電信業反而變得不大靈光. 此話怎說? 就拿最近幾天的新聞來舉例說明好了.

2012年06月26日網內免費通話 全面開戰
報導關鍵數字摘錄如下
中華電信
★方案 免購機月繳1063元,網內通話免費+上網吃到飽
★用戶數 約1090萬戶


台灣大哥大
★方案 網內通話免費+上網吃到飽月繳1201元。
★用戶數 約680萬戶


遠傳電信
★方案 月繳1173元,網內通話免費+上網吃到飽
★用戶數 約672萬戶


威寶
★方案 月繳992元,網內通話免費+上網吃到飽
★用戶數 約200萬戶


龍頭業者的 1063, 從來就不是神來一筆, 憑空想像出來的數字, 而是統計分析現有用戶通話習慣, 縝密試算之後決定出來的. 數字訂高了, 上鉤的用戶少, 阿葡拉不起來; 數字訂低用戶多了, 阿葡還是會被往下拉. 1063, 是 ARPU 最大化的試算數字. 對電信業者來說, 這就好像在灑網捕魚, 1063 這個孔目大小的網子抓完之後, 下回改用孔目小一號的網子. 因此在前一個優惠方案結束之後, 通常會繼續推下一個微調過的優惠方案, 而且常常懲罰綁約老客戶, 越晚申請越便宜.

另外一個因素是 西瓜偎大邊 效應. 一家電信公司, 整個網路的商業價值, 與網內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對用戶來說, 如果網內互打比較便宜, 而且經常需要與不特定對象通話時, 當然還是得選大品牌比較有利; 對業者來說, 用戶數越多也越有議價能力, 不同電信公司之間要互連, 大公司不但不支付電路成本, 通常都還是收取保護費的一方. 不只話務有這個現象, 數據通信更失衡, 挾用戶數以令市場. 至於這樣的市場機制是否合理, 本文暫且按下先不討論.


阿葡跟西瓜偎大邊效應兩個因素交互作用之下, 市場惡夢就來了. 主導業者每次推優惠方案, 其他業者跟進之後, 綁約到期的消費者會做出怎樣的消費反應呢? 因為主導業者品牌印象好網路價值高, 用戶通常不會跑掉, 就算跳槽跑去對手那邊的便宜費率,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不會強留; 至於落後業者這邊, 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願意為更佳網路價值多花點錢的用戶, 自然會跳槽到龍頭業者那邊去, 至於忍受較差網路的用戶, 因為落後業者強留用戶的關係, 續約留下來也可以降價.

如果從比較高的層次來看市場現象, 這就像在玩大風吹, 龍頭業者一開始跨進吃到飽市場, 訂出的費率通常都可以拉高 ARPU. 經過促銷期的用戶跳槽洗牌之後, 龍頭業者搶了對手的優質客戶, 順便把自己手上的奧客丟給對手去經營, 總用戶數還小幅提升. 長期大風吹之後, 龍頭業者就像個智慧型黑洞一般, 吸納了市場上所有願意多掏錢出來的優質客戶, 順便把奧客丟給對手, 直到平衡狀態為止. 這就是為什麼行動通信市場會從原來的三足鼎立越拉越開的重要原因.

這下糗了. 由於電信這行業資本密集, 賺的是規模經濟的管理財. 二三線的電信公司, 每個用戶的單位成本本來就比較高 (設備數量少單價高, 對外連線還要再繳保護費), 可是用戶又會西瓜偎大邊, 只好藉著削價競爭, 市佔不掉就媽祖保佑了. 明明主導業者追逐 ARPU 賺得油洗洗, 可是落後集團的對手卻只能為了維持市佔常常頻臨倒閉邊緣, 搞到年年虧損. 在 NP 號碼可攜之後, 龍頭業者的吸星大法就練得更爽快了.

龍頭業者不追求市佔極大化, 只認真經營精品市場衝高 ARPU 並沒有錯, 其實 Apple 也這麼搞. 問題在於電信這行業的選擇並不多, 難道每個人都只能開賓士車, 沒有國民車可選嗎? 最妙的是還會出現靈異事件:龍頭業者要降價, 結果 NCC 不給降, 因為對手會死光光.

電信自由化, 表面上看似市場發揮效率, 其實全部都只是假象而已. 因為市場的領先群並不追逐市佔極大化, 而是 ARPU 極大化, 落後群又在成本與網路價值上無法競爭, 惡性循環下去. 最後市場只剩下高級車跟銅罐仔車, 沒有價格實在品質可靠的國民車可選. 尷尬的地方在於, 由於有銅罐仔車的存在當樣版, 龍頭業者大可以得了便宜還賣乖, 吃盡消費者的豆腐; 網路上搞不清楚市場失靈狀況的正義鄉民, 甚至還會拿起經濟學課本教訓起這些落後業者不長進.

這個困境就跟 DRAM 業很像, 落後業者被三星欺負好玩的. N+1 的競爭設計, 逼得 +1 的落後業者必須用變動成本價格虧本搶市, 卻無法讓市場平均價格真正降下來, 嘉惠消費者. 有能力的主管單位, 會去想辦法調整遊戲規則中止惡性循環, 讓市場機制完整發揮功能. 可惜國人的命不好, 由大學教授們組成的 NCC 委員會, 只會發明 X 值這種看起來很有學問的鬼東西來強制規定費率, 再不就是一口氣打趴長途電話價格, 沒招了. 市場不是自由化嗎? 莊家幹麻耍老千啦? 賭場怕玩家贏太多的話, 應該是換個厲害的荷官才對, 大喇喇拿透視眼鏡作弊實在有夠沒水準的.

落後集團的 (A)設備採購數量少單價比較高, (B)平均每個用戶耗用的系統資源也比龍頭業者高 (因為是價格敏感的奧客), (C)因為西瓜偎大邊必須上繳保護費, 加上 (D) ARPU 又少, 四個面向都慘敗, 不虧錢才奇怪咧. 當年孫正義推 Yahoo BB, 是鑽到了銅線漏洞, 降低 ARPU 卻有效拉升用戶數字, 四個面向兩勝一敗一和, 不小心被他搞起來. NCC 真想展現專業的話, 應該要從這邊下手才對.

也許透過台銀共同採購買設備, 分拆 last mile, 拉出 TWIX, 立法禁收國內話務互連保護費, 可以讓市場變得健康一些, 但既得利益者保證會強力抗爭. 至於實際該怎麼做要怎樣配套, 考驗著 NCC 委員的智慧.


小弟最近新開一個部落格
數位匯流公民監督研究室
歡迎有意參與公民監督 NCC 的前輩先進們光臨
原則上到立院開臨時會之前
會把先前發表過的文章
以一天一篇的速度補完
就當成 open book 考題
給立委們做為質詢的火藥庫

這地方太多正義鄉民了
小弟無暇幫正義鄉民們上課
所以也就只會轉貼這篇
先說聲抱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