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wei wrote:
好奇以後光纖的速度...(恕刪)
感覺樓主也是個很有熱誠的人,而且也很有號召力,可以引出很多人來回應。
前幾篇文章有點可惜,想對於目前固網發展的狀況做些貢獻,但方向沒有弄得很清楚。
首先先提到一個名詞 叫做電信自由化Telecommunication Liberalization,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想發展電信都必須走過這一步
(除了香港等少數國家因為一開始就由私人企業受政府輔助建設網路,沒有一家獨大、把持基礎設施的問題)
這個自由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減少或是消滅既有網路基礎設施承載者incumbent local exchange carrier (ILEC),一家獨霸的狀況。
這邊說的基礎設施,涵蓋包括涵管、涵管有限空間內的線路、設備交接箱、鬧區等土地資源稀少的機房空間。
透過拆分項目並且導入競爭者租用或購買這些使用權就能夠達到固定寬頻的Unbundled access 非綑綁接入。這在固定寬頻的自由話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
目前除了北美,其他國家地區並沒有在規章上分門別類詳細記載這些。但多數國家業者都很自發性地遵守Unbundled access 精神
如德國電信和vodafone共置DSLAM設備交接箱和入戶線、前法電Orange和bouygues共用光纖入戶段。
從這最基本的一點反觀台灣的電信自由化,在固定寬頻上可以說是幾乎失敗的。
現在看到的能提供網路寬頻服務的業者,不是從頭到尾自己建設整段網路,就是必須讓用戶租用整段中華電信的接取網路,由用戶家到某一個中華機房的骨幹級別機房,再轉到該業者。
這導致幾個問題。
1.
這使得業者在新技術資本尚且居高的情況下,傾向投資老技術在上述接入段設備,以平衡整段網路建設的成本。既有基礎設施把持者,也可以繼續使用品質不是這樣理想的設備來減少支出增加收益。促成技術不競爭的市場。
因為整段接入段資源是綑綁住的,沒有任何可能,新進業者透過租用接取段部分元件搭配自身較新技術設備,快速提供服務以及提升使用品質
即使用戶察覺有異,也沒有其他選擇餘地。
2.
既有業者也能透過技術壁壘即單一服務窗口,穩住自己的網際網路服務客戶。如接入網路段才有安置維修人員,而該員遇到非既有業者網路服務商的客戶,就不會一併協助處理其他網路服務商那一端的障礙。降低用戶使用經驗。
在接入段網路是由用戶自行向既有業者承租整段設備的情況下,具有專業知識的網路服務商,並無權調閱設備設定檔,或是檢查報告。因此網路服務商只能憑既有業者的維修人員口頭敘述的問題去尋找。再次降低用戶使用經驗
或許會有人說,這是市場決定的結果,但市場畸形,是中央政府沒有盡到督導改善規則的責任。
近年來有幾個縣市已經逐步在改善這個情況,如桃園持續推行共構管線,招募引新業者建設網路。或是業者與教育網路合作,學校機房空間也能提供附近用戶光纖網路接入使用等。
但是其他縣市還是有既有業者把持,等待有一天中央政府實現真正的電信自由化。
台灣也在等待那一天,業者會真正的透過競爭、投入新技術好設備,來改善用戶的固定寬頻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