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傳一定要比較慢(20100504 08:20更新)



其實也不用看架構圖, 全世界電信廠商用的設備供應商就是那幾家, 架構也是從公版開始發展的
大家也都大同小異


cht小幫手 wrote:
你說的機房人員說的骨幹,指的應該是 BRAS 的其中1 Port 1G 只用了 700M 這樣的意思。

我還沒有看到一個光化箱或是地區交換機房的 L2 Switch Uplink 的 1G 頻寬可以衝到 700M 的,700M 通常是到了 HPER 或 BRAS 才看得到的。


L2 SW是ethernet, 肯定是光轉電的後面; 光端就已經做限制, 當然到了BRAS才看的到那樣的流量

不好意思, 雖然大家都同業, 但太離譜的東西, 還是想吐槽一下
豬年...豬頭啊... wrote:
L2 SW是ethernet, 肯定是光轉電的後面; 光端就已經做限制, 當然到了BRAS才看的到那樣的流量

不好意思, 雖然大家都同業, 但太離譜的東西, 還是想吐槽一下


我的意思是越接近用戶端的局端設備 1Gbps收容的用戶越少,越往 BRAS 靠近的設備 1Gbps 收容的月戶越多,所以在 1Gbps 的頻寬要看到平均或brust 是 700Mbps 以上的流量,就要在接近 BRAS 時才看得到,在 L3 Switch 都還不一定看得到 1Gbps 頻寬會有 15分鐘平均或brust 有 700Mbps 的流量。

這樣說好了,光化箱或大樓電信室的 VDSL Switch 串 L2 Switch 是用電介面 RJ-45 串的,而 L2 Switch uplink 都是採用光介面的。
kysf wrote:
一樣的架構做不到是不是該死?


該死也是那些只想跟在中華電信後面的固網業者先,政府都已經把寬頻管道都建好了,其他固網業者沒看到動作。

中華電信都已經在佈建郊區 FTTH 作測試了,其他固網業者呢?範圍太大用戶少回收慢,所以就準備等中華電信建好之後再要求開放出租!?

Cable 業者都可以附掛在台電或中華電信的電桿上,佈建覆蓋率超過 85% 的線路了,其他固網業者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沒有比跟在中華電信後面躺著賺舒服啊。

其他固網業者不爭氣,中華電信難道不用保護自已嗎!?等中華電信重新回歸國營事業再說吧。
cht小幫手 wrote:
我的意思是越接近用戶端的局端設備 1Gbps收容的用戶越少,越往 BRAS 靠近的設備 1Gbps 收容的月戶越多,所以在 1Gbps 的頻寬要看到平均或brust 是 700Mbps 以上的流量,就要在接近 BRAS 時才看得到,在 L3 Switch 都還不一定看得到 1Gbps 頻寬會有 15分鐘平均或brust 有 700Mbps 的流量。

這樣說好了,光化箱或大樓電信室的 VDSL Switch 串 L2 Switch 是用電介面 RJ-45 串的,而 L2 Switch uplink 都是採用光介面的。


我不覺得靠近BRAS流量比較高有什麼意義
今天限速機制關卡在哪, 就是從那裡開始流量降低的, 相同的連帶影響流量
加上每層的集縮比,自然要在core端才會有較高的流量

如果中心端流量不高, 那代表及縮比還有提升的空間.
集縮比越高, 也意味著前端流量可以放大; 當然後面還牽扯到IX這些東西, 撇開這些不談, 電路升速的確是可行的
差別只是在於成本費用, 對吧

說日本跟台灣架構有什麼不同,我覺得跟外行人講可以, 跟內行人講這樣, 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豬年...豬頭啊... wrote:
我不覺得靠近BRAS...(恕刪)


跟您比我也不是算內行的,你說的我大概了解,畢竟我是線路端的,網路 co 端的部分我也是邊接觸邊學的。

而我前面想表達的就像你說的,集縮比是一層一層的卡,並不是最接近客戶端是 1:6 就 1:6 一路到 BRAS,就祇是這樣的概念而已,是我表達的不好。

cht小幫手 wrote:
而我前面想表達的就像你說的,集縮比是一層一層的卡,並不是最接近客戶端是 1:6 就 1:6 一路到 BRAS


這1:6就是問題癥結所在
日本在VDSL SW這裡就已經1:16, 後面那些更不用說了, 所以整體是還有升速的空間

講這些都沒意義, 因為這邊多數的人要的是上行頻寬擴大
上行頻寬跟下行頻寬間的大小, 沒有一個相關系性, 同樣的急縮比下行可以接受, 上行一樣可以接受
技術上是可行的, 當然這牽扯到其它固網根中華peering的問題, 這是另一個issue

話說回來, 中華自己要先有這樣高集縮比的電路出來
ISP要不要跟這樣的電路介接, 想不想提供用戶這樣的電路基礎上的服務, 那是ISP自己的考量問題
只是看拿一類執照的那個單位, 它自己要不要做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