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唄先說圖2你認為噪音減少散熱效果增加的原因在於1.透過網面將鐮刀風扇所排放出來的空氣做了第一層切割,變成了密度較高、表面積較小的風束2.當筆面積較小的風束要穿透機殼密度較低的開孔時變得比較容易通過,亂流部分也減少噪音的產生區域就是出現在將要穿過機殼開孔時的亂流區(風阻較大)所以樓上的shoop0830大,你的狀況是一樣的,才會發現到抽風那顆拔掉外部聽到的噪音就消失了不過我不建議這樣裝的主因在於,這樣裝了以後,對風扇本身軸承的負擔會加大,因為鐮刀扇出風時的風阻提高不少在回頭看圖1這是我建議的裝法,將鐮刀扇換裝到塔型散熱器上,原本塔形散熱器上那兩顆置頂優點:1.利用鐮刀扇的高風壓快速吸入A區的惰性空氣,加速通過塔型散熱器,達到快速降溫的效果2.低轉速的後排及上排溫和的把B區最後集中的熱源帶出機殼(低噪音,且風阻也低可以延長風扇軸承使用壽命)3.上置風扇另一顆的作用在於配合顯卡自身風扇,將C區及A區鐮刀扇無法帶走的多餘惰性氣流帶出機殼外4.少裝了一顆風扇也減少了一個耗電量(省$$),效益提高這些原理其實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發現,當你一樣在一個看板下方遇到微風及強風吹過時,就能明顯的發現為甚麼強風時有聲音,微風時就沒聲音.主要聲音的產生就是來自於風切及風阻的互動.ps.機殼腳座指的是下面那張圖上主機下方銀色的東東因為你拍的看起來好像是因為沒有那個腳座又為了讓power風扇有空間吸風,所以才會建議你去10元商店買個類似桌腳防滑墊那種東西來墊高pps.1.惰性空氣指的是流動慢或者不流動的空氣2.空氣是要用"體積"去做換算的,例如一個機殼內部容積扣除占用的體積(機殼不是真空的)剩下的部分就是這咖機殼的空氣量,而進氣與出氣的體積量及速度是可以視為相等的,一味的強調快速排出機殼而加裝一堆風扇到頭來也只是進出為了達到平衡而排氣風扇的高功率對自己本身造成了高風阻、高噪音、高耗電量、高發熱.
dror wrote:看圖說故事唄先說圖2...(恕刪) 話說根據您之前跟我提過的對流這一點來講我又稍作了一點變更因為"流體力學"這玩意兒...理論不比實際重要...所以我就做了簡單的實驗把手實際的放在'兩個出風的風扇上做比較結果前扇為冷風出來,後扇為熱風出來捕手伸進去212+的前面跟後面前面結果為吸入冷空氣,後面為排出熱空氣所以原本590上面兩個風扇孔,我設置為兩個都出風不過實際體會才發現改成一抽一吸反而比較得宜溫差會有1~2度...CPU後的頂部風扇設為排風CPU前的頂部風扇設為吸風這樣也就滿足了一個冷熱循環現在聽了 dror老師一言或許我又有許多改進並思考的方向來實驗了~~~~還請今後不吝賜教...
幸村月 wrote:話說根據您之前跟我提...(恕刪) 噗!老師不敢當=.=",也只是提供一點我懂得知識而流體力學這東西,只是把"現實"給數據化了,沒所謂實不實際,而只是1+1不會等於3的道理預設的前提是機殼是關閉的狀態,打開機殼用手進去測溫是沒有意義的(你怎麼知道他冷熱空氣是哪來的&包含了那些)你上置改成一抽一吸,有好有壞,機殼內熱源堆積會出現在圖上C區,硬碟耗損會加速雖然短時間可能覺得CPU溫度降下的很快,不過長期下來排出的上方熱空氣又被你吸回機殼,只會造成散熱的不當循環(要看整體大環境)真的要測你可以裝好你的方式跟我建議的方式用甜甜圈下去燒機1~2小時再看結尾主機溫測,也可以順便量量看鐮刀扇在兩種方式下的耗電量,你就可以清楚知道我琢磨的重點在哪ps.還要注意一點,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是基本物理學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