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正名論者派』。
2. 有『莫以井窺天,寬闊世界觀者派』
3. 有 『 維護台灣傳統文化者派』
這三種人的思維各有其堅持,也無絕對之對錯。
個人不加評論。
但是,我看以上討論,心想:不曉得1,3 派的人如果遇
到汽車板的人會不會馬上幹起來,
因為汽車版經常就是"菜單",菜單" 的在問。
也不曉得 1 , 3 派的人若教育下一代時,
『若』碰到不受教的小朋友,會不會揍他一頓。
不受教的人,該被槍斃嗎 ?
坦白說,要我 follow 正名論者的作法,有點困難。
我們公司剛好有50 , 60 , 70 年次的工程師,80年次的測試員,
又有大陸工廠,剛好每類人在求學過程中,電腦方面的學習用書的翻譯,
都略有不同。大陸那邊的翻譯當然就完全不同。
那.........哪個年齡層的用語才是所謂的標準。
但是,我看他們好像都沒吵過哪個用語才是正確,像我們會對大陸說『U盤』,
大陸同事會對我們說『隨身碟,隨身硬碟』,
因為他們都怕對方誤解,都試著講對方熟悉的用語,
減少誤會的機率。
能溝通就好,比手劃腳也行。
光說台灣受到大陸的影響,還在那邊挑剔。
那開版大可曾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入侵而發過聲呢?
如最近很紅的"油切"一詞,在日本用在機械領域,意指燃料或潤滑油失去正常運作,導致機器等停擺;引申到醫療是指,肝血不足會使肌肉力量衰弱,關節潤滑變差。結果在台灣被誤導為可以消脂去油,那日本人是不是也可以發個文拜託大家不要用油切這個詞?
還有"泡溫泉"這個原本已經用了多久的中國名詞,曾幾何時,也演變成日本人用的"泡湯"。如果用字面解釋,不就很奇怪?"湯"明明是用來喝的,把人泡在裡頭?
諸如"快遞"變成"宅配"等等,還有什麼宅男、宅女、乾物等等,短短幾年內大家都耳熟能詳,也沒人說這是東洋文化入侵,反而被大家所能接受。
又如"釘子戶"、"牛"這些大陸用語,很明顯的大家也都知道是啥意思...
個人覺得實在沒必要貶低、嘲笑不同地區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義,畢竟有其不同的歷史淵源或背景。
http://www.flickr.com/photos/meiko0604/se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