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逐輕薄化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從原本還有包山包海的all in one機種,
到最近幾年逐年墮落,最後連唯一的擴充功能--express card slot
也幾乎快看不到了,
我對express槽如此重視的原因是因為:
筆電買來通常不會同時有這些端子,
比如1394(400/800)、ESATA(I,II)、USB3.0、1000Mb乙太、高速CF讀卡槽
甚至是更早期的LPT、RS232通訊埠。
這還不包含未來可能更高規的無線通訊、藍芽那些新的規格。
因此保留一個擴充槽可以讓使用者的筆電還有升級以及接駁其他新、舊設備的彈性。
一台筆電好說歹說用個三年五年不過分吧!
這期間工作、生活上遇的到的狀況豈是區區幾個USB2.0的介面就能應付的?!
新筆電開出來的規格幾乎都是巨量硬碟,然後...搭配USB2.0,
我的資料不會只存放在筆電,
想想看一堆資料透過USB2.0從筆電要搬出來得耗費多久時間?
我寧可有台不用跑很快的CPU搭配USB3.0的筆電。
該留的不留,留著那沒啥屁用的記憶卡讀卡槽不知幹嘛,
不給express槽是讓我退回桌機陣營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擴充能力的筆電除了攜帶方便外,不知還能跟桌機爭什麼。
其次是螢幕,1366x768這種爛規格就別再端出來了吧!
在有限的預算中,從 A 和 B 這兩項產品中,硬要挑選出一項。
提供你一個不同的思維:去選「整體資訊環境」
把有限的預算,拆開成多筆,去購買不同的產品
組成一個合理的、心目中完好的資訊環境。
選擇絕對不會只是「非 A 即 B」,永遠都有更多選擇的!
比如:你原先打算買 4萬的超級筆電
但是難道就不能:
1.其中2.5 萬拿來組高級桌機,有絕佳的效能,大到爆的螢幕。
或者如果你對效能沒需求(沒在打遊戲),那零組件的部份還能降低,多餘的錢就去買雙螢幕,一次看兩台!或買投影機,看影片爽到爆。
或螢幕選好一點,比如:有 3D的,有觸控的。ACER 有一台 24" 的觸控螢幕,PC 用的,一萬上下。想像一下用它來玩 Facebook 遊戲,上 Google Map,玩 Google Earth ...等等之類的,是什麼感覺。
2.剩下的 1.5萬去買平板,或12吋小筆電,方便攜帶,不用桌機時躺在床上沙發上也可以享受上網,看電子書。
甚至說平板你也可以買舊代的產品,比如 iPAD1 便宜四千元,但是 iPAD1 播不動高清影片,這不是問題,省下那四千元,去買台高級 5" MP5 撥放器,什麼格式都能播,1080P RMVB 、掛字幕那些都不是問題。
這樣一來,桌機也有了,可攜電腦裝置也有了,雙贏!
在家裡可享受高速度、大畫面,出門在外也有可攜電腦
而且不管哪一樣,都是實用,組成了一個合理性的「整體資訊環境」
這和買衣服的概念很類似,整體好看帥氣是由衣服、褲子、鞋子、配件...,整體組成的,不是說單品好看,比如買了一件超貴的衣服,結果穿破爛褲子、破爛鞋子就會好看。
市面上產品那麼多,選擇性那麼多,是可以任意搭配的。不必強求非要 All in one 不可,那付出的代價(CP值)太高昂了,不值得。
---------------------------------------------------
☆ CPU 的效能壽命,僅有 1~2年,不要去買最貴的,年年升級就好。比如今年你買了一顆3千元的雙核 CPU,速度還可以,算主流。明年花3千再去買一顆四核六核的來升級,速度兩倍跳。這會比今年一次就花9千去買四核的高階划算。因為今年雙核已經夠用了,明年不夠用有選擇權,可以選要升級或不升級。但要達到可升級,主機板很重要,AMD 會比較好升級。
☆ 桌機的記憶體比較便宜,現在4G單條也不過一千初頭,隨隨便便插到 8G、16G 都沒什麼的,付得起。筆電就不同了,筆電記憶體很貴,而且筆電有插槽限制。快不是只有 CPU 快就好耶,RAM 也很重要。
☆ 桌機硬碟便宜,速度也比較快,隨便也 2TB 一顆,放影片、A片好用。當然筆電可以外接硬碟或 NAS,但那種用法和桌機有何兩樣?
☆ 桌機可以插便宜的介面卡,比如電視卡。電視卡不僅電腦看電視好用,重要它可以預約數位錄影,錄出來就是電腦的檔案。外接式的電視卡通常貴內接兩倍,且 USB 會耗 CPU 資源。或是高級的音效卡之類的。
☆ 就算你有筆電,可能也會想要再買一台平板,因為那兩者很不同的東西。筆電的多重觸控(假設有這個東西)沒平板好用,筆電鐵板燒、風扇嗡嗡叫。平板沒風扇,熱度不高,躺床上、躺沙發可好用了,帶出去也方便。而如果買了筆電又買平板,兩者重複性就太高,不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