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從十八歲開始自己組電腦,迄今也已經十二年了。
大概是最近個案分析做多了,對數字方面的東西比較要求。

有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大概從大學時代開始,不管是光華商場、NOVA、各個論壇的組裝者還是給人建議的時候,
都不忘強調這個:「CP值」。

Google查詢網路定義的「CP值」的定義:
性價比即“性能價格比”,是用來權衡商品在客觀的可買性上所做的量化。性價比=性能/價
(capacity/price),反映了單位付出所購得的商品性能。性價比高,則物超所值,買家可考
慮出手。

根據先前的前輩在Mobil 1 的相關討論,結論是:
每個東西都有C/P值,
C是指capability(功能,性能)
P是指price(價格)

綜合以上看來CP值的公式是:capability/price

一般來說CP值大家都是說越高越好,所以在此將capability擺在分子;price擺在分母。

可是有個問題困擾我很久......................

price很明顯,不論您是在網路上訂購還是在實體店鋪中購買,對於普羅消費者而言都可以直接
用「購買價」來計算。

可是capabilit呢?

3C產品的效能如何能用精確的數字來計算?

主機板怎麼樣能夠算出「效能值」?
Apple不論是ipad還是ipod的效能怎麼算?
顯示卡或繪圖卡或許可以用軟體跑個數字來,但是影響這種數字的還包括電腦的其他部分,
例如主機板、記憶體、電腦溫度等等.....也不能算是完全客觀。而且就算客觀,那CP值是否只
限於拿來測量視覺系的硬體?

效能這種東西非常主觀,主要是因為每個消費者對同一樣東西的觀感和要求都不一樣,
例如顯示卡上面有人覺得反鋸齒的功能比較重要、有人重色彩鮮豔度,所以同一張顯示卡對不同
的消費者而言就有不同的價值了。一個主觀數值除上客觀數值.....這種數字真的能代表什麼嗎?

在光華商場逛的時候看到有個小朋友跟身邊的女朋友說:
「買這個,這個CP值高!」
只見身旁的女朋友雙眼立刻成心型電向這位帥哥,一派傾慕的樣子,我卻和店員面面相覷。
基於不想影響店家生意的立場,我沒發表議論,可是我真的很想問:
「帥哥,CP值高到底是多高?報個數字出來好嗎?」
文章關鍵字
你這樣說也沒錯,但這都只是個大約值不要看那麼重,C/P值也只不過是購買原因之一,至少我也從這些先拿來比較各方面,如果沒CP的話,那我是否要從同系統中隨機挑一種,這風險明顯高上許多,只是個參考值不要想太多,如買幕的話我可就不看CP值了,我要看品牌還有外觀,CP值高的拿來參考都符合當然最好,而且也會讓自已買東西更滿意,感覺沒什麼不好。

進階的玩家這樣比,那新玩家你要他們依據什麼,同系列你要他們選,他們還是不知道要依什麼比較,我想CP這都是OK,只怕亂用- -
這東西本來就很主觀
反正你就訂一個價格,能在這價格內買到最划算的產品對你來說就是高C/P值~
累積太多的Galgame玩不完啦~~~!
H大,CP值的意思應該是Cost/Performance才對吧

麻煩請搞清楚再PO文吧~
不論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用N/M表示的數字),分數要高不是衝高分子就是衝低分母。

所以按照樓上的定義下去看,我們買3C產品的時候應該要追求CP值低的產品才對(成本在分子,越低越小,沒人買東西追求高成本的吧?效能在分母,越高數字也越小)

呃?好像怪怪的......
torino wrote:
H大,CP值的意思應該是Cost/Performance才對吧

麻煩請搞清楚再PO文吧~

是性價比沒錯吧...

一般在說C/P值的確是樓主查到的capacity/price沒錯...
分母是所消費的金額,也就是每花一元所能買到的效能有多少去做換算!!

/=除號,所以C/P值是有其意義的...
個人認為CP值只是相對比較量化標準(並非完全主觀憑空的無意義認知)
並非絕對
實際買3C產品最重要還是預算和個人期望使用功能需求
而CP值本真的真意也是為這兩條件做為參考選購的方向吧
當然許多測試文章或店家也會以此做為產品比較和促銷的商業手段阿
torino wrote:
H大,CP值的意思應...(恕刪)


Cost擺分母的話
又貴又慢的東西CP就最高囉...

感覺預算有限的人才會去考量C/P
口袋夠深的好像只看分子...分母無視 (羨慕)

neko1983 wrote:
Cost擺分母的話
又貴又慢的東西CP就最高囉...

感覺預算有限的人才會去考量C/P
口袋夠深的好像只看分子...分母無視 (羨慕)

所以在衡量C/P值之前,要先看自己的需求到哪段...
在自己需求之上且買的起的商品在去比C/P值才是合理的運用方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