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len wrote:
每個人要求的不同但畫...(恕刪)
我是清掉Canon EOS系統包含兩隻小三元後跳進Sony NEX.
造鏡能力差很多, 所以體積重量EOS-M領先?
撇開價錢, 先看標準變焦鏡:
Sony E 18-55mm f/3.5-5.6 OSS
焦距:18 - 55 mm
光圈:f/3.5 - f/5.6
視角:28°50‘ - 76°(對角)
鏡頭組成:8 組 11 片,3 片非球面鏡片
光圈葉片數:7
最小光圈:22-32
最近對焦距離:0.25 m
放大倍率:0.3 x (1:33.3)
濾鏡口徑:49 mm
直徑 x 鏡長:62 x 60 mm
重量:194g
Canon EF-M 18-55mm f/3.5-5.6 IS STM
焦距: 18 - 55 mm
光圈: f/3.5 - f/5.6
視角: 27°50' - 45°30'(對角)
鏡片組: 11 組 13 片,3 片非球面鏡片
光圈葉片數: 7
最小光圈: 22-38
最近對焦距離: 0.25 米
放大倍率: 0.25x (1:4)
對焦系統: STM 內對焦
變焦系統: 轉鏡
濾光鏡尺寸: 52 mm
直徑 x 鏡長: 60.9 × 61.0 mm
重量: 210 克
再看餅乾鏡:
Sony E 20mm f/2.8
最近對焦距離 (m):0.2
最大放大倍率 (倍):0.12
35mm 全片幅換算:30mm
濾鏡口徑 (mm):49
鏡頭光學組成:6 群 - 6 枚
尺寸 (mm):Φ62.6×20.4 (最大直徑 x 長度)
光圈葉片數:7
重量:約 69g
Canon EF-M 22mm f/2 STM
視角# (對角) 63°30’
鏡片組 6組7片
特殊鏡片 1片非球面鏡片
光圈葉片數 7 (圓形光圈)
最小光圈 f/22
最近對焦距離(米) 0.15米
最大放大倍率(x) 0.21x
鏡頭馬達驅動 步進馬達 (STM)
全時手動對焦 支援
濾光鏡尺寸(毫米) 43毫米
鏡長 x 最大直徑(毫米) 23.7 x 60.9毫米
重量(克) 約105克
成像品質的接受程度是看個人, 以CP值而言, 不斷降價的EOS-M當然完勝, 但論體積重量, 同樣是APS-C的EOS-M是討不到便宜的.
說實在, 在Sony三年前的MILC策略成功以後, 在上面投注的開發資源不可同日而語.
Canon在單反系統還遙遙領先的情況下, 目前還看不出全力開發EOS-M系統的誠意.
arclen wrote:
就是比較好,跟清不清系統沒關係
NEX 還是沒一隻如22F2的好鏡呀
這只能說是Sony沒出等效35mm的"餅乾鏡"
這是市場策略的問題
並不代表Sony的設計能力比較差
記得E 24推出時 mobile01有人拿它跟Canon的35L比較
撇開片幅的差距 結果兩者的畫質是不相上下的
35L跟EF-M 22F2比 不管價格或體積都是好幾倍的
所以35L的設計者能力明顯不如EF-M 22F2的?
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E24是掛Zeiss標的高階鏡 就跟L鏡一樣 設計上的考慮本來就跟餅乾鏡不同
餅乾鏡可以使用數位修正來修正變形以及像差
(幾乎所有的ILDC的餅乾鏡都需要數位修正)
L鏡蔡斯之類的高階鏡不行 它們必須不經數位修正就能得到很好的畫質
光是這點就使高階鏡的成本及體積降不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