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刪)-勿點-表現均衡大光圈輕便旅遊機 Canon G5X Mark2開箱簡評

Hermitissimo worte:
是啊...不止是DC...(恕刪)
為什麼有那些白痴的參數組合,所以沒辦法才拜託親屬儘可能打內閃救人,這是想不
出辦法的權宜,不可能逼大家用M去拍!


其實佳能的測光很老派,就是逆光都會測不準
雖然說說明書寫說逆光也可以測得準

不能說什麼問題,只能說這是非常老舊的測光系統,對於逆光等等都會像過去一樣只能用點測光去搭配AE-L去做校正⋯

甚至拍夜景招牌等等其他地方都容易曝光不足,動態範圍優化也很有限,就感覺很老舊相機測光的感覺⋯
都要自己手動來~

這對於發行在2019年的相機而言不可思議,
還是希望佳能能用韌體做點更新
感謝y大分享實測!這才是我們要的真實評測~~我愛誠實豆沙包阿~~~~:D
支持yuxian大的測試方式(貼近一般人使用習慣),包含使用JPG直接修圖。
Canon的目標一直很明確
就是用鏡頭規格打壓RX100
然後其餘部分盡量RX100有的也不缺
所以可以看到焦段又提升一些,光圈不變
加上伸縮式EVF後非常像兄弟機

不過缺點就是類似的體積塞入更長焦段、更大光圈
縮水的自然是畫質,雖然不比不會知道
而且SONY還是把1"相位對焦技術抓在手上
所以競爭對手在這方面是心有餘力不足

另外樓主關於動態範圍的測試是不錯
但建議加入HDR模式,SONY還可自訂HDR強度(C家沒玩過)
畢竟如果較追求動態範圍
SONY Auto跟DRO都不適合跟手機智慧HDR比較
因為手機是真的用HDR模式下去合成
所以相機當然也是要開HDR才能有類似效果
個人認為SONY開HDR 6ev效果會非常強烈
可視情況降成4~5ev看看,以避免整體對比不足的問題
所以真的不是DC動態輸手機,而是模式問題
當然手機目前單一模式強化到幾乎包山包海一拍收工是真的很方便

還有這次G5X Mark2特別強調放大倍率0.47x
這在DC規格上非常少見,以往都是標示最近對焦距離
希望未來能成為主流,畢竟對焦距離無法作為有效參考依據

RX100系列是在M3時首次強調放大倍率
https://www.sony.jp/cyber-shot/products/DSC-RX100M3/feature_1.html
日本官網特別提到24mm 5cm拍攝時放大倍率0.41x

不過RX100M6明明在50mm 10cm時有更好的放大倍率卻沒標示出來
個人推估比G5X Mark2的0.47x還要更好一些,因為我有拿M3跟M6比過
RX100M6各焦段放大倍率實測
單論放大倍率的方便性,個人覺得M6較佳
因為50mm時光圈F4.0剛好落在安全快門速度與清晰度的甜蜜點,完全不用調整

以往廣角端近拍因為過於廣角,邊角球面變形較嚴重
而且大光圈機種要縮光圈畫質才比較扎實,距離過近也不好拍生態
G5X Mark2若是在120mm才有最大倍率,那安全快門需求較高
雖說大光圈F2.8可彌補,但ISO還是容易飆高,優點是拍生態可保持20cm距離

總之選擇越多對消費者越有利
尤其這兩家造鏡目標都不同,造成特性也差不少,各有優缺

例如各機最佳放大倍率的焦段、光圈、拍攝距離比較
RX100M3~M5
24mm F1.8 5cm 0.41x

RX100M6~M7
50mm F4.0 10cm >0.5x?

G5X Mark2
120mm F2.8 20cm 0.47x
RX100 M5 並不是最新一代,都還可以抗衡
Canon 真的要加油阿
畢竟 RX100 已經出太多代了,不斷修正改進,變得很恐怖

價格還是一個考量,RX100 M7 太貴了
所以在衡量價格之後,也許還能有生存空間
不過呢,在發色上,寬動態上,對焦 (竟然沒有 DAF?) 似乎還有改進空間
而且 F1.8 太軟,怪不得 RX100 M7 跳遠焦 F2,8

結論是,樓主真的不考慮去退貨?看起來 RX100 M5 夠用了呀
don323 worte:
RX100 M5 並...(恕刪)
結論是,樓主真的不考慮去退貨?看起來 RX100 M5 夠用了呀


因為原本我買是沒打算退貨的,
所以包裝贈品我都拆來用了,
原本我真的打算用來取代M5A的,結果無法取代 囧

退貨肯定會額外付出一筆整理費不划算
不過我買價已經有偏低不少,加上送了電池,
現在退跟9/30後賣掉都會差不多價錢

所以不急,
加上我隨身機沒有24-120 F1.8-2.8這種焦段,
而M7也買不起,
所以就像M01的評測文說的一樣,
這種焦段體積也沒得選了⋯

我本身也有X-T30/GF9等對焦強悍的機身,
所以目前考量比較二難,
賣掉M5A就是表示我要忍受G5Xm2機身不好用的性能,
賣掉G5Xm2就是表示我要犧牲掉方便的24-120 F1.8-2.8。

所以目前是陷入二難,說真的很難抉擇,
畢竟M5A性能對比真的太優秀不少,很是猶豫😔
另外G5Xm2焦段方便不少,很二難

但總得來說還是得賣掉一台的,畢竟我預算沒那麼多⋯
再來仔細猶豫吧

目前膚色基本上都調好了,
只剩下測光部分以及對焦部份的接受度⋯
變成我要去適應他了

或著是需要對焦速度跟測光準確時,
就只好帶X-T30解決~
因為X-T30在逆光下表現比M5A更好上不少
動態範圍優化更佳。
X-T30也有M5A沒有的眼控對焦⋯

所以仔細想想可能還是會以隨身焦段為主考量居多~
不過就可惜了我的M5A了(設定都習慣了)
那種開機壓快門等同對焦完畢的爽感就沒了~(殘念)

不過,再多玩一段時間吧,再來決定⋯囧囧囧⋯
yuxian worte:
而M7也買不起

我是覺得除非為了外部音源輸入孔
(當初M6被所有Youtuber狂轟的最大缺點)
不然其實M6就夠了,其餘強化都是錦上添花

我是買M6取代M3,可惜買了才出降價M5A
不然M5A比較划算,雖然兩者取向不一樣

一直以來M3對我來說最大缺點就是對比對焦
所以我從此堅決不購買無相位對焦功能的機種
鏡頭部分M4、M5、M5A鏡頭都沿用,可以看出強悍之處
但相位對焦遲遲等到M5才放上
又偏貴許多卻只能得到同樣畫質,實在買不下去

所以M6出來看到改良的一鍵彈出EVF、下翻90度觸控螢幕、200mm焦段
心中小惡魔作祟就敗下去了,但之所以說取向不同
真的就是大光圈vs長焦段之戰,不過日常來說前者更泛用
看到M5A出來真的捶心肝,這台才更適合取代M3,價位又合理

想要功能、性能上取代M5A
對我來說只能上M4/3以上片幅、搭24-70mm F2.8大三元鏡
但這組合的重量跟價位我又承受不起,所以M5A是無法取代的

而M6的大光圈缺點很好彌補
手機都有F2.0以下大光圈
或者找台微單搭大光圈定焦鏡也行
M6的貴在我看來就跟旅遊鏡的貴差不多,勉強能接受
C家跟P家推出的則是相對便宜的選擇
少掉的當然是相位對焦跟稍軟一點的畫質
還是那句,消費者依需求選購即可

個人夢想中的1"DC規格是
18-50mm F1.8-2.8
50-200mm (光圈盡量別太小就好)
然後畫素降成16MP比較適中
相位對焦當然是必需的,還有好用的一鍵彈出EVF

未來手機如果有辦法用上1"感光元件
18-50mm焦段是可以用3鏡頭搞定
到時1"DC就只剩50-200mm這個市場
SKAP wrote:

我是覺得除非為了外...(恕刪)

感光元件越大鏡頭越大,
光圈越大鏡頭也越大,
尤其望遠的大光圈鏡頭更不會小。

感光+鏡組能塞入手機甚至還塞三組三焦段,
那相機廠的光學技術都可以包一包了。

倒不如說相機廠的處理器該升級了,
但耗電與廢熱也是問題。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orte:
感光+鏡組能塞入手機甚至還塞三組三焦段
那相機廠的光學技術都可以包一包了

所以我說的是18-50mm這焦段範圍未來有可能

最早用上大感光元件的應該是Nokia 808 PureView
1/1.2" F2.4,但鏡頭體積相當厚
松下CM1用上更大的1",是靠伸縮鏡頭來減少關機時的厚度
不過這2款都有一段時間了,設計方向也不是走輕薄路線

近來的新手機加入OIS、更多鏡片、光圈更大
三星還有可變光圈,卻大多保持輕薄優點
尤其華為P20 Pro主鏡頭做到1/1.7" 27mm F1.6
比起以往確實是有進步

我認為在其餘規格幾乎提升到極限的狀態
感光元件尺寸還會慢慢提升

而大光圈鏡頭的話,從單眼鏡頭來看
其實FF最容易做薄的是50mm F1.8
C家APS-C有22mm F2.0餅乾鏡
P家M4/3有20mm F1.7餅乾鏡
不確定1"能最薄的大光圈焦段是多少

但RX0如果拿掉螢幕、電池、防水防撞構造
看起來感光+鏡組似乎也相當小,改良一下應該可以放到手機上


近來VR設備較為流行
也出現使用菲涅耳透鏡的產品
雖然會減損畫質,但不知道能不能應用到手機鏡片上?

如果上述綜合起來
18-50mm焦段中提升到1"並保持輕薄的可能性依然有
較難做到輕薄的焦段也許做不到1",但也能從超小片幅稍微提升
SKAP worte:
我是覺得除非為了外部...(恕刪)
看到M5A出來真的捶心肝,這台才更適合取代M3,價位又合理


其實我看乳摸說有M5A時我當時就專程等這台上市~
也讓我等到了⋯

M7的焦段光圈小,所以其實說歸說我也不太可能會買,要買當初就直接買M6而不是M5A了⋯



SKAP worte:
所以我說的是18-50mm...(恕刪)
近來VR設備較為流行
也出現使用菲涅耳透鏡的產品
雖然會減損畫質,但不知道能不能應用到手機鏡片上?


我的HTC Vive focus plus就是菲涅耳透鏡
透光好,但光線強會有一圈一圈的光暈⋯
而且四邊周角會比較糊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orte:
感光元件越大鏡頭越大...(恕刪)
倒不如說相機廠的處理器該升級了,
但耗電與廢熱也是問題。


這就是目前我對於DC的預算都不想拉太高的原因⋯
功能都不到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