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DP新機露出照--Quattro

看圖說故事, F4場景右下角



低畫素的X3,以往根本不需要去抹除雜訊,高畫素X3的低iso就要抹了,抹過了就不是以前 100%檢視可用的畫質了,大圖輸出並不一定要高畫素,主要是要看觀看距離的需求。平滑過渡也不再M系列複見。
.. 都抹到纜線都不見了,Q & M 這兩台是半斤與八兩。

oxa9615 wrote:
看圖說故事, F4場...(恕刪)

首先我前面有討論,我懷疑這兩台都有光軸偏移的問題,
DP2Q左邊糊,DP2M右邊糊。要討論我覺得拿接近中線的影像比,比較安全。
又纜線不見,不見得是被抹掉,也可能是解像力不足導致。

如果某些類似影像,部分細節有,部分細節流失,要考慮是不是鏡頭的問題,還是光軸偏移,或其他拍攝當時狀況造成的。
....我是比較相信DP2Q有些東西不見,是真的被抹掉了,因為普遍在細節色塊感挺重,尤其是像樹葉表現,真是一翻兩瞪眼。(不一定是為了抹而抹,也可能是影像處理時,演算法造成的細節流失也未可知?)
DP2M我是看不太出來普遍有抹的感覺啦。
說到抹的話,應該只有早期SD9-SD10和SPP2.X的不會抹,
這以後出的機身和SPP都有自動抹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ad47 wrote:
這種結果,是設計上、...(恕刪)


>>Quattro實為一石三鳥之計,可惜非原生肯定是要插補,一插補肯定是會失去舊X3的一些特性。

1:1:4 到 1:1:1 不需做插補, 把 B 的高頻疊加到 R, G 就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

>>但在色彩還原部分卻漸漸失去亮點,那我想是滿危險

這部分應可以由 FW 修正, 跟解晰力變好變壞較沒關係.
Kimi

DP2Q


DP2M

右上方的”THE グローバル社”看板那邊差很多


http://foveon-bbs.com/messages/2621/thread
這邊則寫說中間偏右的”京王アサヒ”有差
MPQ 似乎用了某一種修正淡化,有點類似 邊緣修正 的功能。
色彩邊緣都泛著一種邊框。

圖片已加強對比調整過。上為Q下為M

oxa9615 wrote:
MPQ 似乎用了某一...(恕刪)


B 訊號低的影像區域, SNR都較差, 可能都有做 channel sharpening 補償. MPQ 銳利度的表現在大部分影像區域還是較優.
Kimi

kimiwu wrote:
1:1:4 到 1:1:1 不需做插補, 把 B 的高頻疊加到 R, G 就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

把B的訊號當成是R、G的訊號用,雖然不算是無中生有,卻依然是猜出來的東西
實作上"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但卻還是會碰到"不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且明顯可察覺的資訊流失。至少就目前Q的影像看起來是這樣。

ad47 wrote:
顏色對於X3用戶,絕對是很重要的關鍵點。之後的走向,若是更高的解像力、更高的感光度,但在色彩還原部分卻漸漸失去亮點,那我想是滿危險的。

kimiwu wrote:
這部分應可以由 FW 修正, 跟解晰力變好變壞較沒關係.

Q這片感光元件特性好像有差,看馬路的例子滿明顯的,看起來DP2M與DP2Q"相機看到的東西"不太一樣。不知道實際RAW的顏色資訊是否就已經有所差異。


樓上網友提供新的比較照片
秋赤音 wrote:
右上方的”THE グローバル社”看板那邊差很多

不知拍攝出圖設定為何,Q似乎有點銳利化過頭之感,多處影像都出現白邊了,M經過銳利化就差不多了。



oxa9615 wrote:
MPQ 似乎用了某一種修正淡化,有點類似 邊緣修正 的功能。
色彩邊緣都泛著一種邊框。

這樣比較清楚

這部分其實我比較相信實際上是有淺色邊框的,舊的X3在紅色部分表現一直不是很可靠。
不過這部分可以看出另一個Q的問題,很明顯大色塊部分有很多暗藏的雜訊,或許是造成色彩大家覺得不若從前優異的原因之一?(然後這張Q預設銳利化太重了拉)
ad47 wrote:
把B的訊號當成是R、...(恕刪)


>>把B的訊號當成是R、G的訊號用,雖然不算是無中生有,卻依然是猜出來的東西
>>實作上"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但卻還是會碰到"不可還原至接近原解晰力"且明顯可察覺的資訊流失。至>>少就目前Q的影像看起來是這樣。

當然, B SNR 差的區域, 就會有資訊流失.

>>Q這片感光元件特性好像有差,看馬路的例子滿明顯的,看起來DP2M與DP2Q"相機看到的東西"不太一樣。>>不知道實際RAW的顏色資訊是否就已經有所差異。

透過顏色再現的參數設定, 就算RAW元件特性有差, 還是可以修正

>>這部分其實我比較相信實際上是有淺色邊框的,舊的X3在紅色部分表現一直不是很可靠。

R 感光的區域在最深層, 解晰力會較差, 通常 R 影像會糊, 不過 Foveon 會個別做銳利化補償
Kimi
看了不少Quattor的照片,感覺Q特別不擅長樹葉的描寫,不知是否色彩資訊不足造成解析力明顯下降。Q的樹葉感覺總是一團,糊糊的,沒啥麼綠色層次的顏色,借用網友ad47裁切圖做說明:
左為M右為Q


以下大致引述(加上些個人觀點)自日本網友實際測試Merrill與Quattro的感想:

在這張照片中,紅框處青底黃字的「京王アサヒビアガーデン」廣告明顯解像力劣化(大家可比較下,黃色字樣看起來很像是GIF圖檔,幾乎沒有顏色層次,且字體邊緣模糊,毫無解像力可言)

Quattro


原寸大圖
Merrill:
http://foveon-bbs.com/uploads/photo/photo_data/540/Mex.jpg
Quattro
http://foveon-bbs.com/uploads/photo/photo_data/539/Qex.jpg

網友原本推測Q可能不擅長黃、青色的解析力之故,並自製"青、黃"棋盤格圖樣拍攝比較結果,認為M與Q在解像力上沒有差別。並另以:
1.青、綠
2.綠、紅
3.紅、青
三種版本的棋盤格圖樣拍攝比較,兩者出現了解析力明顯的差距...只不過三個版本Merrill的解像力都優於Quattro (⊙ˍ⊙)。

該網友結論認為,缺乏明度差(像是此例中大片顏色非常均一的情況)的資訊在Top感光層(B)難以被檢出,因此造成底下兩層感光(G與R)無法獲得足夠資訊情報,但由於僅Top層1/4資訊的490萬畫素,(推算因此造成演算資訊量不足)造成解像劣化之原因。

題外話,話說三層都搞不定了,Canon的5層感光專利是怎麼回事??

http://www.photoblog.hk/wordpress/86822/canon-%E6%96%B0%E5%B0%88%E5%88%A9%EF%B8%B0%E4%BA%94%E5%B1%A4%E6%84%9F%E5%85%89%E5%85%83%E4%BB%B6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