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5 wrote:我只敢拍背影拍這個...(恕刪) 我是近視加老花,拍照都要把眼鏡拿下,遠遠只能知道有移動體過來,而追瞄只能用目鏡,當看到清楚時就是拍下的瞬息,說真格的哪會一時知道要拍的是什麼…我們要出去運動,強健身體來報國!1/25s,用RX10M2也會有很準時候…(用這個快門較有動感而只需稍瞄一下!)看到這種波斯就不會有不好意思感!很可惜沒有用直拍Live,播報完畢!
AbdA wrote:我是近視加老花,拍照都要把眼鏡拿下...(恕刪) 看不懂為什麼要把眼鏡拿下來觀景窗可以調整屈光度也就是不管你是哪種度數都可以調整為什麼要拔眼鏡很奇怪看樣子這種階梯你一定爬不上去爬的越高風景越漂亮而且都沒有芭樂點拍照練功取的景會和別人不一樣你一定爬不上去
andrea5 wrote:看不懂為什麼要把眼...(恕刪) 當然要調屈光尺!就如用望遠鏡一般也要先調好自己的屈光度。但您難道不曉得,老花+近視的困擾嗎?老花是遠視的更惡化,再綜合了近視之後,就只有一個…,不能太近又不能太遠的範圍內,才能看的清楚。即銀幕太近會看不清,太遠又變得莎小也看不清,而望遠則是糊糊的一遍。所以目鏡是一個近看最好的放大鏡!又可抗光隘或強光!有些小孩子不清楚,而只愛拍人像,就說幹嘛要有目鏡。另,我本用5.5吋手機,目前用到6.8吋(是為隨身好用),但去拍照就會加帶10.1吋平板,為的就是可先睹為快。降到1/20s也行
AbdA wrote:當然要調屈光尺!就...(恕刪) 下面是幫五色鳥問你的話老花是遠視,綜合了近視之後,就只有一個…,遠視加近視不是中和了嗎?所以近視老了就變成沒近視老了就不用戴老花眼鏡不是嗎?五色鳥講的也很有道理
andrea5 wrote:遠視加近視不是中和了嗎? 錯誤的通盤概念的誤導(去問眼科醫生吧),若是這樣我就很美了,而我就不會去配三把眼鏡,有時還要一起帶;近視眼鏡、遠視眼鏡、雙頻眼鏡。強調到了…,只有一個「要」不能太近、又「要」不能太遠之下,才能看清楚!開車最好是用近視眼鏡,用雙頻有時會反應不急!同一相機與同一鏡頭就是會有這三樣情…它是Sigma 12-24mm F4.5-5.6II,我還有12-24mm F4 ART,已有接到多位要跟我買這一二代頭,就因有如此情境之幻一直捨不得。一般要買的可能就是看到這,說新鏡應該可以更好,舊的賣了吧讓他先用來練身…中橫武嶺地標中橫合歡尖峰
AbdA wrote:錯誤的通盤概念的誤...(恕刪) 剛剛請教了紅冠水雞牠說雞眼科醫師說雞30歲以後眼睛開始老花每年度數增加10度一直到60歲到了60歲以後度數不會增加所以到了60歲以後老花度數300度如果年輕時眼睛近視度數剛好300度到了60歲剛好遠視和近視度數抵銷剛好不用戴眼鏡以上是雞眼科醫師說人應該也差不多(出門帶三副眼鏡是不是有人愛耍帥)(紅冠水雞心中OS)眼睛要看遠一點這樣度數才不會增加以上瞎掰的
andrea5 wrote:到了60歲以後度數不會增加 不實際,其中還會多少帶有閃光,這是眼睛無法看清楚的最大障礙。另也還有糖尿血糖的影響更甚,以前也談過的人眼有日夜二系統,有人反而還會夜間比白天好(這些現象我都有),而鏡頭同樣有焦距大小和最近對焦的距離不同特徵,而Zoom(看遠看近的反應)也會不良,遇到了就知道理論與實際差狠多。戴雙頻眼鏡看似很理想,但這與瞳孔位置與鏡片上下分界要準,我本就是看廣告才去配的,眼鏡師傅一開始不建議用,當在取鏡時就特別交待開車不宜使用。因會有一時調適性的問題,講白一點就像會有拉風箱現象,當遇上突來的變化會反應不及,而又有鏡片上下二半的準度調適,會更加長反應的時間。我長年來眼睛不適,就會去重驗更換,在眼睛不好下一種一個去配,自然就會堆了多把眼鏡…,所以沒有耍帥,目前最好的感受是要帶二把,適時去換用,但還是要在一個遠、近範圍內,無法像天涯鏡可一鏡到底。對!Sony的相機目鏡,戴眼鏡好貼看嗎?又有戴跟沒戴,屈光度能都相同嗎?所以一律拿下為標準是我最方便的…用法。用手機時我的眼鏡也是要拿下,而會拍到一時都不知…(不厭亭,剛好在瑞芳與雙溪交界)當日在「不厭亭」撿到的唯一拍(原生,Sigma 12-24mm F4 art @19mm)承上原圖,手機裁切擷取:當時要是可這樣拍不知多好…,這要說明一下它的對焦性能,因有感「猛」(實是很有智慧)又銳利…,此時是用P傻瓜,瞬間偷襲一瞄成焦區為「凸」字形,即頭、肩胸與屁股都成焦區,尤其下半是有三框。但拍攝距在一米五多,看了一下尺規,也停在一米外的無限遠間,所以沒有什麼散景可言,這要是有小於一米內又有用上最近對焦距離,則散景就可展露的很好,那效果就可突顯的更美好所以要緊記善用「最近對焦距離」!
早上晨間運動又路過這一彎道,改用「速度優先連拍」…@1/60S:@1/30s:心得:似乎成功率較高,又有內建實體ND可「開、關與自動」,則在放低快門下,又要用大光圈來突顯散景,不用另購配件是非常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