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深刻體會到:畫質才是相機的根本。
有網友認為不應該把BenQ G1拿來跟2010年2月發表的Samsung EX1作比較,
雖然同樣是F1.8大光圈 + 翻轉螢幕
但"感光元件"大小不一樣(1/2.3"跟1/1.7")。儘管過了兩年,依舊算是不同級距,拿來比較有失公允。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進到DPreview網站尋找相同感光元件大小的相機做比較
找到了一台2011年2月發表的Canon SX230
1/2.3"CMOS
28-392 mm (14×)
F3.1 - F5.9
GPS
Y拍公司貨8500元
這類高倍率旅遊機給我的印象就是望遠端畫質不怎麼樣,F3.1更是在水平之下,
帳面規格沒什麼吸引力
直到我看到評測的照片...
ISO800↓點圖看原始尺寸
ISO100↓
回頭再次看看BenQ G1的ISO100↓
怎麼好像連Canon SX230的ISO800都贏不了...
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相信也有不少網友認為不需放到100%檢視畫質,拍照本應是一件快樂的事,
只要縮圖不差就很OK了,
在此同場加映iPhone4s

能不能贏過消費型DC?我不知道,但縮圖清晰,白平衡不差,機動性高,免費攝影APP一堆,
很適合不那麼在意畫質又想隨手記錄生活的使用者。
至於G1...
拿掉國產情感、堅持不斷研發相機的精神,
到底還剩下什麼?
桓 wrote:,(先說我也有買一台G1),桓大的評論真有深度,捨手機相機而買數位相機的消費者都是希望拍出畫質相對好的照片,這是基本的消費者需求. 畫質要好,我覺得相機的設計細節要像日本人作事一樣龜毛,按步就班, 從基礎環節作到最後的成像處理 同樣是1/2.3" CMOS我想也許也有成像好壞的區別,在前端硬體雜訊處理,色彩飽和度等sensor raw photo就要處理好,否則基礎不好僅是靠後端軟體工程師努力調校,效果應該有限, 再加上日系大廠都強調影像處理引擎自製,這當中應該有不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 不知道臺灣是否可以師法日本的經驗,希望國產品牌能持續在這方面投資,將來能夠大放異彩 .......
感謝這篇文章讓大家見..怎麼好像連Canon SX230的ISO800都贏不了...
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