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m43因為感光元件尺寸的限制,所以iso可用度天生就小於aps-c系統

但是同樣是aps-c尺寸的感光元件,最近很火熱的fuji x100明顯優於c家或是n家中低階相機

這部份的差距是抹雜訊的技術所造成還是有其他因素呢?

如過同樣的系統可以有這麼大的差距,那是否未來m43的可用iso也可以和今日主流aps-c系統相同?
(當然那時候aps-c的可用也更高啦)

m43真的什麼都好,就是iso 800以上的雜訊有點多了...只能應急堪用...
文章關鍵字
製程技術的提升會改善各方面性能
如果要高ISO,像素就不能太高(但廠商都一直衝高像素)

用背照式COMS感光度會加強,但感光元件越大效益越小
(所以SONY APS-C不用背照式COMS)

另外就是透過後製
更好的去雜訊演算法或是連拍合成去除雜訊

全部搭在一起,M43想要可用ISO上3200~6400也不是問題

我個人認為這點在GH2上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1813萬畫素,有效畫素1600萬,
M4/3的片幅,錄影時的可用ISO卻來到了ISO 1600,
據一些有在作錄影工作的人的說法,錄影的可用ISO比Canon 7D還高

不管是製程因素,
還是影像處理的能力差別,
M4/3看來還是可以再進步的

當然GH2王者就不用說了

不過測試文章中O家的相機iso可用度似乎比G系列跟GF系列好一點

而且O家的感光元件似乎還不是GH2那片

teeya wrote:
當然GH2王者就不用...(恕刪)


M4/3裡,扣除GH系列,
把O家與P家的機種來拿做高ISO比較這件事,
從以前就發生過爭議

原因是ISO這個東西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結果每家廠商都自己訂,也就是O家的ISO200不等於P家的ISO200

有些評測網站會單獨去測相機真正的ISO Sensitivity,例如DxOMark,
以O家與P家的機種比對來說,P家的"實際ISO"比起"標示ISO"要高,
而O家則是"實際ISO"比起"標示ISO"要低

只要拍攝時根據這樣的特性微調一下ISO的設定,
讓兩台相機的ISO Sensitivity一致,拍攝的結果其實半斤八兩

像底下是Canon 550D v.s. Olympus E-PL2 v.s. Panasonic GF2的ISO Sensitivity
http://www.dxomark.com/index.php/eng/Camera-Sensor/Compare/Compare-sensors/(appareil1)/645|0/(appareil2)/687|0/(appareil3)/684|0/(onglet)/0/(brand)/Canon/(brand2)/Olympus/(brand3)/Panasonic
(要按一下ISO Sensitivity)


aztec1234 wrote:
M4/3裡,扣除GH...(恕刪)


請先了解DXO測試的是甚度
也就是為甚麼結果會跟DPreview不同
跟據DPreview,iso有進行cheat的只有GF1/2,還有E-PL2的iso6400
其他的都是"完全"正確
或就是說用同樣曝光組合(eg. iso200 F2.8 1/60s)可得出EV差不多的照片(不同之處是後製的影響)

hylui123 wrote:
請先了解DXO測試的...(恕刪)


我沒有提到DPReview,所以我不知道為何你會提出這種質疑

好吧,既然你問了,我也回答一下,
我已經了解DXO測試的項目是什麼,是採用什麼方式測試的我也知道,
DPReview的測試方式我也已經了解

為了證明,我簡單條列一下

DxOMark:
1. 採用解譯RAW檔的方式
2. 基準:ISO 12232:2006
3. Saturation-Based Method

DPReview:
1. sRGB機身直出JPEG
2. 基準:ISO 12232:2006
3. 用"校正過的"測光表Sekonic L-358

測試的圖片為純18%灰

ISO 12232提供了兩套標準讓相機廠針對相機的測光表去校正,
其一是Saturation-Based Speed,另一是Noise-Based Speed,
前者是底片時代延續下來的方法,且幾乎是有數學公式可套用。
後者是大多數數位相機採用的方式,比較不容易數學化,
因為後者是屬於利用統計手法來得到校正目標,
用統計手法就有標準差的存在,而且不同廠商還會不一樣

DPReview的方式---用Sekonic L-358去量測基本上就有一些變因,
首先是如何校正測光表?基於那一台相機去校正?這些資訊DPReview並未公佈
所以我不認為DPReview的測試方式可以被稱為"正確"的ISO絕對值

DxOMark的方式---標準固定,儘可能排除機身後製處理,
但如何得到Saturation-Based Speed公式內的參數,未公佈,
所以我也不認為DxOMark的測試方式可以被稱為"正確"的ISO絕對值

但無論是那一邊的測試,相對關係都是一致的,
P家的實際ISO要比標示ISO高,O家有可能低有可能一樣,量測手法不同,
而且萬一廠商暗中做一點手腳,讓出圖的EV值跟使用者預期的有所不同,
又更難還原真正的ISO

所以要去比較真正ISO其實很困難,
但透過這些大略上的關係,就能知道該如何調整拍攝時的設定讓不同機種有同樣的曝光亮度,
在這種調整之下,M4/3同級機種間的高ISO雜訊程度其實真的沒有到所謂"狂電對手"的差距

而且要說ISO是Cheat過的也太沉重,Underestimation是Cheat,
那Overestimation該不該算是Cheat呢?換了一個比較標準Olympus可是變成了Overestimation

==

來說點奇怪的地方,O家與P家在M4/3的產品區隔策略有很大的不同,
我一直無法搞清楚O家的那一系列該跟P家的那一系列去比較才算合理

老是看到GF v.s E-P,或是GF v.s. E-PL,
有時是G v.s. E-P或G v.s. E-PL

很巧妙的是GH系列常常被排除在外,是因為O家目前沒有跟GH同性質的機種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