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目前最輕的單眼是哪一款?

正本清源, 樓主開宗明義第一篇就說: 要輕的單眼 輕的單眼 輕的單眼...

#48樓, 樓主再次發聲, 暫時選的是GM1 + Tamron 14-150mm
204g + 350g = 554g, 輕型機身搭配旅遊鏡的組合
由此可知, 樓主追求機動與畫質的平衡, 且希望用途廣泛
而非畫質至上, 也非定焦大光圈

不妨看看其他相對應的微單旅遊鏡組合吧

[APS-C]
Fuji X-A1 + 18-135mm F3.5-5.6 = 330g + 490g = 820g
(註: Fuji還沒有焦段接近的18-200旅遊鏡)

Sony A5000 + 18-200mm F3.5-6.3 LE = 269g + 460g = 729g

[1吋]
Nikon J4 + 10-100mm F4-5.6 = 232g + 298g = 530g

[m43]
GM1 + Panasonic 14-140mm F3.5-5.6 = 204g + 265g = 469g

若是用APS-C以上的機身, 就要持至少700g以上的重量
若改用m43, 則重量可以不到500g

輕型機身配旅遊鏡, m43的確是一個輕量與畫質的平衡點

這才是樓主要的
jenhoxen wrote:
毋需情緒化,其實只要把GH4看作"用D800的1/4面積來拍照"即可,它們100%展開的粒子(信/噪比)在ISO800以下真的差不多;


jenhoxen wrote:
重點是:您打算只在上述情況下按快門嗎?


這話我聽起來就是, FF如果不控制在ISO800內, 他可能就會拍起來不如M43控制在ISO800內. 而事實事有多少人用全幅能控制住只在ISO800內按快門?

所以就是半斤八兩嘛!

全幅裡也一堆銘幾, 論對焦, 論動態, 其實都不是上選. 但它還是銘機, 也拍出不乏佳作. 拍照裡比相機絕對性能重要的事多的是, 在這裡鑽牛角尖真是傷感情啊!

很多事沒那麼絕對, 缺陷往好的地方想, 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色. 情侶分手的原因往往就是當初愛上他的那個理由.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齋楓羽 wrote:
幾位GM1用戶或許可能也誇大了一點,
但是大家應該不是故意的

cdx連髮絲糊成一團的照片都可以說是細節比較好,
還認為畫素低就可以拍得比較好!?!

如果這不是為了支持GM1而故意睜眼說瞎話,
那也許是走火入魔了吧?
比較輕的機身+比較輕的鏡頭+比較輕的相機包+比較小的配件
省下的重量更多,還有用的腳架也可以輕很多

我想像著背著LX100出門,要望遠就裝上外掛鏡頭
要人像特寫掏出M4/3+大光圈定焦,甚至超廣角
一個小相機包就能解決

隔壁樓再討論如何輕鬆帶20KG配備,說真的....出去玩超過2KG我帶不出門
除非專程去拍照,加上雙閃+2個腳架,4-5KG已經是我的極限了
感謝大家這麼多的建議

其中 91樓ss大大的論述 最接近我的想法

(是想法 不是答案)


其實m43的一些先天體質 從以前就讓我猶豫

才會希望能在m43之外 找到匹敵的其他選擇

經過大家提出的數據 重量方面看來是沒有了


旅遊鏡本來畫質就欠佳 m43的小感光元件

也不可能有好畫質 (我相信元件大小與畫質成正比)

畫質差*差畫質 就是令我卻步的原因

兩害相權取其輕 只能暫定GM1+14-140mm為首選了


不過[1吋]Nikon J4+10-100mm 530g似乎也不重

不知畫質如何? 已有的nikon鏡頭可沿用嗎?


pcian wrote:
旅遊鏡本來畫質就欠佳 m43的小感光元件

也不可能有好畫質 (我相信元件大小與畫質成正比)

畫質差*差畫質 就是令我卻步的原因


如今來說,確實如此,大家都說片幅一吋大一吋強,所以1吋最強,快去買RX100(這是玩笑話)。

畫質跟畫素密度有很大關係。FF片幅是M43的4倍大,如果把FF感光元件切成4塊,每一塊的畫質是否跟原來一樣?還是會變差呢? 或者是說裁切,FF裁切1/4份之後的百分之百畫質,難道會跟FF大小的百分之百不同?

M43片幅小用了16MP,畫素密度高本身就吃虧。像A7S畫質好,不只是因為他是FF,而是他是FF配上12MP,導致畫質變好。

基本上,相同製程技術下,片幅越大畫質越好應該是肯定的,前提是技術相同與畫素密度相同下。

Google到的是: M43 16MP=APSC 28MP= FF 60MP


剛好看到另一篇討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3811941&p=2

#20說:我怎麼看都是GX7贏 3200或6400(單看JPG)

#22說:應該是沒有, A6000應該是好半級.

看RAW檔就知, GX7 ISO3200的畫質大概介於, A6000 ISO3200跟ISO6400中間. 但對實際使用, 這部分的劣勢很容易靠鏡頭來補償回來. 所以不嚴謹的考量, 兩者使用差異不大.


誰好誰壞,自己判斷嚕。

pcian wrote:
感謝大家這麼多的建議...(恕刪)

那以你的理論來說
1吋比M4/3還小不就不用考慮了
重發自刪151515151515
早些年就說過了,機身感光發展快過鏡頭
M4/3選擇了適當的片幅,並兩家廠商全力衝刺

APS-C發展受限在鏡頭小不下來,而且都要你慢慢玩上FF
APS-C除了專業運動打鳥還有的發展,但是談到輕便,這就抱歉了

M4/3機身內建防手震,那一點點ISO差異根本就輕易彌補了
要淺景深APS-C還有些優勢,但鏡頭又跑回一點差距

M4/3 F1.8以下定焦鏡頭一堆,F2.8恆定還被嫌光圈給太小
APS-C 除了進擊的西格瑪還有戰力,18-35 F1.8
但缺點也很明顯,非常重阿!才兩倍變焦!

M4/3最近鏡頭又開始小下來了,而且畫質都不差啊!

LX100 等效24-75 F1.7~2.8,開16:9長邊可是跟正常M4/3開4:3差不多一樣寬
期待小改一下~
M4/3下一代鏡皇 10.9-34mm f1.7-2.8
等效21-68mm!還是超級餅乾鏡
戰了這麼多樓,
原來就是有人扯到畫質、高ISO才會這樣...

回歸基本,早年底片時代,iso100 ~ 400就拍到翻過去了,
現在鏡頭又是大光圈、又是五級防手振的,
除非要手持拍夜景,
不然要開到iso800以上的機會真的是不高啦,
然後拍回來一堆照片,也就是電腦上面看看,並非100%檢視,
計較那一點點雜訊有意義嗎?

我對4/3的看法是,
從等效14mm ~ 600mm焦段齊全,
而且若不想遷就旅遊鏡畫質,
光是7-14F2.8/F4, 12-40F2.8, 40-150F2.8(70-300, 50-200...),
一機三鏡背出去,沒有拍不回來的東西,
機身性能好、鏡頭多支援防塵防滴、真正有效果的CCD除塵系統,
別人雨天收相機,
我是雨天擺在那裡淋,
野外狂換鏡頭也沒在怕,
後續回到家裡,想要什麼顏色、raw檔慢慢處理就是了。

總要先拍得回來,才有PS出動的空間。

其它系統若要帶齊焦段,光圈還要全部F2.8,
真的要練練體力囉。
畢竟不是只有背相機,還要背很重的登山包,或是小朋友的媽媽包...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