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802 wrote:
喔?願聞其詳
嗯,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的經驗
我一路由NIKON FA(老爸的)--->NIKON FE2(老爸的)--->NIKON F3(老爸的)--->NIKON D700--->NIKON D3---->NIKON D3S(目前持有)---->NIKON D800(借用友人約一星期)---->HASSELBLAD SWC(目前持有) + FUJI GF670(目前持有) +4X5相機(目前持有)。(IQ180有摸過一下(前年12月))

一路走來,我只能說,還是底片比較對味,尤其在顏色的過渡上。
另外我個人偏頗的認定上,只有拍底片才能讓我有真真實實的在拍照。
當然拍底片後,如果要上網分享OR自我作備分保存,"掃瞄"這一定是會要面對的課題。
我曾經想要經由台灣的代理商購買X5,但無奈代理商開出來的價格和網購價差異太大,讓我猶豫了下來。
就在某一次的機緣下,有人帶我去一間專業的滾掃中心後,我才發現,原來X5和滾掃比較起來根本沒的比。
人家光是掃瞄機器的大小就要一個10多坪的房間來擺放。
掃瞄後的"分色"工序,那也重要的關鍵歩驟,意思是說,就算是用同一台機器,不同的師父來分色。品質也會差很多。(更別說滾掃的參數設定ex:前對焦、後對焦、對焦半徑、模糊半徑....等(太深奧了))
從那次的體驗,真的是長了見識。只能說術業有專攻。(千萬級的滾掃,果真名不虛傳)
一根繩子的強度不是決定於它最堅韌的那一環,而是決定於最脆弱最軟弱的那一環,攝影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以上
To diffusionless 兄
IQ180真的很強悍,但考量到我的拍攝環境、題材、機背折舊問題後,IQ180並非我的最佳解。更不要說因購買180後面的數位鏡頭開銷.....造孽喲
。平安、健康最重要
a30361 wrote:
24mm f1.4水...(恕刪)
不不…大大您誤會了,全幅的好處眾所皆知,小弟自己幫朋友拍婚宴也都是拿D700 or 租D800在拍,
但退無可退這件事我想對一個拍攝風景的人來說應該不會是個問題,因為這些人不會去選擇焦段不對的鏡頭
可能我之前的討論太前面您沒看到
1. 不可否認定焦上APS沒有什麼好選擇(大概就35、50 是比較好使的),但變焦又是另一回事。
在前面我有提過,若是拍攝人像主題的,FF真的會是比較好而且好很多的選擇,因為大多數適合
拍攝人像的鏡頭 50mm、85mm、70-200mm 在FF的效果都比較好且方便使用。
至於室內,那就見人見志了,像小弟我本身比較偏好等效40~50mm 焦段的鏡頭,
所以30mm 1.4 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好的選擇。 需要等效35mm 以下的人就真的比較頭疼。
2. 我通篇都沒有說"不需要35mm全幅",只是認為對一個業餘拍"風景"的玩家來說,上FF不是必要
因為版上總是一股腦的推FF,但真的每個人都需要嗎?
3. 對於可視角度這件事,我想APS的玩家鮮少會想買一顆FF鏡頭硬要接到APS還嫌它難用
舉例,我想要一顆等效接近16-35mm的鏡頭,我不可能去買16-35mm,而是選擇10-24mm(等效15-36mm)
我想這樣的解釋您會懂的。
大多數會硬接的人也都有打算升級FF,那我想他們不會在這個討論之內。
我的結論是,需要廣角大光圈及定焦群的人真的適合FF,但反之,也許APS就可以滿足需求,
如小弟我自己就是有點受不了FF的體積跟重量才持續使用APS 系統
貼圖是因為您貼了我就跟著貼啦 XDDD 討論之餘交流一下作品也不錯啊
全片幅是FF還是FS?
好像大家對縮寫的認知跟這篇文章提到的名稱不太一樣。
全片幅FS?FF
爬山的阿光 wrote:
一根繩子的強度不是決定於它最堅韌的那一環,而是決定於最脆弱最軟弱的那一環,攝影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恕刪)
Tango drum scan就是滾掃,有多貴,我不知道
Imacon的ccd scanner也是30萬台幣等級的玩意
我想國外沒玩的比較差,
他把所有拍出來的成果都做成100%crop做分享,並且保留拍攝的原始檔供下載,通常是從f/1.4~f/11各光圈都有,雖然...是要收錢的,
一開始我就提過多人投入的成效往往斐然,
鏡頭不夠好,對焦無法夠精準,底片在大也是枉然(動態好的底片,解析度差也是個問題),不就是呼應你的說法(最脆弱的一環)?
這也是Lloyd Chamber提到為何Leica S2的整體表現反而不輸其他幾隻中片幅的主因之一。
他那辛辣(對某些人來講)的說法(打敗大部分中片幅,或者底片不夠看)也不是全無迴響,不少討論區針對這個話題延伸了一些看法,口頭上抱著自己器材說沒那種事情的當然有,拿著相同器材看法跟他一樣的也是有,
重點是他提供了"證據"
而且證據強度十足,他的器材常常送回原廠校正,因為他老是在測試,一點點的誤差就會讓他發覺,他回報的鏡頭裡面從高價位到低價位,各式各樣的廠牌都有出廠瑕疵品,
坦白講,他搞的一切就很科學味。
IQ180更勝一籌是個看起來不爭,但也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2以前沒多少鏡頭能夠達成那樣的解析度,也是他說的,但是看他分享的照片,你會理解他為何這樣說
以上我全部買不起,只是資訊分享。
fake802 wrote:
Imacon的ccd scanner也是30萬台幣等級的玩意
x5 b&h 報價$18,995
台灣代理商給我報價 約68萬(而且只保一年)
(有點忘了確實的報價,反正就是比 b&h的牌價+運費+10%的關稅(我先假設的)還貴到5萬多元
)fake802 wrote:
他那辛辣(對某些人來講)的說法(打敗大部分中片幅,或者底片不夠看)也不是全無迴響,不少討論區針對這個話題延伸了一些看法,口頭上抱著自己器材說沒那種事情的當然有,拿著相同器材看法跟他一樣的也是有,
重點是他提供了"證據"
網路上,那麼多種聲音。每一個人發言的"背景"也不竟相同。
"證據力"當然會有所不同。
我只在乎自己的"錢"有沒有亂花而已。
fake802 wrote:
我想國外沒玩的比較差
是
但,也不代表,歪國人就玩的比較好!
平安、健康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