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使用經驗是約有1~2級間的明顯補正效果(EP原廠數據四級, EPL原廠數據好像是三級)
搭配iso1600縮圖全螢幕尺寸看圖的話, 大部份場合都還過的去
APSC片幅搭F3.5起跳的變焦kit鏡或E 16/2.8確實是佔不到便宜
雖然有多框疊合加持, 但光圈值的差異抵消大半優勢, 更不用說EP還有防手振加持
不過...樓主既然都講明了
MollyWu wrote:再繼續談20/1.7就沒必要了
說真的我現在的選項就只剩下:
EPL2+kit變焦+14mm定焦
NEX-C3+18-55mm變焦+16mm定焦+VCL-ECU1廣角轉接鏡
當然啦, 如果有人要出錢買一顆送樓主
我想樓主應該是會很感謝的~
echoesvet wrote:
感謝您提出了實際數據...(恕刪)
確實,更大的光圈可以獲得更快的安全快門
NEX有高ISO,但光圈開的比它大就好了
一樣可以把ISO拉回到800左右的數值拍攝
新款的M4/3高ISO表現更優,兩者差距又拉近一點了
我剛才太無聊,去把燈光調的更暗
然後拿老鼠籠來拍跑動的老鼠、把貓抓來拍貓....
後來我突然悟道,我到底在幹麻....
這類題材,E-P1最簡單的作法就是上腳架
小孩睡著了不會動,低ISO曝光1~2秒就好了
本來想要拍弱光中床上的布娃娃
但想想其實沒這必要了
因為上腳架算“作弊”對吧
SONY的多框疊圖很好用,但是只能拍靜態的
動態就會出現鬼影啊~
樓主想拍的KTV,那也是很難的一種情境
E-PL2原廠變焦鏡很不容易拍,換上F1.7會好很多
F1.4與F0.95想必會更歡樂,會爆預算
不然就是內閃先擋著用
之後直接上外接閃燈即可解決
最好是進階一點的閃燈,頭可以扭來扭去
出力又不錯的那種,至於回電速度
一般用途我想無須刻意去追求
其實不用把腳架與閃燈看的太累贅
真若有興趣投入這塊領域
我想腳架與閃燈永遠躲不掉的
那次去拍照借了一支碳腳架
聽到價格有點嚇到
但背在身上拍一整天都不會累
相機裝上去拍穩到不行
手震關掉後快門反應也更加迅速
閃燈也是,雖然我只裝過一次入門小閃燈
但是室內ISO200輕鬆拍,也不會造成死白
相當有幫助呢!
---------------------------------
以上一定會有人說要花很多錢
要攜帶很多東西耶.....
或是說鏡頭好貴,不可能去買
要我真心講的話
其實不要盲目追求可換鏡頭系統
買高階DC就夠了,光學品質不見得差
為什麼?雖然不知道樓主是想要怎樣的用途
但多數人拍照只會上傳部落閣
管你單眼畫質多好經過的縮圖還不是差不多一樣
DC放大檢視有缺陷又如何?又不是要印海報
且單眼放大檢視只會看到皮膚瑕疵...
身邊很多人拍完回到家都是直接縮圖成1024*768上傳網路
且1024*768僅約等於一百萬畫素而已
現在動輒千萬素的市場,根本只是在放費記憶體空間而已
如果要洗照片,一般而言五百萬畫素也夠用了....
而DC的優勢是什麼?輕巧的高變焦率,10倍~30倍的產品都有
近拍優勢,可換鏡頭系統要近拍,還得花錢買貴貴的鏡頭呢
淺景深?除了DC開始有大光圈,數位模擬淺景深也很流行了
況且,一堆女孩根本不想要清晰到可見一切皮膚瑕疵的光學性能
美膚模式才是她們要的,雖然美膚模式我看起來很假,又抹很大
但根本沒人在乎好嗎...拍起來漂亮才是重點!
O家的M4/3系統就有「完美人像」、「柔焦模式」
是個賣點沒錯,但我覺得要拍這種的話,XZ1就夠了
換了“單眼”真的就比較好拍嗎?
現在DC做那麼強,應付一般需求算是很輕鬆
還有高階DC的對焦性能,也可能會比單眼裝KIT鏡來的快
並不是換了單眼,動態就絕對會輕鬆好拍
換到“單眼”,我覺得只會把問題變複雜
拍近拍要換鏡頭、廣角要換鏡頭、拍遠距要換鏡頭
不想花時間去學怎麼去操作,一直AUTO到底
結果搞的與DC拍的沒太大差異...
為什麼沒差異?因為拍攝的習慣一點都沒有改變啊
如果是這樣的話,DC的AUTO性能可能還比單眼好呢
買單眼後放在家生灰塵的案例看太多了
到頭來還是名片機之類的小DC最方便
借我碳腳架的那位女同事,D90買了就放著
碳腳架都敗了居然也沒用到...
現在又回頭去買GRD3了,拍的相當開心
另一位每天背50D上班的仁兄
看到女同事拿GRD3經不起誘惑,也跑去買
50D也放家中休養了...(說好聽是“重要時刻”再出動)
edc218 wrote:
我相信用了這些貴貴的定焦鏡細節一定不會少
對於那張隨手拿貓來實驗的照片我是一點都不在意
個人比較care小BABY在床上睡的那張
在不能開燈的情形下
ISO6400、F3.5、1/4s、等效焦長27mm
請大大再幫我算算看我該用什麼鏡頭跟參數去拍攝
感謝您...(恕刪)
OK
如果是E-P系列,可以的話ISO低些,光圈大些,有四級機身防震,安全快門也稍低些沒問題。
ISO1600 F1.8 1/4 就是等效的亮度(E-P系列 ISO 1600 以下不太會掉顏色)
這代表得花點銀子,買20mm/F1.7,25mm/F1.4,25mm/F0.95,但效果能略優於你現在的狀況。
至於NEX 裝現有的鏡頭,大概都沒辦法有更好的表現
雖然轉接A接環的35mm/F1.4G 前者亮度約等效於ISO 3200,F1.4,1/16 可惜還是超出安全快門,並且沒防震輔助。
但改為A33,A55 不用懷疑,你就可以直接獲得更好的效能,一樣有機身防震,且更勝老E-P系列的可用ISO值一籌。
假設E-P1 ISO 400顆粒等於,A55 開多框ISO的3200
一般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去拼黑兩級ISO的環境,或是同亮度下,每增加兩級ISO,可增加快門速度,可多轉六個小段(從1/4秒提升1/15秒,更不會有失手的機會)
例如:從ISO 1600提升到ISO 3200(為一個級距),你可以把快門提升到轉盤撥三下(每一下為1/3級距),或改變光圈值的轉三下(每下也是1/3級距,以此類推)
希望這樣你大概能知道簡易換算的方式
我想你只要能降一級ISO,顏色應該就不會掉那麼多,你提出的環境真的很暗,除了A33 A55裝大光圈35mm/F1.8,35mm/F1.4G 或24ZA,35mm/F1.4 能有明顯更好的表現外,大概就是Nikon 與Canon的全片幅相機,配廣角大光圈鏡頭...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樓主想拍的KTV,那也是很難的一種情境
E-PL2原廠變焦鏡很不容易拍,換上F1.7會好很多
F1.4與F0.95想必會更歡樂,會爆預算...(恕刪)
這幾個鏡頭拿到室內去,真的拍不了幾個人咧。
等效 40 的鏡頭到了室內,就只剩食材這些還是 piece of cake...
跟一群朋友在 KTV 裡基本上只有兩解:閃燈和高 ISO....
﹝當然還有三解就是不要拍團體照﹞
閃燈的確有其用處,但現場氣氛完全沒有紀錄下來。
防手震只防你自己手震,朋友可不容易呆著那麼久﹝眨眼的可多了﹞。
﹝防手震的玩法我玩過太多了,什麼繞脖子、閉眼睛的招都玩到膩了,
我以前就靠 K10D 的防手震在混的,優缺點我很清楚﹞
至於之前有位網友提到的「熱靴沒有就是沒有」,
我想經過 m4/3 鍛鍊的頭腦應該不會想不到繞過去的方法。
不是才說相機鍛練了頭腦嗎?
-= 散仙 =-
有時候或許該問問自己
是否真的那麼常拍低光源、高速動態
好比三天兩頭跑KTV
出門都是夜生活
是的話,NEX會比較好拍
但換成A33/A55會更好拍
如果不是的話,那其實也不用太拘泥於這些問題了
初學者的優勢就是無包袱,挑介面、造型喜歡的買就好
規格上太細節的比較,其實可以放在第二位的
等到拍出心得後,自然知道自己下一台需要的是什麼
而我也相信E-PL2要拍那張小孩並不會太難
因為E-PL2無論是鏡頭對焦速度,還有可用ISO
都是高出E-P1一級的
KTV可以搭配14mm+閃燈
至於閃燈無法保留現場氣氛
我樓上用跳閃+ISO200拍人
請問現場氣氛有變掉嗎?
P家14mm也不用急著買
E-PL2原廠變焦組14-42mm,就有涵蓋到14mm
14mm日常用可能會太廣,也可以考慮看看O家17mm

一般生活拍攝17mm會是比較好用的焦段
不過這要看你個人拍攝習慣了
但我相信大多數的M4/3用戶,還是會勸敗20mm

預算更多的優質選,還有25mm與12mm這兩顆


前者比20mm還要多貼一顆14mm的錢
後者則可以足夠再買一台E-P3機身
但不能這樣比,因為這些都是M4/3的優質鏡
尤其12mm是O家最頂級的M4/3鏡
貴也是正常的
我是先用原廠14-42拍了幾個月
也用變焦鏡模擬過20mm拍
覺得可以接受20mm的焦段,才放心去買的
低光源會好應付很多,畫質也會比14-42好
重點是體積比14-42薄(雖然最薄的還是14mm與17mm)
其實20mm並不是太好用的焦段(對我來說)
因為視野太窄,17mm廣一點應該會比較好用
但是20mm算是目前餅乾鏡畫質最優、光圈最大的
所以還是先選它作為主力鏡
白天室外的話,14-42就很好用了
當旅遊鏡也很適合
不過或許是貪輕便吧
我幾乎都是20mm一路拍的
沒特別需求的話,14-42是不會帶出門的
拍人會考慮等O家45mm F1.8(聽說萬元有找)

這顆若能順利取代20mm拍人的用途
(我還不確定長焦鏡拍人的順手度)
那20mm應該會被45mm所取代
然後購入17mm取代20mm餅乾鏡的位置
畢竟我還是想用O家自己的餅乾鏡來拍
EVIL機,還是與餅乾鏡最搭
其餘的長鏡頭,比較適合當“第二顆備用鏡”
不過M4/3鏡大多小小顆的,一機兩鏡也很輕便
一次帶個多顆出門也不用太大包
我就是看中這點才考慮M4/3系統的
輕便的閃燈推薦這顆FL300RC

可以用E-PL2內建的閃燈遙控它離機閃
也有內建擴散片,亦可跳燈或是微距補光
加上體積小,裝在機身上收折就能依起放入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