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和M4/3~全身人像鏡散景的可能性~~~


good69 wrote:
我也覺得樓主可能有一...(恕刪)


是啊! 而且沒印象中有哪個鏡頭有標示"最遠對焦距離", 只有標示"最近"對焦距離.

m43因為片幅, 所以等校焦段得乘二, 這個幾乎已經試常識. 所以同樣的距離他拍攝出來的物體大小只有全幅機同樣焦段拍出的二分之一.

我真的覺得樓主可惜了手上的那些鏡頭了, 那些看了都讓人流滿一浴缸的口水, 沒好好發揮那些鏡頭的實力, 真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感謝各位的回覆

我了解各位講的~~

其實我知道在無限遠之前沒有最大對焦距離這件事情~~

可是我想不出來要怎麼用文字解釋這個對焦距離的問題~~

我今天早上看到文章,我一直在想要怎麼解釋這個距離關係~~~~

應該不要用最大,而是直接用"對焦距離範圍"來講這件事情

只是要講出那個範圍關係用刻度標示比較好解釋

每顆鏡頭都有他不同的對焦距離範圍~~~

所創造出來的散景濃郁度的範圍也不太一樣~~~

只是越接近無限大,對於散景的發散會越小~~~

由於對焦範圍不是"直線"

而是一個曲線關係~~

但是對焦距離範圍較大的鏡頭,所呈現的散景比較濃厚~~

照出來的照片立體感也比較深厚(雖然和構圖也有關係)

我想這是我要表達的~~


不是沒有散景,只是多寡問題與畫面呈現效果的問題~~~

很抱歉用語上讓大家誤會

fufujoe wrote:
感謝各位的回覆我了解...(恕刪)


背景的模糊程度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 一個是光圈, 一個是與拍攝物的距離. 所以這以就是為何連手機都可拍出背景糊的照片, 重點在於距離夠近.

樓主的很大問題是, 倒果為因, 你看到的是結果不是原因. 另外沒有所謂的對焦範圍, 只有最近對焦距離. 你所謂的越接近無窮遠對焦距離, 就表示你離目標物越遠, 所以景深就越深, 這不是常識嗎?

m43的鏡頭你要看它等同全幅系統的的虛化能力, 就是把它的焦段乘二, 光圈乘二. 例如nokton 25mm/f0.95就大概是全幅50mm/f1.9鏡頭的能力. 但是快門速度還是跟原本的光圈標示值一致, 不會受片幅影響. 不過不同的鏡頭因為構造組成加上鏡片透光率不同, 相同的光圈值入光量還是會有些差異.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何我們稱m43為一合適的平衡系統, 也可看出為何m43比較重視鏡頭的素質.

如果有仔細去統計過flickr上全幅系統拍出的照片, 可以發覺絕大部份的照片都是用f4以上的光圈拍的. 在m43系統上, 你只要用等校焦段但光圈值二分之一的鏡頭就可達到相同效果(用f2光圈). 且因為需使用較大的光圈, 如果快門是速度一樣的, m43可以使用更低的iso值來拍攝, 所以m43的iso純淨度就算稍弱在一般用途下是可被接受的.

而這也就是說, 在絕大多數一般需求的環境下, 用m43可以得到跟全幅一樣的拍攝效果, 但是卻可以在機身體機體積重量上得到縮減的好處. 當然如果追求的是那種比較極端的需求, 例如廣角還要淺景深, 它就真的不行了.

另外m43也較其它系統更需要大光圈鏡, 因為達到同要的景深, 他得有二分之一的光圈值, 鏡頭素質得好點才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假設135全幅搭配85/1.4
可以得到你需要的全身人像散景
那麼用4/3系統你想要得到相近的視角、散景、透視
就必須使用 42.5mm/0.7這種不存在的鏡頭

拿出目前4/3,幾顆最大光圈的鏡頭
Leica 25mm/1.4 相近於135全幅 50mm/2.8
Voigtländer 17.5mm/0.95 相近於135全幅 35mm/1.9
12-35mm/2 相近於135全幅 24-70mm/4
300 mm/2.8 相近於135全幅 600mm/5.6
相近(甚至更貴)的價格,卻只能買到差一級的規格

片幅的差異是先天的物理限制
4/3有他先天的優點與缺點
何必捨本逐末
汲汲於4/3劣勢的突破
http://www.wretch.cc/blog/winsun
fufujoe wrote:
發表這文章之...(恕刪)


只能用長焦或光圈去換出來

等75/1.8吧 這顆要拍出全身人像應該不是問題

好像還有顆150/2.0喔

錶人 wrote:
一位日本攝影專家就說,這是很多人常常誤解的關係,因為不了解FF和M4/3的關係式,才會這樣說
並沒有所謂的FF散景比較散,一樣的光圈所營造出來的散景會是一樣的,差別就只在對焦焦距而已...(恕刪)


問題是焦距或對焦距離變了以後
構圖視角也都變了
你原本想拍的是全身散景照
變成只能拍出大頭散景照

不然大家都知道微距拍攝時
背景距離只要拉出幾公分就有很美的散景了
但這種距離的閃警
用在人像照
你覺得會變成什麼樣子?
http://www.wretch.cc/blog/winsun
WinsunChen wrote:
假設135全幅搭配85/1.4
可以得到你需要的全身人像散景
那麼用4/3系統你想要得到相近的視角、散景、透視
就必須使用 42.5mm/0.7這種不存在的鏡頭


是啊! 所以43 or m43是給一般用途的user使用的, 可接受的畫質跟堪稱輕巧便攜才是重點. 如果有那種稍極端的需求, 上更大片幅系統才是適當的.

還有m43系統鏡頭採購還是買最通用的焦段便可. 有需要那種更廣或更長焦段, 應該是要更換別種片幅系統.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覺得樓主並沒有把散景的影響因素弄清楚
還有,"散景"和"淺景深"兩個名詞並非是完全相等
詳情請自行google"景深公式沒有告訴你的事"
直接說結論
「在相同片幅及相同目標物大小的前提之下
光圈主宰清晰的範圍,焦距主宰模糊的程度」
這裡的焦距指的是實體焦長,而不是乘來乘去的等效焦長
然後你會發現,為什麼這個結論裡,並沒有提到感光元件大小??
那一般認知的全幅比m4/3來的容易營造淺景深的觀念難道是錯的??
其實感光元件大小這個變數已經隱含在結論的第一句話"相同目標物大小"裡面!
用全幅和m4/3,使用相同實體焦長的鏡頭來拍全身人像
想把同樣一個model的全身完全且剛好納入照片中
全幅所需要的拍攝距離大約只有m4/3的一半!
距離少了一半,景深當然來的更淺,當然容易有淺景深
同樣拍攝全身人像所需的對焦距離較短,這才是全幅之所以容易營造淺景深的原因!

假如片幅固定,想要散景很單純:
1.用大光圈,越大越好
2.用長焦的鏡頭,越長越好(但長焦鏡頭最大光圈可能跟著變小,不能一概而論)
3.離拍攝物體越近越好
4.前景或後景離被攝物體越遠越好
有一招很簡單,那就是棚拍
背景布幕掛上一幅淺景深效果的圖樣
人站在它的前方,拍下去就是一張效果極的端全身人像散景照片了

哪怕是M4/3,DC都能拍出來

DannyHwang wrote:
是啊! 所以43 o...(恕刪)


沒錯
所以重點應該是如何多善用這個系統的優點
而不是花心思在他先天的劣勢上鑽牛角尖
也許最後你真的做到了
但你可能得花別的系統N倍的代價
http://www.wretch.cc/blog/winsu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